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色(红绿蓝)的英汉语义比较

时间:2022-07-15 06:42:01

三基色(红绿蓝)的英汉语义比较

[摘要] 本文基于语义学理论,采用观察法,借助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就三基色(红、蓝、绿)在英汉中的意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红、蓝、绿三色在概念意义这一层面来讲并没有大的不同,都是基本的颜色词。第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三者在联想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

1.引言

语言学中的“meaning”有三方面的含义――概念意义、联想意义以及主题意义。本文所要涉及的是红绿蓝这三种颜色在中英文中语义的差异和共通点。色彩,最初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的客观认知,但是随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多地将主观情感投入到客观世界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语言,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研究的与预期目的在于发现英汉中这七种颜色词在语义上的异同,区别英汉语言中这七种色彩的运用。

2.相关研究

通过关键词“颜色”和“英汉对比”检索CNKI发现,截至2011年共有24篇相关研究论文。有三篇专门论述了一到两种颜色的英汉对比,田志君从句法、此法等方面分析了形容词性基本颜色的英汉对比,有两篇关于英汉基本颜色词的国俗语义对比。根据该检索,并没有找到专门分析红绿蓝的英汉对比的语义比较,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有价值对的。

3.颜色词“红色”在英汉语义中的异同

3.1红色在英汉语义中的相同点

首先,在英语和汉语中,三原色(红、蓝、绿)作为基本颜色词,在英汉中是没有区别的。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因为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同样,红色也会和危险、血腥相联系,比如red light(危险信号,红灯),red battle(血战)。另外红色在英汉中都带有愤怒、生气的意思,be red in face(面红耳赤);最后,是与财政有关的一些词汇。由于记账过程中人们习惯于用红笔记录亏损,所以,英汉中的红色都有亏损之意,比如说,be in the red(出现赤字),

3.2红色在英汉文化中语义的不同点

3.2.1红色在汉语中的语义

一般来说,汉语中基本颜色词不包含非基本颜色词的含义。“红”在中文里的释义是:颜色的一种,是以通过能量来激发观察者的可见光谱中长波末端的颜色,波长大约为630到750纳米,类似于新鲜血液的颜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红的联想意义有很多,红色在中国最原始的意思代表了阳,后来引申为火,南方,汉族等。在中国古代,红色有辟邪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国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在汉语中,红色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意义,比如红事(wedding),红利(dividend),红榜(honor roll)这些带有褒义以及让人感觉良好的词在汉语中带有“红”,但是英语中就不带“red”,表示在英文的“red”所带的意义和汉语中的“红”不尽相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的革命史,红色更带有革命、进步的意义,“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这句诗表达了革命时期同志以“红”这一字代指全国的革命运动,红色代表汉族、中国和革命,极受执政党推崇。

3.2.2红色在英语中的语义

与汉语中表“进步”意义不同,在英语中,“红”象征着“左翼”、“激进分子”,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比如red in tooth and claw(残酷无情),red battle(血战),red 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等等都是和血腥、暴力相关联的词汇。除此之外,它还象征着放荡、,如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红灯区的由来),Is she really so red as she is painted?难到她真的象人们所描绘的那样放荡吗?

4.颜色词“蓝色”在英汉文化中语义的异同

4.1蓝色在英汉语义中的相同点

无论是汉语中的“蓝”还是英语中的“blue”,最为常见的还是作为基本颜色词用法,比如蓝天(the blue sky),蓝图(blueprint)。二者还有一个相同点,即都有表示身份的作用:在英语中,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a blue book(名人录);同样,在中国宋代,四品官员着蓝色官服;在清代,官员们所着的官服多为蓝色。虽然汉语中未有一个特定的词指示这种现象,但是显然在中国古代的某一时期,蓝色是一些官员方可用的颜色,这也算是英汉中的“蓝”在社会意义上相同的一点。

4.2蓝色在英汉文化中语义的不同点

4.2.1蓝色在汉语中的语义

“蓝色”在汉语中并没有太多联想意义,也没有太多的特殊意义。我们对“蓝”的感觉是宁静和美好,“春来江水绿如蓝”不仅仅是诗人的一种写实,也表达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春来水绿的感觉。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有一种“蓝榜”,指的是乡会试时,只要答卷不合规定,或有污损,就把它用蓝笔写出,截角张榜公布,并取消该考生考试资格。这种说法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与“蓝”相关的社会意义,是汉语中独有的。

