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社区更新中“乡村性”的发掘

时间:2022-07-15 03:03:55

京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社区更新中“乡村性”的发掘

摘 要: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与环境面貌的改善是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两大核心目标。对于较为偏远的山区村落来说,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培育与原有社区的有机更新已被公认为有效的发展策略。然而从过去实践来看,逐渐暴露出乡村旅游发展的“雷同化”以及旅游与社区更新非良性互动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实践项目中,必须以新的思路来克服上述问题。本文以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改造项目为例,对发掘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特色和协调旅游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对“乡村性”的发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思路,并结合规划设计实践对该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

关键词:黄山店村;乡村旅游;特色;新农村社区;乡村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6-05

1 研究背景

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促进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已成为近年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并在随后的5年中在市域范围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新农村建设,完成了涉及3800多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1-3]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各界学者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新农村建设必须与乡村地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引进新产业,充分发掘自身资源潜力,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二是提高新型社区营造的质量,特别是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尊重村民的意愿,体现本土特色,以创造富有特色的、适应当地居民居住习惯的人居环境。

从地理环境来看,北京西北部均为山脉,呈半圆形大山弯形状向东南方向展开,形成西北山地东南平原的格局。近年来,各郊县平原地区城市化进程迅速,较多村落已融入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而广大山区村落零星分布于山沟、河谷地带,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大大滞后,成为新一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关注对象。

针对这一现状,山区村落较多的门头沟区在总结借鉴其他区县发展经济成功模式的基础上,于2007年率先提出了发展“沟域经济”的思路与理念。2009年7月20日,市委书记刘淇肯定了这一模式的价值,明确指出“沟域经济”是在北京大都市经济圈发展推动下形成的外延式或需求拉动式的注重生态效应的特色经济模式,总体发展策略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龙头,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集约经营、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4]因此,推动“沟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京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属于京郊典型的浅山型村落,位于瓦井河河谷两岸的台地上,位于北京中心城区西南60km,距离房山新城中心25km左右(图1-2)。该地区现有村民565户,住宅大多为传统的独门独院形式,建造质量不佳,约有75%的房屋已出现了破损(图3-4)。由于耕地的严重不足,在过去十多年中该村的经济收入和劳动力就业主要依靠附近山体,例如石灰石开采、运输以及村办水泥厂的生产等,对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对房山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的深化落实,原有乡村经济依托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必须逐步退出生产。在《周口店镇域总体规划》中,黄山店村被列为“保留发展型”村庄,于2011年起利用原有村址用地,进行新型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居民点整合重建和社会配套设施完善等建设。这一任务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发掘自身特点,在京郊乡村旅游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如何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与新社区建设的关系,合理化解二者可能产生的矛盾,实现相互促进和支持?本文的研究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2 京郊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出路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为吸引物而进行的观光、休闲、体验性的旅游活动。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7-8]

近年来,北京市郊的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在相当多的成功案例中,由于旅游业与当地农业、民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乡村旅游产业还发挥了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建立起了“旅-农-工-贸联动发展”的模式。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9-15]

其一,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特色不鲜明,主要表现在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京郊乡村旅游现有的开况来看,绝大多数都采取了“农家乐”形式,即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景”为主题,旅游产品不外乎蔬菜水果采摘、野菜品尝、垂钓、烧烤、农家宴、棋牌游戏等常规项目,产品之间差异极小,个性不突出。这种简单的旅游开发模式,既不能体现各村落的地域环境特色,也不能满足现代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给游客形成深刻的印象,直接导致了游客在乡村逗留时间短,消费较低的现象,重游率也普遍较低。

其二,山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有限,接待方式单一,普遍缺乏接待度假类游客的能力。从近年来北京的旅游市场来看,结合度假、康体、会议等活动展开的新兴旅游类型增长速度最快,且在较高端旅游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而当前这部分旅游需求主要由统一规划建设的度假村接待,各山区村落开发的乡村旅游在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上均无法达标,容纳这部分客源。只有在开发经营水平较高的爨底下和遥桥峪这类古文化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环境风貌和本土文化遗存吸引了一部分以艺术采风和文化体验为目的的度假型游客。

