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阈下大学生创新思维探究

时间:2022-07-15 03:23:50

新视阈下大学生创新思维探究

摘 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的重大课题。新视阈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人的创新精神的塑造,已成为迫切需要。大学生是推动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并且日益激烈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如果没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我们就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是较高层次的后备劳动者。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现代大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具体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只有掌握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在不断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只有把创新潜质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可谓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而创新的前提条件要求是具备创新思维。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已经把创新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重要日程当中,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和目标。

大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许多自身优势。大学生本身具有了一定的知识修养,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高起点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高校这样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获得新思维、新知识的渠道。大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群策群力,更能发挥出自身优势。高校日益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为大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加上技术资源的丰富,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年华,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不断追求、不断求知、不断成长的黄金年代,充满激情和斗志,有着对创新的强烈愿望。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十报告明确提出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且提出:“要提升创新思维,首先要创新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不再是单一被动的传承,而是积极营造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对共享经历的解释。”因此,大学生思维创新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也非常重要。

一、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创新思维的积极因素

创新思维产生的首要前提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首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拥有健康的人生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会敢于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有益于创新。当今社会一些大学生,消极厌世,虚度光阴,不利于思维创新和课程学习。人生态度不同,人生亦会过得截然不同。

其次,充分利用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再次,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思维创新离不开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有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以及敢于承受“高处不胜寒”的孤立。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坚持不懈,不怕孤军奋战,最终会走向成功。

最后,培养大学生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没有对创新的追求兴趣,没有对创造发明的满腔热情,就不会有创新。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追求创新的合理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乐于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而创新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建设利于创新的校园大环境,激发大学生创新激情

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负有天然的责任,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培养方向,提出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培养目标。

其次,要建立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有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创新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竞赛等创新成果纳入专项考核,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授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当下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知识融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创新潜质;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证和技术指导,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再次,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必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回归教育的本质,倡导大学的创新文化,核心就是对于“人”的关注,以培养能够主动去思考“所以然”的独立个人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一是实行综合化课程改革。加强核心基础课程的授课,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素质标准;注重文理结合,要求理工科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文科学生也应该对自然科学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可以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实行弹性学分制,跨系选课等,促进学生由知识专一型向多面交叉型转变,使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做法是强调教,自上而下地推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改革之后应该是强调学,自下而上地拉动,学生主动,教师只是帮助和引导。学校积极提倡问题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提问、讨论、思考,引导、启发学生更多地做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总结上面来,改变原来只是课上听讲、课下就丢在一边的现象,而且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在研究的内容上主动深入,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认知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达到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要引入实践平台,开展个性化创新实践活动。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创新思维来自实践,服务与实践,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可以与企业、专业研究机构等加强合作,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更多的实际的研究项目中。当然,应该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和不同要求安排不同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教育是要培养善于质疑,有独立见解的人才,而不是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的奴才。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提倡怀疑精神,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权威、书本。久而久之,学生由质疑到释疑,思想活跃了,意识加强了,课堂内外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火花就迸发出来。

四、不断探索新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化的多媒体引入课堂,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展所趋,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飞跃。而且,这种多媒体教学,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创设情境,能把一些静态物景动态化,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能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从一定程度上打破固定思维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化为一种自主追求创新的心理取向。

总之,大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面临许多挑战,但教师更应该积极承担大学生思维创新和培养的重任。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与创新,使现有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高峰,沈士团,主编.21世纪工程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江丕权,李越.关于大学生的思维训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4).

[3]樊瑞晶.对大学生思维自主化及培养过程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上一篇:媒介融合视阈下高校对外宣传策略分析 下一篇:Fast, Exact and Robust Set Operations on 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