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和您一起做新娘

时间:2022-07-15 09:40:14

妈妈,我要和您一起做新娘

2010年9月8日,在湖南省安化县上龙乡联兴村一户普通的农家,一场隆重而俭朴的婚礼正在举行。婚礼的主角是一对老年夫妇和一对年轻夫妇,他们胸前佩戴着“新郎”、“新娘”的胸花。喜宴开始时,年轻的新娘和新郎拉着4岁儿子的手,一起跪在老年夫妇面前,磕了3个头。然后,新娘恭敬地向老年夫妇敬酒,饱含深情地说:“妈妈,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我祝二老身体健康,永远幸福!”老年夫妇眼里闪动着泪花,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收养女弃婴几年后丈夫去世,为将女儿养大成人不考虑改嫁

王爱军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上龙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1968年10月,18岁的王爱军嫁给比她大4岁的联兴村青年农民郭干之为妻。郭干之是个木匠,为人忠厚老实,做事认真可靠,夫妻俩过着虽不富裕却很温馨的日子。

转眼王爱军嫁到刘家已有10年,却还没有生个一男半女。夫妻俩不知看了多少名医,用了多少偏方,都不见效果。

1983年10月的一天凌晨,睡梦中的王爱军隐约听到门外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忙推醒丈夫郭干之。郭干之开门一看,只见门口放着一个用小棉被裹着的婴儿。他解开棉被,发现里面塞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好心人,我们已生养了4个女儿,只想再生一个男孩,没想到第五胎仍是一个女孩。我们家境贫穷,无力抚养,求你们收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吧!孩子的出生日期为1983年农历七月初一。”

就这样,王爱军夫妇收养了这个女弃婴,他们给孩子起名叫喜妹。

自从收养了小喜妹,王爱军四处寻找正在哺乳的妇女给她喂奶。有时,为了给喜妹喂一次奶,王爱军要跑七八里路。喜妹长大一些后,王爱军便每月买奶粉喂她。小喜妹在养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谁知,好日子没过上几年,灾难却突然降临到这个温馨的家庭。1988年春天,一向壮实的郭干之患肝癌病倒了。挨到当年秋天,郭干之带着对妻女的眷恋撒手而去。王爱军悲痛欲绝,觉得天塌了一般。办完丈夫的后事,她强忍悲伤,开始振作起来。因为她清楚,自己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生任务:将女儿养大成人。

从此,王爱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家里家外不停地劳作。过度的操劳,使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一些好心的乡邻见王爱军过得艰难,劝她改嫁,并为她介绍过几个离婚或丧偶的男人。但当王爱军与这些男人接触时,对方都或明或暗地建议她,趁早甩掉养女这个包袱。王爱军一气之下,不再考虑改嫁的事儿。

一晃10多年过去了,王爱军把自己的所有爱心和精力,全部倾注到养女郭喜妹的身上。

知恩图报的养女为了侍奉养母,两次放弃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2002年7月,郭喜妹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回到家里和母亲一起务农。王爱军劝女儿不要灰心,再复读一年,她表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女儿上学。

郭喜妹心里非常清楚,为了她,家里已欠了3000多元的债务,母亲也累出了一身病。现在应该是当女儿的回报母亲的时候了,她应该肩负起养家的责任,让母亲安度晚年。

郭喜妹对母亲说:“妈妈,我已经是个大人了,我不是一块读书的料,您别为我再花钱了。我要出去打工挣钱,让您过上好日子!”王爱军把女儿紧紧抱住,泪如雨下:“好孩子,都怪妈没有用,不但挣不了钱供你读书,反而还要花钱吃药。妈耽误了你,妈怎么向你九泉之下的爸爸交代啊!”

正当母女俩愁眉不展之际,一对年近60岁的夫妇拎着大包小包礼品,来到她们家。原来,他们是郭喜妹的亲生父母。郭喜妹的生父现在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们此行目的,就是把郭喜妹接到县城最好的学校读书,为她解决城镇户口,以补偿19年来对女儿的亏欠。

面对陌生的亲生父母,郭喜妹无法从感情上接受他们。王爱军慈爱地对她说:“孩子,跟着你的亲生父母走吧,你不用担心我,我能照顾好自己。只要对你的前途好,妈妈就心满意足了。”王爱军还把喜妹亲生父母塞给她的一叠钱退了回去:“我抚养喜妹不是图钱,我们母女是有真感情的。你们条件好,就带她走吧。钱对你们生意人来说,也许更用得着。”说完,王爱军忙着给女儿收拾行李,含泪将女儿推上了去县城的汽车。

想不到10天后,郭喜妹背着行李又回到了养育她的家。原来,尽管亲生父母和姐弟们对她非常热情友好,那个家生活条件也很优越,但她无法抑制对养母的思念,更担心养母生病无人照顾,执意要回到养母身边。郭喜妹的亲生父母也理解女儿的做法,他们再三叮嘱郭喜妹,今后如果有困难,一定要来找他们,他们会尽可能帮她。

郭喜妹走进家门,见养母真的病倒在床。原来,王爱军由于思念女儿,3天粒米未进。当女儿扶她起床时,她还以为是做梦。母女俩抱头痛哭,郭喜妹对养母说:“妈妈,今后谁也不能把我从您身边夺走了,我永远都是您的亲生女儿!”