其三,京郊乡村旅游季节性峰谷过于明显。由于旅游项目开发的不充分,现有乡村旅游活动对气候依赖极大,高度集中在春末、夏季和秋季,每年的淡季占一半左右的时间。在旺季,游客密度过大不仅降低了旅游接待的服务质量和自然景点的观赏质量,同时对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而旺季一过,游客寥寥,大量旅游接待设施闲置,乡村旅游不得不陷入停滞。

面对这些困境,京郊山区乡村旅游做出了一系列改变,试图告别“千城一面”的单调模式,转向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2009年以来,北京市推出了五种较为成功的特色沟域乡村旅游模式,分别是:1)密云汤河沟域的“紫海香堤”模式,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2)怀柔雁栖镇神堂峪的“虹鳟鱼一条沟”模式,以垂钓等康体活动为特色;3)房山十渡的“山水文化休闲走廊”模式,以自然山水游赏为特色;4)延庆的“百里山水画廊”模式,以生态农业观光体验为特色;5)门头沟妙峰山沟域模式,以宗教寺庙和革命遗迹旅游为特色。2010年4月北京市旅游局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八种新业态,包括“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村、山水人家、民族风苑”等,推动乡村旅游向总体规范化,个别差异化方向发展。[5-6]具体的操作原则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充分挖掘本村特色旅游资源,注入文化内涵,设计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吸引游客全身心体验乡村生活与文化风俗,从而获得身心满足并获得独特感知和记忆过程的旅游经历,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增加重游意愿。

其次,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了解游客市场动机,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知识水平和经历的游客团体的不同需求。

其三,努力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降低旅游客源的季节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开发受季节影响较少的核心稳定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时间差”有侧重的安排各季节的特色体验项目,确保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增强区域持久的活力。

3 黄山店村旅游特色发掘与发展策略

旅游特色的发掘必须基于对本地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就一般乡村旅游来说,值得关注的资源范围很广,既包括农村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农产品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旅游开发的过程,就是对这些有形和无形资源加以整合,赋予新的内涵,制订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PT2260),黄山店村域及周边范围内,各类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概括为如表1。

根据表1反映的黄山店村的旅游资源的类型,黄山店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拥有两方面的先天优势。

一是具有无法复制的高水平特色资源。从周边环境来看,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这里都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进行探索型和科考型的特色旅游,也接待大量中小学生进行考察学习。黄山店村距离其仅有25分钟车程,既可以利用该景点的吸引力,作为其接待基地;又可以发挥其辐射力,挖掘文化内涵,结合黄山店现状,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作为周口店猿人遗址的附属景点。从自身资源来看,黄山店村域范围内岩石种类丰富:包括了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的大面积石灰岩,石炭纪、二叠纪等砂面岩及少量灰绿岩。这些岩石一方面具有地质考察价值,另一方面极为适合艺术家和普通爱好者进行岩画制作。

二是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不仅覆盖了7个主类13个亚类,而且相互间差异性也较大。目前坡峰岭、红螺三险等自然景观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虽然从单个景点资源来看与较多的京郊山区村落相比并不具显著优势,但由于资源类型众多,如果能恰当地予以整合,有利于形成体验式旅游产业链。

因此,在黄山店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策略的制订应充分依托这两大先天优势。具体而言,首先是强化最有特色的原生态文化体验游。即将周口店区域的人类史前文化以岩画艺术的表达方式予以重现,并依托这一主题,逐步引导培育原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给游客带来绝无仅有的体验。可重点发展的项目包括岩画创作工坊、岩画博物馆、岩画艺术广场、石材建造陈列区、篝火舞会园、山顶洞人居住所等。该旅游产品以文化体验为核心,受自然资源和气候的影响较小,利于全年开展。

