乐学乐教很给力

时间:2022-07-15 03:50:05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23-02

一、案例主题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各种新的教法不断涌现,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分层教学正成为新课改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作为分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层作业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同时也在美术教学中开始涉及运用,笔者在《我画喜怒哀乐》这一课教学中大胆尝试设计了分层作业一和分层作业二。笔者先通过游戏导入让孩子观察表情继而马上让孩子尝试自己动手画表情, 在教学过程中又设计了两次通过探究生成的作业,经过认识、纠正、示范引导学生探究生成表现表情的知识要点,步步扎实的掌握要领,然后再次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学生的作业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笔者利用这一变化,让学生把前后两次作业放在一起进行前后比较,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欣喜若狂,美术教学也达到了目的。

二、案例背景

《我画喜怒哀乐》是出自于浙美版第六册第四课《我的喜怒哀乐》第一课时,属“造型表现”领域。所谓“造型表现”领域,即让孩子通过看看、做做、画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前通过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分析,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将第一课时的课题取为《我画喜怒哀乐》。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用线描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四种基本表情特征。由于教学的对象的年龄特征,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各种表情,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神态。2、感受人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对人物表情的感性认识,以及懂得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3、了解人物表情变化的基本特点,运用线条表现生动的表情。

结合目标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很多新教法,呈现了很多的亮点:如游戏导入引导孩子观察表情,学生探究生成知识点等;而最大的特色亮点莫过于在课中设计了两次分层作业,第一次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的原生态作业,第二次是经过老师传授引领指点后所表现的作业,将孩子的两次作业在一起对比呈现,让孩子发现进步。

三、案例描述

1、课前环节、游戏热身

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成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牢抓孩子的心,笔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游戏,同时也为下面授课做了一个热身。

师:“让我们玩一个《你演我猜》的游戏怎么样?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字!全班表演让他来猜一猜!

所谓课未始,趣已生!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高,都举手跃跃欲试!我在黑板出示了一个字“跳”这时全班同学都在位置上兴奋的跳了起来,被请上来的孩子马上就猜出来是“跳”,笔者乘机采访了他。

师:“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很兴奋!

同时笔者了解其余学生此时还意犹未尽,于是又请了一名学生上来,并稍加难度出示一个词语“飞翔”孩子犹豫一下没有猜对,此时笔者又抓住机会趁机采访了学生)

师:“能告诉老师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没猜对有点失落,但是玩这样的游戏还是很开心的”!

师:“那大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生:“非常开心!”

(通过“你演我猜”的游戏,无形中使学生走进课堂,同时与导入环节的“你演我画”游戏形成一个整体,而采访即为游戏做了个总结,又让他们体会各种心情为接下来的表情教学埋下伏笔)

2、导入环节、初试作业

游戏给学生带来喜悦的心情,借着快乐的心情继续把快乐延续下去,玩一个无声游戏“你演我画”,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笔者请每一大组选一位最会表演的同学上来,出示四组表情词语,请学生来演一演!大家来猜一猜!但是表现答案的方式要利用手中的画笔画出来!以游戏“你演我画”导入,通过趣味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喜怒哀乐的五官变化,在观察时笔者利用了一个特殊的道具――画框,让每一个表演的孩子都举着一个画框进行表演(如图1)。教师再通过语言提示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和表现。学生继而进行第一次分层作业时,教师留意观察选取几张作业贴在黑板上。公布正确答案,师生一起评出最接近正确答案的表情。

(在游戏中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根据观察到的表情去进行第一次分层作业尝试,而这样的作业是未经过教师修饰提点,纯粹是学生发自内心最原生态的作品。画框的利用则让学生在观察面部表情的时,视觉就有了一个落脚点,且能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构图,本次作业的形成完全是孩子本我的一个表现。)

3、授课环节 探究作业

(1)探究生成第一次作业――眼睛

学生完成第一次作业后,将作业进行简单的讲评,选出最接近答案的一组。

师:“老师看到获胜的小组特别开心!生活中会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当然也会有很多让人难过,生气的事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怒、哀、乐!”

