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2-07-15 11:52:38

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一些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显,农村金融风险大、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的缺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聚集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巨大障碍。要突破风险这一障碍,需要从农村金融风险的根源出发,根据不同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以实现有效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稳定性的目标,使农村金融领域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分散;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82-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2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不断警醒人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血脉,“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条血脉是否畅通,取决于金融能否真正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快速推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农村金融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农村金融风险大、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的缺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聚集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巨大障碍[1]。

一、农村金融风险的类别和特点

(一)较大的自然风险

农业生产对水、土、光、热、气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高,一旦发生自然条件的异常变化,就可能形成农业灾害,进而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年均有4000万公顷左右的农田水旱灾害,约占播种面积的1/3,自然灾害给粮食带来的减产幅度在5%左右。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棉花产量可损失20%~30%,油料产量可损失15%。

自然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损失概率大。农业生产在一年内可能会遇到洪涝、干旱、病虫害、冷冻、冰雹等灾害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叠加灾害的袭击,遭受损失的概率与程度比工业等产业和行业大得多。二是可测性差。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点多面广,要准确预测农业产量和灾害损失非常困难。三是可控性差。要通过人工措施改变农业生产中的自然条件十分困难,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农业生产设施和固定资产往往损毁严重,农业出现大幅度减产、欠收,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大量投入化为乌有,甚至连成本都无法收回,很可能陷入根本无法偿还本息的窘境,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很容易传递到农村金融机构身上。

(二)较高的市场风险

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产品需求弹性小,从种植到收获,市场价格可能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农户和农业产业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种养殖的品种结构上可能相同或相似,这使得农产品生产更容易面临结构性过剩和供应不足共存的局面。比如近年来,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就是生猪养殖业农户和企业缺乏组织引导和规划协调,生猪市场生产过剩和供应不替出现所造成的。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价格不确定性风险。农产品市场供求经常大起大落,农产品买难卖难交替出现,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即使是同一类农产品,市场上不同品种、规格、品质的市场需求也经常变化,如果农户和农业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就算获得丰收,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入、甚至亏损。二是调整生产结构的难度大。农业生产一旦开始,中途便很难停止或调整,生产的重新调整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生产决策的错误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户和农业企业经营收益的稳定性相对较低,贷款违约的概率相对较高,使得农村金融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安全性风险较大。

(三)较多的信用风险

一是农户、农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风险。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个人信用档案不健全,记录系统不完善,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仍然存在故意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如2010年初江西省吉安县农业银行开办的惠农卡业务推出不久就出现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的情况,而不得不被上级行暂停。

二是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与千家万户的农户打交道,并就良种和饲料供应或赊销、产品保护价收购、质量要求、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内容签定内容广泛的协议,但由于市场波动、自然条件和信用环境等各种原因,这样的协议在履行过程中要面临不小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企业需要与众多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商贸流通等企业、组织建立商业联系,一旦某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出现问题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脱节或断裂,将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巨大冲击。一旦农户、农业企业之间出现信用违约风险,并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很可能会将这种风险转嫁给农村金融机构。

二、风险厌恶导致农村金融血脉不畅、机制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逐利的,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也必然要进行收益与成本的核算与权衡[2]。而农村经济天然的弱质性造成了农村信贷市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严重失衡,农村金融风险的高企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的手段来应对信贷资金盈利性要求与农业贷款高风险低收益之间的矛盾①。

(一)信贷配给的后果之一――减少了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资源投入数量和质量

将信贷资源配置到风险收益高的地区和领域,导致农村地区资金流出多、流入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村地区信贷投放少。截至2010年9月末,江西省农林牧渔业行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75%,低于2010年前三季度江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75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仅占全省个人贷款余额的30.8%,低于同期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26个百分点②。

二是农村地区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地区的大量存款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领域。截至2010年9月末,江西省县域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仅为52.8%,低于同期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比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如果以全省金融机构平均存贷比推算,仅江西省县域农村地区就有高达626.3亿元的存款资金流向城市,从而造成信贷资金来源本已相对稀缺的农村地区难以得到金融的有力支持。

三是信贷产品期限短。许多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农业信贷“春放秋收、冬不贷”的经营观念,信贷投放以一年以内短期贷款为主,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很少。然而实际上,随着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提高,固定资产投入显著增加,农业企业和农户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较短期贷款产品更加强烈。如2010年9月末,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为80.39亿元,占全部龙头企业贷款的70.68%,中长期贷款比重仅为29.32%,不少龙头企业由于中长期贷款不足,不得不占用流动资金贷款,使得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更加紧张。

四是信贷产品金额小。就江西省来看,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贷款一般不超过5万元,农业产业化企业从当地单家法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取的贷款也很少能超过500万元,很难满足农村经济日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需要。

五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大多仅能提供开户、结算、小额贷款等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农户和企业,尤其是难以满足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3]。