其次是充分利用黄山店的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因时而异,打造春夏秋冬四季(图5)各不相同的主题体验旅游产品链,即:“春季踏青氧疗体验游”、“夏季避暑露营体验游”、“秋季赏叶采摘体验游”、“冬季康体食补体验游”。通过这样的规划,黄山店的各类旅游产品可以在不同时段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充分体验,可大大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受,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此外,还可针对特殊的游客人群设计个性化的体验旅游类型,例如针对身体带有某种疾病且收入高、福利保障好的中老年人士设计的疗养食补游;针对“白领”、公务员、医生等工作累的职业群体设计的康体游;针对公司团体、家庭团体、旅行组团等设计的拓展训练;针对假期设计的活动节事,主题体验等。

4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社区建设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互动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6-18]近年来大量成功的案例已充分证明了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作用:在经济方面,引进了城市资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收入;在环境方面,保护了旅游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在社区文化方面,改善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传统文化被复兴和认同。与此同时,新社区建设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扶植、资金注入以及拓展建设空间等多方面的支持。

然而与此同时,在一些不成功的案例中也出现了二者互相阻碍的情况。部分居民认为个人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很少,真正获益的只是少部分人,而旅游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上,物价上涨导致乡村生活成本上升;在环境上,污染增加,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交通拥挤,资源过度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丧失,破坏了当地村落原始风貌;另外,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商品化的极大冲击,乡村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下降。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阻碍了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不成功的案例来看,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市场推动、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致使旅游经营主体的“非本土化”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核心原因。在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普遍采用了转让房基地,集体出让土地使用权(多数为50年),另建新村等方式,大部分村民被隔离在乡村旅游活动之外,村民难以从旅游活动中获得收益,乡村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也遭到破坏。问题的根源除了在于村民自主参与意识不够以外,还常常与政府大力推动的新社区建设有关。这些新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了大规模拆迁、快速建设、建造风貌城市化的方式,为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资金、时间和空间上都制造了大量的困难。这些错误的倾向必须在今后的规划实施中进行坚决的扭转。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共识,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乡村性”,即小规模经营、本地人主导、社区参与、文化和环境可持续。[19-20]新农村社区建设使政府对乡村的各项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正确利用,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极好的条件。在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发展中,不仅应注意规范、调整和监督旅游市场,也应强调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度参与,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三元一体的运营系统。具体的措施包括如下四方面:一是鼓励、帮助村民集资兴建乡村旅游企业并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提高村民经营意识,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直接获益。三是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开阔其视野、发散其思维方式,提升旅游经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农村进行统一的空间规划,为村民开展自主经营旅游项目提供空间引导和基础设施的支持。

5 黄山店新农村社区规划与特色旅游接待单元设计

黄山店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全部在原村址范围内展开,占地约25.2hm2,总体规划(图6)充分尊重地形地貌特征,总体布置上遵循“保山育水”的大原则,同时遵照道路体系“避山顺水”、景观组织“借山用水”、功能空间“依山亲水”的原则,力图表达对中国传统“山-水-聚落”形态的现代诠释,在总体风貌上最大程度的保持其本底特色。

在总体功能布局上,并没有将村民安置用地和旅游产业发展用地截然分开,而是采取了部分分离局部融合的方式,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的联系。新的旅游产业用地主要集中于村庄西北方滨河两侧。岩画艺术博物馆、岩画艺术工坊等特色旅游设施靠近新的村中心,以充分彰显特色;在北方山村较为罕见的河道两侧,设置观景平台、钓鱼池、旱喷泉、康体服务、spa 养生等场所;在村落边缘山脚密林处,设置采摘园、拓展区、星光露营、史前人类生活体验区等,营造较为完整的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