4.2.2蓝色在英语中的语义

在英语中,“蓝”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蓝”,在情感意义上来讲,是“阴性或消极的颜色”。英语中的“蓝”有忧郁的意思,如in a blue mood,feel blue等等;在社会意义上来讲,它也象征“猥亵、下流”,如blue movie(黄),blue talk(下流言论);蓝色还带有“瞬息”的意思,比如out of the blue(出乎意料),have the blue(晴天霹雳),blue streak(一闪即逝的东西),once in a blue moon(极为罕见),这类的说法在汉语中是很难以理解的,因为其在英语中所带的“blue”在译为汉语后全无“蓝色之意”,也是因为汉语中的“蓝”并不带有这么多的联想意义。同样,blue-eyed boy常用来指受到管理当局宠爱和特别照顾的员工,blue-stocking则是用来表示被认为具有高度文学修养及知识趣味的女性。这些都是受西方国家的社会因素印象而赋予“蓝”的一些特殊意义。

5.颜色词“绿色”在英汉文化中语义的异同

5.1绿色在英汉语义中的相同点

英汉语言中,“绿”都是代表大自然,象征着环保事业,词义中性偏向褒义。比如汉语中会说“绿化”“绿色食品”而英语也会用green products(环保产品),Green Party(绿党)。在英汉中,“绿”都可以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者脸色。在汉语中我们会说“吓得脸都绿了”而同样在英语中也有someone’s face turns green这样的说法。

5.2绿色在英汉文化中语义的不同点

5.2.1绿色在汉语中的语义

绿在汉语中有两重性。绿色在现代人眼中是一种偏褒义的词,特别是现如今所提倡的许多“绿色饮食”“绿色出行”,“开绿灯”等表现的都是一种健康、顺利的意义。在另一面,“绿”还有其贬义的意义。人们泛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但同时旧时也指绿林”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给丈夫戴”绿帽子”。“绿”在中国古代的颜色评等上,乃是最低级的颜色,在唐代,官吏有袍,品级最低者也是绿色。

5.2.2绿色在英语中的语义

在英语中,绿的语义有很多种。第一,“绿”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是植物的生命色,比如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in the green(血气方刚)。第二,表示新鲜、(记忆)清晰的,。比如:green recollection(记忆犹新),as green as grass(幼稚)。第三,表示嫉妒。比如说,green-eyed(嫉妒/眼红)。第四,无经验的;容易上当的---green hand(新手)。第五,“绿”还运用在财经领域green back(美钞),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或财团),green stamp(指美国救济补助票),因印成绿色而得名,green sheet指政府预算明细比较表。绿色在经济领域的这些用法多是因为英美国家的纸钞多带绿色,这里绿色的引申意义是其社会意义。

6.结论与阐释

在经过对三基色(红绿蓝)的英汉语义比较,发现三种颜色在英汉中的用法有其相同处也有不同之处。红色在两种语言中都可以表示喜庆、血腥之意;而在汉语中红色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意义,代表了汉族,也有正义之意。蓝色在汉语并没有太多的联想意义,英汉中的“蓝”都多指天空、海洋,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在英语中,“蓝”则有更多的意义,比如情感意义上的“忧郁”;社会意义上会用于形容一些社会流行的事情,比如说用“blue stocking”形容高修养的女性;还引申为“色情的”、“突然的”。最后,“绿色”在英汉中都指环保和自然,另外,两种语言都同样用“绿”来形容脸色不好。在汉语中,绿色有双重意。一方面有正义的意思,比如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另一层还有低贱、邪恶的含义:“绿帽子”,古代娼妓所带绿头巾等等。在英语中,在经济领域,用green back代美钞;在情感意义上,“绿”有“嫉妒”的意思,这点同汉语用法有很大差别;在政治上,green policies指主张保护环境的政见。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多基督教徒,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影响较大。中世纪的画家们用绿色来画十字架,表示基督教给人带来新生;基督之母的外袍是蓝色的,表示这圣洁和宁静。而现代社会的对色彩的影响也很大,比如蓝色之所以引申出“下流的”之意,是之后受“blue law”等因素的影响。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词汇的发展是与其历史发展相联系的。由于本人学识浅薄,未能深入、精确地对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详尽,全面的解释,希望老师予以指正、批评。

参考文献:

[1] A S Hornby. 2009,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2] 陆谷孙,2007,英汉大辞典[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 ?an=0&si=1.

[4].

[5] 田志君,2010,英汉形容词性基本颜色词语言对比分析. 吉林大学.

上一篇: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下一篇:试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堵与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