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责任的力量

时间:2022-07-15 12:14:42

梦想与责任的力量

5月的风穿过济南大大小小的泉水,吹到脸上,清新而爽洁,一如山东齐鲁电视台带给我们的感觉。它遥遥领先的收视率和逐年直线上升的广告收入显示出的蓬勃朝气让人称奇,更让人对其背后的源泉充满好奇。为此,我们特地专访了山东广播电视局局长刘长允,并且对齐鲁电视台的台长、各部门主任,以及品牌节目的制片人、记者、主持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座谈,力图解析出“齐鲁模式” 的内在奥秘。

――编者

作为一个地面频道,齐鲁电视台以广告收入突破三亿元,“一切现象都是区域现象” 的运作理念和“不是第一,就是唯一”的竞争精神让业界为之瞩目。然而,这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这次奔赴济南,在齐鲁电视台实地采访后,我才发现,原来在水面之下,凝聚了一支如此令人感慨的团队,让一切的奇迹变得理所当然。

赢在执行

刚到不久,我就被一个故事震惊了。两个齐鲁电视台的记者在一个冬天去黄河边拍摄封河景象,为了拍摄效果更好,其中一个记者在向河中央靠近时,冰面开裂,掉入冰冷的河水中。另外一个记者奋力相助,才艰难地把同伴拉上岸来。如此惊魂的一幕,他们在完成拍摄任务回到台里后却没有一个人提过。直到同在现场的《山东商报》误将他们当作游人,将当时惊险的场面刊登出来以后,大家才知道这一切。追问之下,这两名记者仍旧淡然处之,说道:“完成任务是最重要的,要说艰险,台里谁没有经历过?没什么好说的。”

为了使命,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毫不迟疑地迈过,并且没有人会为此顾影自怜,因为理所应当,因为周围人人如此。这是一支怎样的团队?需要怎样的敬业精神才能做到这些?面对这些问题,齐鲁电视台的人却有些面面相觑,他们嗫嚅着:“谈不上什么敬业啊,这是我们自己的电视台,当然要竭尽全力做好。”

外联部主任丁士宇说:“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不是从建台起就在这儿,就是毕业后就在这工作。闫台的发展理念我们都了解,也十分认同。台里大旗一挥,我们当然奋不顾身地向前走,因为齐鲁台的今天和未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场的其他人也不约而同地连连点头。原来如此,所以当年台里面临覆盖的发展瓶颈之时,他才会放弃渐入佳境的记者职位,毅然竞聘外联部主任,揣着“砸锅卖铁也要上覆盖”的心愿,只带着6个人,争分夺秒地在险峻的山区建起了数个发射台,将无线信号最大可能地覆盖到了山东全省9500万人口。为了赶在学生暑假结束前疏通信号,让他们早一日看到齐鲁电视台的节目,他甚至一直守在蒙山发射台现场,肩扛手抬,信号一日不通就一日不返。

想起齐鲁电视台台长闫爱华说过的一句话――“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媒体是个协作团队,如果每个人每个环节只是把1份任务完成到0.8份,那么只要经过三个环节,0.8 X 0.8 X 0.8=0.512,效果就会急转直下。所以,在齐鲁电视台,部门、职位的分工都不是绝对的,柔性团队的观念深入人心。只要有需要,没有应不应该,没有能不能,立说立行,大家的力量都奔着同一个目标而去,没有人说“不”,没有人能做到1而只做到0.8。因此很多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里都不足为奇。

《齐鲁开讲》(现更名为《开讲天下》)是全国第一档辩论式电视谈话节目,由于新颖的表现形式和热点话题的选择,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山东省而直达全国。为了让节目更加精彩,引人入胜,制片人和编导时常提出新的创意交由技术部实现。无论是用CALL IN的手段,通过电话投票系统将场外观众的支持与反对的意见实时显示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将QQ视频»面转换为播出»面,制片人兼主持人武大海说,他们经常只要一想到就对技术部提出种种“无理要求”,而技术部主任邓晓燕通常的回答都是“行啊,我们试试吧”,从来没有拒绝或者犹豫过。然后,就看见他带着技术部的人“不停地捣鼓”,时常不眠不休,带着一脸的疲惫,平静地告诉武大海说:“没问题,能做到”。采访中,武大海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着技术部的人说,“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有点,不断地对技术部提要求。但是他们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们不但超越了寻常技术部门等着业务部门来求的心态,做到了有求必应,甚至会主动来为我们考虑,开拓我们的思路,时不时地告诉我们说有种什么技术能做到,问我们需不需要用上。”面对同事的褒奖,邓晓燕的脸上露出一丝羞赧,用山东人的朴实说道:“同事之间,应该的嘛”。

“应该的”,就是这三个字,刻在了所有齐鲁电视台人的心底。只要为了节目,为了电视台,没有份内和份外之分,没有力所能及和力所不逮之别,累也罢,苦也好,甚至冒着种种风险也心甘情愿,没有人会斤斤计较一己得失,没有人会邀功请赏。因为,他们都把这些看做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齐鲁电视台。

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齐鲁电视台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很多这个年龄的电视人在其他电视台还只是做些辅的工作,还需要“老手”来带,而他们在齐鲁电视台早已经被打磨得“一专多能”,个个身兼数职。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的个人收入不仅与年创收3亿的成绩完全不能匹配,甚至与当地其他业绩远远不如的媒体相比也属于偏低水平。他们不会觉得不公平,不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吗?