2003年春节过后,郭喜妹和同伴们一起南下深圳打工。临行前,她再三叮嘱养母,一定要把身体保养好,她会每月寄钱回来。

在深圳宝安一家香资的塑料制品公司,郭喜妹找到了做质检员的工作,月薪1600元。每月领到薪水后,她只留下500元生活费,剩下的钱全部寄给养母。

郭喜妹进厂半年后,公司李总发现她英语水平较高,能用英语同客户交谈,便把她调到总经理办公室担任文员工作,薪水是原来的3倍。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接触了解,郭喜妹发现,李总是一个知识渊博、事业心强、关心体贴员工的好老板。而李总对郭喜妹也产生了好感。有一天,李总郑重地向郭喜妹求婚。郭喜妹想到了孤单的养母,认真地对李总说:“谢谢你,但我不能接受你的爱。因为我要对我的养母尽孝,我们家只能招一位上门女婿。”接着,她含泪向李总讲述了她和养母的故事。

听完郭喜妹的讲述,李总诚恳地对她说:“我们可以在深圳买一幢别墅成家,把你妈妈接过来一起住。”郭喜妹的心里又何尝不想这样,可是,她又担心母亲适应不了都市生活。李总给她出主意,让她先把养母接到深圳住一段时间,看是否适应。

2004年10月,郭喜妹专程回家把养母接到了深圳。然而,王爱军住了不到一个星期,便急着要回家。她说,这里人生地不熟,无法与别人交流,她觉得憋闷。

尽管郭喜妹想拥有这份真挚的爱情,可是她又实在不想违背养母的意愿。经过10多天的考虑,郭喜妹最终还是选择和养母生活在一起。她给李总留下一封辞职信,信中写道:“在母亲与爱情之间,我只能选择母亲。母亲过不惯都市的生活,我也只好和老人家回乡下了。我会永远铭记你对我的这份感情,你还是找一位更适合你的姑娘吧……”

后来,李总去过郭喜妹家好几次,也写了好几封信,仍是无法说服她。

为了养母晚年幸福张贴特别《征婚启事》,孝顺养女与养母一起办婚礼

2005年,郭喜妹22岁了,一些媒人纷纷上门说媒。郭喜妹有一个最起码的条件,那就是她家只招上门女婿。然而,一件小事却使郭喜妹改变了她婚嫁的“基本条件”。

2005年农历三月初六,是养父郭干之的祭日。这天中午,郭喜妹采茶回家,发现养母坐在堂屋门口,默默地摩挲着养父的遗像。郭喜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知道养母又在思念养父了。她想,养母只有55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难道就这样孤单地度过余生?养母应该拥有另一份感情,而这种感情不管是多么孝顺的女儿也不能够给予的。

想到这里,郭喜妹觉得豁然开朗,她改变了原来只招上门女婿的婚嫁原则。她要在自己婚嫁的同时,也为母亲找一个丈夫,为她自己找个父亲,而且最好是母女俩同嫁父子俩。这样,养母既是她的母亲,又是她的婆婆,一家人仍可在一起生活,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郭喜妹想出一个主意――张贴《征婚启事》。她打印了200份《征婚启事》,在全镇36个村人口集中的地方张贴。《征婚启事》上写道:“郭喜妹,女,1983年7月出生,身高158厘米,五官端正,高中文化程度。上有一位55岁的寡母。征一老一少的父子俩,父年龄在55~60岁之间,丧偶,能与我母相配;子年龄在23~28岁的未婚男青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子居住地域在本乡范围之内,不论贫富,只要勤劳肯干……”

一时间,这则《征婚启事》在全乡传得沸沸扬扬。说来也巧,文高村还真有这样一对父子。儿子陈新富,1981年出生,高考落榜后在家务农,3个姐姐都已出嫁。2002年,母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他和56岁的父亲陈善有相依为命。陈新富一直也有为父亲找一位贤淑善良的老伴的想法,只是由于家境拮据,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陈新富在看到《征婚启事》后,觉得这是专门为他而写的。性情腼腆的他羞于亲自出面,便请媒人去郭喜妹家提亲。媒人没费多少口舌,郭喜妹便应承了。只是王爱军一时不能接受,郭喜妹费了好大功夫做她的思想工作。陈善有因妻子离去只有3年,思想上也有顾虑。但是,两位老人最终还是同意儿女们的决定。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接触了解,2005年国庆节,郭家母女和陈家父子同时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次婚礼没有邀请任何亲友,因为郭喜妹和丈夫陈新富商量,准备把家迁出小山沟,到公路边建一栋楼房,到时候再接亲友欢聚,补办一场婚礼。

2006年8月,郭喜妹的儿子伟伟出生了。王爱军、陈善有夫妇如获至宝,整天乐呵呵的。2007年9月,郭喜妹夫妇把儿子交给父母带,携手到东莞打工。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打拼,他们终于拥有了近5万元的存款。

2010年夏,郭喜妹夫妻回到家里,张罗盖房的事。不久,一栋崭新的二层楼在公路边建成了。房子的一楼开了一个小商店。

2010年9月8日,这是一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两对夫妇补办婚礼。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感人的一幕,“母女俩同嫁父子俩”的故事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上一篇:我们的宿敌 下一篇:一个普通农民工的9年助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