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欧洲之路开始畅行

时间:2022-07-15 10:27:51

欧盟向来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大客户”,欧盟的地位在众多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虽然欧洲历来用层出不穷且明显苛刻的“标准”和各种条件制约着对其出口企业,但是欧洲这块大蛋糕的诱惑始终难以让人降下追逐的热情在配额年代削尖了脑袋也要争取欧洲订单的事情相信很多企业都曾经经历过,随着配额年代的渐行渐远,中欧对2008年实行为期 年的双管制,近日中国商务部又出台“输欧产品管理细则”,一切渐趋明朗,通往欧洲的大路从此平坦通畅了吗?

细则这颗定心丸

根据《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中国出口欧洲10类纺织品的双边数量管理将于2007年底结束。也就是说,从明年1月1日起,中国企业出口到欧洲纺织品的数量限制将予以取消。

与此同时,2008年,中欧双方将把备忘录中的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连衣裙、胸衣、亚麻纱共8个纺织品类别纳入双边监控体系,施行为期一年的输欧许可,并施行企业经营资质准入。

但是企业包括媒体并没有对这一消息的表现出乐观态度,反而对“双管制”会设定严厉门槛、出口量剧增、技术壁垒更多等问题表示出“难以确定而产生的担心”,普遍表现出“谨慎应对”的态度。

直到10月17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联合发文公布《2008年对欧双边监控纺织品出口企业资质标准》,出口企业逐条比照,大多数企业松了一口气。这六条资质标准包括:注册资本5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从事纺织品出口贸易二年(含)以上;依法纳税的一般纳税人;上年度纺织品对欧盟出口1万美元(含)以上;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方面连续三年没有违规行为;符合有关商会、协会的有关行业自律要求等。

对于一直对欧有着正常出口行为的企业来说,这六条不算什么门槛。有了明确的资质限定,管理细则又成为许多企业关心的焦点。由于现下本来就是接明年订单的旺季,对于细则的期盼更加迫切。

11月15日,商务部外贸司了2008年部分输欧盟纺织品监控办法,除了告知8类纺织品许可证的申领具体操作外,细则也表明将严厉打击那些申领了许可证却并未使用的企业――企业申领许可证数量明显超过企业经营能力,超过5%的许可证未能及时使用等,都将被暂停发放许可证。这份实操性质的细则符合此前市场预期,全国约有1000家企业拿到八类敏感纺织品的输欧资格。

细则的出台终于算是让出口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具备资格的企业已经开始踊跃接单,并作长远打算。

情绪趋于乐观

广交会期间,由于政策迟迟未能公布,令采购商和生产企业都不敢贸然下单,对此,商会就曾在交易会现场召集企业,介绍了监管细则的一些核心内容。强调最重要的一项便是资格准制,称企业必须达到6项条件方能申请出口许可证。据悉,全国符合这6项条件的企业约有6000家。

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恰好能在现场聆听介绍,还是贻误了时机。但是随着细则的出台,不少企业表示,如果现在能够及时与客户沟通,明年的单子依然不会耽误。据桐乡嘉裕时装有限公司周先生介绍,公司在于11月15日公布的第二批“符合欧资质标准纺织企业名单”之列,在未得到正式公布之前,下单客户确实因为等待“明确政策”而犹豫,但是一旦获悉企业“符合国家资格”之后,纷纷表示仍然会保持与公司的合作,并且希望长期合作。“只要政策是明确的就好,中国产品的性价比目前情况下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周先生说。另据介绍,虽然出口欧盟的产品有种种标准要达标,但是只要产品合格,“欧洲人的事少,不像日本和韩国那样吹毛求疵,或者另生枝节趁机压价。”周先生表示,他们企业会努力维持和扩大欧盟生意。

比起细则出台前的“抓狂”和“忐忑”,企业的心态渐趋稳定,并且对中欧纺织品的长期贸易看好。

不给新人机会?

最难以释怀的也许是那些有志于出口欧盟的小企业和“新人”(尚未对欧洲有所出口或者今年出口额没有达到1万美元的)。他们不仅无奈于失去明年的出口机会,更加担忧于未来的机会。他们希望明年快快过去,又担心“双管制”会延续或者由于出口形式的变化引发对他们不利的政策出台。

桐乡一家小型蓝印花布厂的蓝印花布衬衣多年来一直出口欧盟,销路不错,但是没有配额一直要靠买配额和挂靠其他公司。今年的“双管制”依然没有给其机会,“我们每年的出口肯定超过1万美元的,但是我们没法证明”,该厂负责人沈春花女士说。依照新制度,她的企业还要“熬”。虽然配额没有了,但是因为没有出口资质,想出口仍然要走老路子。

“我们才是最盼望自由放开贸易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不用我们那么操心”,沈女士说。

而那些当初注册资本低于50万的企业也许更加后悔当年怎么不多注册一些。众多游离在“资质”之外的小企业。既盼又怕2008年的过去。

对于他们来说,要“熬”的也许不仅仅是一年而已。

新时代开启

总会众口难调,不可能有一项贸易政策面面俱到、人人满意,双管制作为过渡政策,被业界广为认可。但是新制度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商务部对纺织品出口管制的完全放开,除了继续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对出口总量进行实时监控外,商务部将实行出口企业资质认定,具体资质标准和符合资质条件企业的名单由纺织行业中介组织提出。

据商务部解释,这实际上是一种主动许可证制度。我国对8个类别产品签发出口许可证,欧盟凭我国的电子数据给进口商颁发进口许可证,中欧双方实现有效监控纺织品贸易数据。在取消所有输欧纺织品数量限制的前提下,把8个类别纺织品纳入双边监控体系,这是在向自由化过渡。

业内人士认为,从总体上来说这对中国纺织业是个利好消息。有了“双边监控”这种管理模式,至少在监控期间欧盟不会动辄拿出反倾销等手段制造贸易摩擦。通过监控,如果发现问题,欧盟先要与中方协商,协商不成才会采取其它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积极性很大。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9月,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为1098.5亿美元,其中对欧盟顺差623.4亿美元,根据欧盟海关统计,我国纺织品占欧盟进口份额是32.2%,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据专家分析,这些数据正在挑战欧洲人忍受的底线。针对很多企业对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出口数量会剧增、贸易环境会恶化的担忧,有关专家表示,今后我国出口欧盟的纺织品不再有数量上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会造成2005年初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出口“井喷”的历史重演。因为,“双边监控”许可制度的引入,正是为了缓释欧盟的担心,我国纺织品对欧出口将重回自由状态。实际上,这是一种仍在密切注视下、不得放纵的贸易自由。在“双边监控”许可制度下,我国批准的出口许可以及欧盟批准的进口许可将受到严密监督。

不管如何,通往欧洲之路已经开始畅行。也许,有点自我节制的阻力才是最好的保护。

上一篇:创新无止境 下一篇:集成创新多元化博弈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