报道部记者王羲告诉我们,当同为“地面频道四小龙”的江苏城市频道来济南合作拍摄时,他们闲谈聊起各自的收入,巨大的落差让她确实有些郁闷,并且在晚上与母亲通电话时有些抱怨地提及此事,然而当母亲问她“那如果江苏那边要你过去,你会去吗?”她想都没有想地立刻答道“不去,绝对不去”。为什么?她说当年入台接受新人培训时,她记得闫爱华台长说过一句话:“在齐鲁电视台,我不能保证你能升官发财,但是绝对能保证你人尽其才。”的确如此,入台才两年,她就成功地成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主持了众多大型活动,并成为齐鲁电视台“四小花旦”之一。在外出拍摄途中,她的出现甚至引起了市民大规模围观,致使交警出面疏导。当时,同行的江苏城市频道同仁啧啧称奇,一个地方频道的主持人居然能获得明星般的效应!

齐鲁电视台,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任你驰骋飞翔。只要你有梦想,齐鲁电视台就会为你的梦想列出现实的规划,为实现你的梦想买单,让你成为舞台上璀璨夺目的那颗星星。这种诱惑,已经远远超越了金钱和物质所能带给人的满足感,让这些热血青年对齐鲁电视台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王羲说,当她看到一些其他媒体的人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慌乱与抱怨时,觉得特别不可理解。在齐鲁电视台,一有紧急情况,她反而觉得越兴奋,发挥得也越好,当然成就感越大。

所以,当一些兄弟媒体来齐鲁电视台学习取经,问他们说,我们的员工平均收入五六千,为什么还是懒懒散散,爱干不干的?怎么才能让他们调动积极性呢?这种问题往往让齐鲁电视台的人无言以对,他们只能说,人是精神的动物,如果一份工作,一个团队能让你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让你的抱负得以一一施展,让你保有攀越更高目标的源源不断的激情,那么每个月拿多少钱还那么重要吗?

齐鲁电视台是1,其余都是0

当圆圆脸庞三角眉毛的小么哥走进会议室时,采访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轻松而惬意。他用讲相声的方式主持的《拉呱》,在地方新闻中独树一帜,以高达30%的平均收视率创造了一个收视神话:每天下午5:30《拉呱》直播时,几乎人人回家看小么哥说奇闻异事,乃至于犯罪率都明显下降,当地公安部门还特地给齐鲁电视台送过锦旗表示感谢。

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主持人,谁不想挖走呢?当被问到如果有别人高薪聘你,你是否会考虑离开齐鲁电视台时,“小么哥”张勇抖抖他的三角眉毛说:“早就有很多台挖我啦,别说高薪,随便我开价,还让我当制片人,所有团队人选都随便我挑。”那为什么没有走?“因为我很清楚,齐鲁台是1,其他都是0”,说到这儿,小么哥的脸上不再是诙谐与逗趣,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没有齐鲁台,就没有《拉呱》的火爆,就更谈不上我小么哥了” 。

一个正处在巅峰状态的当红主持人却有着如此清醒的认识,只能说齐鲁电视台这个平台不仅给了他们足够的展示空间,而且已经让他们对自己的位置和团队的价值和有了充分的认识。所有的成功,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栏目自己的成功,而是在贯通全台的理念激发下,汇聚全台的智慧与力量凝结的结果。采访中,有人提到在外开会时遇到过已经离开齐鲁电视台的曾经的同事,那人感慨万千,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如果能让我回齐鲁台,我一定义无反顾地回去”。

齐鲁青未了

在济南采访期间,齐鲁电视台的司机侯师傅一直负责接送我们。格外的细心周到让他显得与其他单位的司机截然不同,不仅没有把人送到目的地就甩手不管,呼呼大睡,而是将很多细节想到、做到别人之前,因此让我对他的印象颇深。

当采访结束,我走在齐鲁电视台租用的狭小而略显阴暗的楼道里时,在悬挂在墙上的优秀员工榜上突然发现了侯师傅的照片和介绍。一番询问之下,才知道果然侯师傅工作一贯细致入微。他们随便举了个例子,说有一次侯师傅开车送一个摄制组冒雨拍片,到达后大家一阵忙乱过后发现他不见了,有人说侯师傅可能见我们忙就没打招呼回去了。但其中一个记者很肯定地说:“不会,他肯定是看拍摄条件不好,帮我们去拿三脚架了。”果然,片刻之后侯师傅冒着大雨扛来了三脚架,一言不发,紧接着又帮着忙开了。

不由得不让人感叹:原来齐鲁电视台里的每一个员工,不管是部门主任,还是司机,都将齐鲁台的大事小情放在了心头,做在别人之前。而齐鲁电视台回报给他们的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却将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优秀工作者”、“青年突击手”、“双十佳青年” 等等省里的评选,齐鲁电视台总是不遗余力地将奔波在一线的杰出员工推上荣誉的高峰,迥异于很多媒体里论资排辈的惯例。员工与单位,彼此惺惺相惜,怎不让人心生感动?常言“人生遇一知己足矣”,而能遇到如此信任你,尊重你,给你机会与空间尽情挥洒的齐鲁电视台,谁能没有一番作为呢?

没有激情的媒体就没有活力,而长久保持这种激情对每个媒体而言都颇为不易,齐鲁电视台却做到了,尽管它的各种机制并非尽善尽美,但它确实给了齐鲁人一个精神的家园,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在这里播种梦想,精耕细作,收获果实,让这片家园愈发郁郁葱葱,苍翠绵延不绝。所以,即使在已经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现在,他们也没有变得世故,而是依旧以那种单纯而饱满的信念耕耘着,以至于他们的竞争对手曾经十分无奈地说道:“你们放个假不行吗?”他们笑了,酣畅而满足,但脚下的步伐却没有丝毫放缓。

上一篇:李善友:“无知”者无畏 下一篇:管理 报刊图书 广播影视 新兴传媒 海外传媒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