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孩子创新的“三架马车”

时间:2022-07-15 09:14:15

引领孩子创新的“三架马车”

【摘 要】: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不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也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关键词】:创新 情境 时空 氛围

一、给学生创新的情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情境,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是思考的开端。如讲“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带学生唱“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歌中唱到“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唱后问学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吗?为什么有时是366天?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一首歌引起了诸多的为什么,引起了诸多的新奇和诧异。同学们带着许多的疑问、好奇,积极地投入到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的求学活动中。当正式上“年月日”一课时,同学们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所获得的有关知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被学生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去搜集信息的同时,不但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问题,还博览了群书、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好问也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如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呢?”话音刚落,又一学生迫不及待站起来便说:“正方形不是从长方形进化得来的。我认为,可以理解正方形是通过长方形转化得来的。”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并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自豪地回答:“常看书,就知道了。”同学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钦佩的目光。这位同学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并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感染、激励作用。

日常也要调动孩子主动创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二、给学生创新的时空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如果这些时间老师都是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是空话一句。如将课堂教学,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更别谈培养创造能力。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空间吧。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而要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提出的问题是探索性和开放性很强的问题,整堂课就解决这么一个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全班很多种方案,每个人设计的方案都不同,有的多达几十种,并且很有创意。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三、给学生创新的氛围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

首先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如低年级学了表内乘法后,在计算:“8+8+8+4”,出现了如下多种算法。

(1)8+8+8+4=16+8+4

(2)8+8+8+4=8×3+4

(3)8+8+8+4=8×4-4

(4)8+8+8+4=4×7(或7×4)

在让学生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芽。

总之,创新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大熔炉。生活中无不渗透着新的知识和新的力量,创新能力不可低估,创新实践能力不可被埋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是某一节课、某一天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作为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怕麻烦、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努力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在客观题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在数学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