学生观察得出喜的时候眼睛弯弯的,怒的时候眼睛瞪的大大的,哀的时候眼睛就挂下来了,乐的时候眼睛又眯成了一条线。这时候笔者再出示四张眼睛照片让学生欣赏,然后根据特征让学生找出分别是属于哪一种表情。重点欣赏汶川大地震中一个孩子“哀”的眼神。观察后该如何画出来呢?抛出这样的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四张没有五官的脸型,让学生先通过观察认识为其加上“喜、怒、哀、乐”的眼神(图4),笔者再根据学生所画的“喜、怒、哀、乐”的眼神并当场指正,讲解。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眼睛的表现方式。

(2)探究生成第二次作业――嘴巴

教师再提示引出除了眼睛其实嘴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观察嘴巴变化时,我利用了一张刘谦的照片做道具,根据折叠和方位变化的透视现象表演了刘谦开心和伤心时不同的表情(图5、6),在魔术中让学生观察到,人笑的时候嘴巴就像弯弯的月亮一样往上翘,伤心的时候嘴巴则是往下挂。然后请学生欣赏汶川小男孩“哀”的眼神并想象他此刻的嘴型,出示整张照片,重点观察“哀”的嘴型以及线描表现方式,体会“哀”的心情(图7、8、9、10)。再通过愤怒图片以及2008张奥运会开幕式笑脸等具有意义和特点的照片了解掌握“愤怒”和“乐”的嘴型,并体会各自的心情。最后出示四张周围同学喜、怒、哀、乐照片和线描头像(图11)。让学生观察并在四张还没画上嘴吧的脸型作业纸上加上各种嘴型(如图12)。笔者同样根据学生所画的“喜、怒、哀、乐”的嘴型进行当场纠正、点评。这样学生又一次轻松的将嘴巴的表现方式掌握了。

(在环节设计中,笔者并未直接教授孩子如何去画喜、怒、哀、乐的嘴型和眼神,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的观察探究得出,如课题中眼睛的观察、图片的观察,照片的观察、小魔术的演示以及教师将孩子们的表情画成线描作品等,然后通过步步导入,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己探究生成了知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理念)

4、总结提升、二次作业

在学生探究生成嘴巴,眼睛的基础上,笔者将技法要领编成一首连字儿歌:画人喜,眉开眼弯嘴上起;画人哀,眉呈八字嘴下歪;画人怒,双眼睁大眉倒竖;画人乐,张大嘴眼睛眯眯着 。并通过示范 得出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技法。我在纸的下方先示范一个圆。师:“这是什么?”学生首先想到这是一张脸,于是笔者再次提问:“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一张这么小的脸是否好看?”学生肯定回答到:“不好看”!师:“如果把这当脸,那老师的构图就跟你们第一次作业一样了!”拿出学生第一次作业进行对比。笔者乘机将其改变成一张夸张的嘴巴然后加上眼睛鼻子以及夸张的脸型成了一张哭脸。(如组图12演示)如此高效的示范,使学生快速掌握了如何构图及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去表现一张表情。最后通过动画和学生习作拓宽创作思路。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第二次创作。

(通过技法总结提升,以及有力到位的示范将会避免很多孩子在绘画上所犯的通病。夸张有趣的动画欣赏不仅是孩子喜欢的,同时对打开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则让孩子能有个参照,二者辅助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5、作业对比,激情再现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一部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卡罗-汤姆林森曾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 我们在评价活动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两次作业的对比评价,让学生将第一次作业和第二次作业放在一起,让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自己的进步。教师再次提问:你觉得哪里进步了?让学生从构图,表现技法,线条以及画面完整程度上谈谈自己的进步。

(可以说笔者在本课教学中开创了对比评价的先河,并收获了可喜的成果,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教师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课后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感觉环节设计还是比较到位的,每个环节都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习性,两次作业的设计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两次探究生成的作业能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掌握技能,这个过程自始至终学生都是主动的学、想学、乐学、活学!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完全掌握了新知识。

两次分层作业的设计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理念。先学,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笔者设计了分层作业一,让学生在游戏中先通过观察画表情。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画中呈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探究生成作业一和作业二。最终学生再结合老师“后教”的知识点进行分层作业二的创作。

最终当一张张作品呈现出来时,给人眼前一亮!学生都会惊叹到,这是我画的吗?太美了!拿起分层作业一比较,怎么半小时前我的画还是那样,现在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学生惊喜不已,自信满满,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棒!教学内容也就在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完成。

人进入社会化学习后,由于所受环境影响的不同,人原本不同的社会性遗传基因,有的发展,有的被抑制,所以人的自主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现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也一样应以有利于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一种良性的评价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我们善意而有技巧的评价中健康成长。所以在课中笔者摒弃了传统的教师评、同学评、横向对比的做法而是采取两次作业的纵向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进步,指出哪里进步也是对知识的一次巩固。

设计一堂好课,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最佳的效果,除此之外还需教师上课时的激情投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学的很带劲,同时教师教的也很给力,而最后所呈现的作品更是丰富多彩的。整个课堂洋溢着欢乐和谐!

上一篇:篮球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