此外,规划中选择了村落中原有建筑质量较好,形制较为完整的居住合院,对其中12个进行了保留,67个进行修缮和改建,使这些院落在今后既可以具备村民居住的功能,也能够成为村民进行自主经营的场所。这对于乡村旅游特色挖掘、本土风貌保持和村民的经营参与都极为重要。规划还提出了利用合院建筑进行自主旅游经营的两种主要模式。靠近街道等人气较高区域的院落主要采用“上住下商”的方式,上层改建满足经营者日常居住的要求,而下层结合院落可改建为商店、茶室、餐饮、会议室、台球室等场所,互不干扰(图7)。靠近河道景致优美处的院落主要采用“前店后宅”的方式,改建成农家旅馆,将前台接待厅、餐厅等设置在临街面,客房及自住区设置在院落空间内(图8)。

在村庄东南侧河流北岸的平坦地段上,充分利用其“负阴抱阳”的良好地势条件,统一建设有特色的居民安置区,原有居住条件较差、原院落不具备保留价值的村民将集中迁入这一新区居住。安置区的住宅设计沿用了原有的院落形式,院落组合秩序在尊重传统礼制的基础上注重与地形完美的结合,依山就势创造丰富的局部变化,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总体布局体现外疏内密、院落围合、扇形发散、网状格局。每6~8户为一个里坊,共享一片开放空间,有助于促进村民交流,加强邻里关系、增强村民互助和自治意识(图9)。

作为一个集中安置的区域,其设计重点在于遵循乡村性的原则,统一黄山店整体风格。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山林、竹木、水系等重要的中国乡村文化居住要素,在农房宅院四周栽种高大植物,以林为山而聚气,体现传统乡村聚落特有的风水格局(图10)。在建筑设计上,注重传统符号与现代空间营造相结合,保留原有村落院落围合的肌理形式,设计每四五户有一个共享的院落。外立面为简洁的新中式风格,建筑前后的宅地通过实体墙进行围合,用来存放自行车、拖拉机等日常交通工具。在材质选择上,广泛运用黄山店本土的石材,以较低廉的造价彰显本土特色。另外,设计中还有两个创新点。其一,结合安置区公共配套的区域,加入一个塔式标志物,加深往来游客对于黄山店的记忆;其二,在安置区西侧,设计岩画艺术和石文化展览区,利用一些特色矮墙和特有树种进行围合,既可以作为社区公园服务安置区居民,又可以供游客赏玩,以更好地将旅游发展与新社区建设相结合(图11)。

6 结语

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改造项目是在深入研究京郊乡村旅游以及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上,从保持“乡村性”的原则出发所进行的实践。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特色发掘以及协调旅游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关系两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依托黄山店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策划以“原生态史前文化”为主体以四季观光体验为辅的体验式旅游产业链。依托旅游发展的契机以及黄山店传统的村落肌理与人文情怀,进行特色旅游接待单元设计,鼓励小规模经营、本地人主导、社区参与,以推动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文本[R].北京: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6.

[2]李强,张鲸.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回顾与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10(4):59-63,110.

[3]常志琦,李强.北京市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模式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2).

[4] 王有年.北京沟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8).

[5]北京市新农办.关于开展山区沟域经济发展试点的意见[R].北京: 北京市新农办,2008.

[6] 本刊记者.北京沟域经济五种发展模式[N].都市农业,2010(7) .

[7] 朱紫雯.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 (8).

[7] 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5):395-400.

[8] 石强,钟林生,向宝惠.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A].郭焕成等.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10-313.

[9] 郭焕成,郑健雄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10]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9.

[1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12]张冉.京郊乡村旅游新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9) .

[13]王仰麟,祈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以防城港市十万大山北麓(上思县)为例[J] .人文地理,1999,(3):17-21.

[14]吴佳,邓旭晖,邹洪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以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刘各庄村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755-3758.

[15]焦燕,王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村落景观建设--北京平谷区玻璃台村改造探析[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6.

[16]叶银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分析旅游管理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1(3).

[17]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4):108-111.

[18]余意峰.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J] .经济地理,2008,(3):519-522.

[19]李开宇.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J] .生产力研究,2005(6).

[20]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3) .

上一篇:浅谈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城市设计 下一篇: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城市边缘区空间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