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陕西人吃面

时间:2022-07-15 04:34:31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得看陕西人吃面!

陕西人吃面,端的是当地人称为“老碗”的大海碗。这种碗尤以耀州做的最有名,大得就好像南方人盛汤用的盆。中午饭时,走进西安大街小巷任何一家旅馆,只昕见满堂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这种旁若无人,恣肆的场面,用豪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让初到西安的南方人惊得连连摇头。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农业十分发达。关中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几千年,以种植小麦为主。很自然,关中人吃饭以面食为主。

仅仅是面条,陕西人能做出许多的花样来。西安箸头面、岐山臊子面、乾县鸡面、杨陵蘸水面、武功涎水面、大荔炉齿面、永寿礼面、合阳页面、三原疙瘩面、户县摆汤面,还有猴头面、浆水面、biangbiang面、翡翠面、卤面、烩面、削面、米儿面、凉面、扯面、犁面、龙须面、棍棍面、角角面、棋花面等等。可以说,到了关中,就像到了面条的世界,一天三顿吃面条,保证样样不重复,眼观鼻闻都是面条的灿烂与馨香。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是“面条像腰带”,这说的是biangbiang面。

Biang biang面的确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关于这个字,有个传说,在唐时,有一位秀才,来到长安赶考,饥肠辘辘之际,路过一家面馆,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便踱了进去,只见里面案上摆满了长条状面快,大师傅提过一块,扯住两头,在案板上甩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煮了几滚,捞进垫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洒点干面辣椒、蒜末等,再浇上热油,昀惨簧,店里便香气一片。端上来,秀才风卷残云般吃得一干二净。吃饱喝足,秀才问道:“这面何名?”老板答道:“biang biang面。”秀才从未听过,又问:“咋写?”这家面店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做的面全凭揉的功夫,至于写法,店主从未想过。秀才读破五车书,寻思一阵,在桌上写到:“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他硬是生造了一个字,写尽了关中的山川地理,这便成为“hiang”字的写法。

陕西有句俗谚:“打出的媳妇,揉出的面。”意即刚过门的媳妇必须隔三岔五地打骂,才驯服听话;bianghiang面必须不惜气力地反复揉压,才筋道滑溜。前一句当然已过时,后一句如今依然管用。Biang biang面的光滑度、柔韧度和耐嚼度,全是揉出来的。揉好的面,用杠子反复叠压成铜钱薄厚,再切成寸宽的长条,抻起一条面,双臂舞动,在案上用力甩击,发出一连串“biang biang”的响音,此面便由此而得名。捞起煮过几滚的面,盛入粗瓷大碗里,或泼油,或拌上腊汁肉,或蘸蒜,都是秦人喜欢的美食。

这就是刚烈火辣的秦风秦昧,这就是秦人魂牵梦绕的面。

Biang biang面形如关中男子汉,既有憨厚淳朴、粗犷豪放的一面,又有生蹭愣倔、木讷呆板的一面。

关中民谣曰:“吃一老碗biang hiang面喜气洋洋,辣子少了嘟嘟囔囔。”Biang biang面历经千年,做法、吃法却始终一成不变,其间折射出的秦人世风民俗、性格操守,确实耐人寻味。

秦地的面条正如秦人一样,也有精致的风格。精致莫过于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是关中最有代表性的礼仪面,最能体现秦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面。每当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关中人总以岐山面飨客。“举箸食汤饼(面条),祝辞添麒麟。”尤其娶媳妇、嫁姑娘、生了儿子、过满月,更要大肆张扬,得做臊子面待客。

做岐山臊子面的面粉是用当地产的小麦磨成的,和得很硬,需大小伙用杠子压着擀薄,用大铡刀切细,吃着薄、韧、光、筋。臊子则是用猪肉、蒜苗、金针、木耳、豆腐,加上各种调料和辣椒、醋,炖上半天密制而成。调汤用的醋,是岐山一带农家酿就的,味道极正。其特色是煎、稀、汪(油)。吃着真是别样的滋味。这正如陕西人,看起来其貌不扬,但真正雄浑雍容,其操守品行深沉雄奇。

上一篇:泥塑的童话世界 下一篇:河南最佳徒步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