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拓展教学浅析

时间:2022-07-15 07:19:48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拓展教学浅析

摘要:拓展教学对语文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和意叉。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拓展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和偏差。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拓展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拓展教学 误区

新课标颁布以来,拓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时尚。几乎每节语文课都有拓展延伸。尤其是公开课。拓展教学似乎成为了主旋律。诚然,拓展对于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意识到拓展教学的重要性,也是一种进步。只是很多一线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的内涵,对这一教学策略的使用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就语文拓展教学的一些误区进行归纳总结,并找出此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此提出相关的补救策略或措施。

一、语文拓展的误区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教学的理念,实施开放式的教学,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又不能拘泥于文本,需要向课外拓展延伸。但目前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不少不着边际、高耗低效的拓展教学的误区。

1、偏离语文特性的拓展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要求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和联系,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教师却走了极端,只要一出现跨学科的知识点,他们就大肆延伸拓展。从而忘记了自己在上语文课,忘记了语文姓什么。于是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很多教师都是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大量的延伸拓展、跨学科的整合来代替对文本价值的重视。而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价值的探讨、对优美语句的品味和鉴赏反成了陪衬,不是蜻蜓点水就是走马观花。

比如说在学习“探究科学的奥秘”这一单元的时候,有位教师在课上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介绍“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光子”等等物理学上的术语。接着用多媒体投影出原子结构图,诠释了基本粒子和原子核的关系。他在前面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如坠云里雾里。

有的教师喜欢把音乐引入课堂,说要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欢声笑语。诚然,音乐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有着不少作用。比如为文本的欣赏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作用再大也只能是辅助作用,可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比如教《琵琶行》,要让学生谈民乐知识。观看琵琶表演视频,唱流行歌曲;学习《贝多芬传》,语文课上普及交响乐知识,听莫扎特、巴赫、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

2、拓展过于匆忙。喜欢以多取胜

拓展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在研读文本后的自然延伸。有的老师不是很明白,没有带领学生充分研读课文,就匆忙去延伸、拓展。

有的老师认为,拓展延伸要多多益善。其实不然,拓展延伸的关键在自然、精要。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老师在拓展延伸时不由自主地就和考试连接上了。把各种题型一股脑儿塞给学生。这样的拓展,表面看起来老师是别具匠心,但是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这样只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拓展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语文教学的拓展,形式过于单一,基本是一种横向的迁移,追求的是内容相同、相似或者相反,有些类似于比较阅读。并且拓展多数呈现于结课阶段,时间上比较仓促。

4、拓展漠视学生的实际

有些老师在进行拓展环节时,往往忽视拓展内容与学生认知、情感实际之间的平衡。虽说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拓展的内容不宜过于拔高,如果其内容与情感的表达远远超过了课文文本,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话,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再者,由于拓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过分高于学生的实际范围,使得学生无法正常理解。这样,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从而适得其反。因此,有效的拓展应该深浅有度,难易适中。

比如一位老师讲《孔子游春》。这篇文章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重点。于是拓展了孔子的名言:“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乍一看,课堂洋溢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老师本想想通过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但学生读完这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后,会更加茫然。

二、拓展误区出现的原因

语文老师设计和运用拓展教学这一环节的初衷不错,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出现了各种误区,这是什么原因呢?任何问题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层的原因,找到了原因,也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课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文字的出现,使得不少老师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将语文教学的任务泛化,使得教师离开语文学科的特点而剑走偏锋。实际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不是光靠语文学科就可以完成的,这还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语文课的宗旨和主要任务是什么。要记住,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三、语文拓展教学的原则

1、明确语文学科的任务

通过分析知道,有些教师将语文教学的任务泛化,使得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我们首先要实事求是地确定语文学科的任务。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首要责任就是要做到让学生个个善于使用语文这一工具,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虽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但是不能把人文性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我们要学会给语文教学任务适当“减肥”,还语文教学任务本来的面目。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有效地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无效拓展。

2、拓展要植根于文本

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不能脱离文本,问题的设计要植根于文本特定的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节、以及基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3、拓展要适时

孔子说过:“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说到底要强调时机的问题。同样教学中,也要注意拓展的时机,要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拓展。切忌在学生的困惑尚未形成的时候进行拓展。

还有就是不少老师把拓展放在要结课的时候,这样只会显得仓促,并且对语文教学起到的作用甚小。

4、拓展要适量

如今,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但打着人文性旗号的满堂灌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教师在教学时,设计的环节非常巧妙,拓展的内容非常丰富。可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用心品读和融会贯通,只能蜻蜒点水,草草收场。表面看起来,这样的拓展挖掘了很多好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尽管新课标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但过多的拓展,只会挤掉学生的许多时间。让很难去全方位认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也无法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因此,拓展要适量。

5、拓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育是复杂的,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都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课堂,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下的课堂拓展,正在被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所实践着。笔者认为,大家在追赶时尚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有效、有价值、有发展空间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徐键,拓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别样精彩,语文教学通讯,2008,(3)

[2]朱昌元。试探语文课程资源新视野的拓展和利用,教学月刊,2004,(07)

[3]陈军,试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考试周刊,2008,(24)

上一篇:诗酒交融的生命图景 下一篇:浅谈春晚对“民俗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