(二)信贷配给的后果之二――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上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

为实现有效的信贷配给,金融机构通常的做法是引入抵押担保条款,这一做法一方面使得借款人违约成本上升,违约的可能性也随着抵押担保价值的上升而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机构不用支付高昂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成本,而得以低成本地识别出低风险的借款人。这种做法对农村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金融服务价格高企。为补偿农业贷款较高的信贷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涉农贷款时,利率往往会大幅上浮,加上抵押担保1.2%~2.0%的费用,10%~20%的保证金,使得涉农贷款的利率大大高于其他贷款。二是获取贷款难度很大。除小额信用贷款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普遍要求提供担保或资产抵押,而农户拥有的土地、住房,农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农业生产设施、租赁的土地经营权都不符合金融机构的抵押要求,因此缺乏金融机构接受的可抵押资产,要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对农户和农业企业来说门槛很高、难度很大。

三、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要突破风险这一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巨大障碍,打通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血脉,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深入结合实际,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拓宽到金融以外的更广阔领域。从农村金融风险的根源出发,根据不同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以实现有效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稳定性的目标,使农业金融领域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

(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农业生产和发展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是具有较强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战略意义的产业,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农村和农业领域有力的财政支持,以克服由于自然风险带来的天然弱质性[4]。一是加大对农业公共设施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财政资金要大力支持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或重要农业科技项目、水利和环境保护、重要农业防灾、减灾及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鼓励和资助农户和农业企业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农户个人、企业或联合投资建设中小型灌溉设施给予资助,对小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助金,对小型农田改造项目和农用机具及农用设备采购给予财政补贴或优惠贷款支持。三是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被许多国家作为扶持和保护农业发展强有力的政策性工具之一,但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很难完全由市场提供,必须将其作为重要的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加以支持、引导和推动[5]。

首先,确立农业保险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和棉花等粮食作物采取强制保险政策,同时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提高自愿性保险参保率。其次,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通过提供保费补贴、费用补贴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业保险市场或设立单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第三,政府出资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巨灾农业风险保障基金或农业再保险机构,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分担农业保险公司的风险。

(二)推进农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市场调控能力

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优势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制定游戏规则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减小市场主体分散的经营决策对市场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又通过制度设计尽可能分散和补偿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面对的市场风险。

一是搭建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引导农产品生产,避免市场过度波动。加快建立与农产品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市场信息平台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按照市场供求变化进行生产,避免农产品生产出现大起大落,减小市场风险。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平抑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由政府主导、农户和农业企业参与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当农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市场价格下降时,基金大量收购以消化过剩部分,促使农产品价格回升;当农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升时,基金会则卖出储备的农产品,促使价格回落。三是增强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通过套期保值的方法分担市场风险。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模和参加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数目,不断推动条件成熟的农产品品种在期货市场交易,通过期货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户这一纽带,把农产品期货价格信息传递到农业生产中指导农业生产,同时采取套期保值的方法把农户和农业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通过期货市场分散给更多的市场参与者。

(三)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涉农贷款担保和保险制度

金融业是以信誉支撑、信用主导的行业,如果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损的游戏规则,通过利益的内部化促使经济主体自觉提高信用水平,将令金融机构失去为农村金融提供服务的信心。

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建立健全农户和农业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快农村信贷征信系统建设,使农村金融市场上守信者步步为“赢”,失信者寸步难行,营造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以信用征信系统为基础,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政府牵头,设立由中央、地方财政按比例出资,吸收农户和农业企业参与的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以信用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为依据,为守信者提供优惠费率担保服务,对失信者给予惩罚性高额担保费率或不予担保。三是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建立涉农贷款保险机制。由中央财政出资建立覆盖全国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参与,按照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农业贷款保险机制。鼓励农户、农业企业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银行对投保了的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和贷款便利,保险公司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确定保费费率。一旦发生信贷风险,将根据风险类型不同由中央风险补偿基金、地方财政、银行和保险公司承担不同比例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顺,梅国辉,赵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金融,2010(22).

[2]贾伟.货币、金融与金融体制――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7).

[3]张鉴君,桂又华,贾健,徐展峰.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1).

[4]王凤荣.美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9(7).

[5]匡导球,施威.财政支持农业的路径选择:制度困境及其突破[J].财政研究,2008(4).

The Politics considerations about Risk Diversification and Risk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Finance

XU Jun

(Nanchang 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Nanchang 330008,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China's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rapid, but some deep-seated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re to the fore more and more. Rural financial risk, lack of risk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huge obstacles of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gathering financial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To break this barrier of risk, we need to formulate and improve the relevant risk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risks, so as to achieve effective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stability and make rural finance becoming commercially sustainable in the ey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 Rural finance; Risk diversifica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 下一篇:关于货币供应“隐性”渠道及效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