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逐鹿美页岩市场

时间:2022-07-15 02:50:08

中资逐鹿美页岩市场

相较于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70亿元的投入,中国已有逾百亿美元资本流向美国页岩气市场,为何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10月25日,页岩气二轮探矿权招标在北京如期举行开标会议。报道称,涉及石油、电力、投资、房地产甚至纺织等各行业的83家企业参与了此轮招标的角逐,其中民营企业占据1/3。

允许民营资本参与,正是此次招标的最大亮点。因此,不少人士寄希望于此轮招标,能够给中国页岩气市场带来一股投资热潮。出人意料的是,一度被视为此轮页岩气招标的民企代表——宏华集团,并未介入此次的竞标。

宏华集团董事长张弭对媒体直言,自然条件好的页岩气区块都已被“三桶油”圈占,刚刚介入能源领域的大多数民企想要在此获利实属不易。

此外,本轮招标会议上还意外地出现了流标地块。安徽南岭区块,因只有安徽省能源集团和华能两家企业投标,少于国土资源部规定的最低三家企业,所以直接被宣布流标。“页岩气资源并不理想,”是投标代表们放弃此区块的原因。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招标的其他区块条件也并不好,尤其是对民营资本来说,即使进入也困难重重,恐怕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页岩气投资热潮。在近百家企业参与竞标的热闹场面背后,则是资本对于国内页岩气市场踟蹰观望的态度。

然而,就在国内企业对本国页岩气市场把握不定的情况下,有机构调查显示,在近几年中,中国已有超过百亿美元的资本流向了美国页岩气市场。更有消息称,这个数额可能高达300亿美元。

虽经记者多方求证,未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但是根据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仅中石化、中海油两家央企公开购买美国公司页岩气区块权益的金额进行统计,已将近50亿美元,外加其他机构以及民营资本的投资,百亿美元资本流向美国页岩气市场的说法并不夸张。

一方面,国内页岩气市场刚刚起步,急需资本,但业内几无大规模投资动作。另一方面,在美国页岩气市场,早已有大笔资金流入其中。这种反差,原因何在?

中美反差

2010年6月,90岁的乔治·米歇尔(George Mitchel)被美国天然气技术研究所(GTI)授予终身成就奖。他是米歇尔能源开发公司的创办人,因不满意自己的油井在一段短暂的生产后便停产,而决定尝试一项重大技术挑战,试图从Barnett部分页岩中开发出页岩气。正是他的决心,才有了今天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事实上,美国发生的页岩气革命,中国也有很大的贡献。”在一次国际性的页岩气会议上,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如此表述,“开发页岩气井的钻机,很大部分是中国公司生产。此外,中国的资本流入也对其起到了推动作用。”

假设真如上述所说,已有三百亿美元的中国资本流入美国页岩气市场。按照美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一口页岩气水平井需花费300—400万美元,那么,相当于美国本土约有1万口水平井是用中国的资金打造的。

与此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页岩气钻井数量。截至2012年4月底,中国一共打了63口页岩气和页岩油井,页岩气58口井,其中水平井仅15口。

实际上,国内对于页岩气勘探开发投入一直比较匮乏。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伟曾对记者表示,2011年用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投入不到10亿元,近年来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整体投入不到70亿元。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资本忽视国内页岩气市场,而热衷于投资美国市场?

陈卫东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页岩气是种“贫矿”,美国之所以有页岩气革命,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把这种“贫矿”开采出来,且达到了商业化程度,能跟常规油气竞争。“页岩气依靠美国的市场体制进行勘探开发,取得成功,说明他这套体制是高效率的。中国页岩气开发遇到的资本待遇跟美国不一样,这是一个市场体制的问题。”

根据美国页岩气开发的市场体制,在符合法律的范畴内,任何资本都可以进入投资。且生产页岩气的每个环节,包括获得区块、勘探、钻井、压裂、生产、净化,直到进入管道,都允许资本自主的进出。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测算,决定在哪一环节进行投资,并在哪一环节退出,以降低自己的风险。而在这一进一退的过程中,企业很可能已经盈利。

在这种市场体制下,完善的商业模式得以建立。加之美国市场社会分工细致,各项技术专业化程度很高。通过聘请专业的油服公司,或提供技术操作的小公司,只要有资金的个人或企业,都可以对页岩气进行投资。

“中国市场则全然不同。中国企业参与页岩气开发,需要等到最后的气品销售,才能看到收益。如果气价不行,还可能造成亏本。”陈卫东说。这种情况下,页岩气的投资风险自然很大,难以对资本造成足够的吸引。

对于资本进入的资格上,中国一直采取保守态度。此次页岩气二轮招标,终于放宽了对资本准入资格的控制。招标的公告称,具有石油天然气或气体矿产勘查资质、或与已具有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内资企业和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均可以参与投标。

“一方面是希望能够打破国企垄断,但是又不想放的太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如此评论此次页岩气招标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海外资本想要进入到中国页岩气市场,必须通过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这实际上是为了遏制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而在第二轮页岩气招标会结束后,不少专家均表示,成果不如预期,被大家抱有希望的民营资本,发挥空间仍不大,多数区块的勘探开发仍将由国企主导。

投资悖论

从国内看,三大石油公司对开采页岩气的兴致并不高,而对于美国市场,却有多次触及。在近两年内,中石化、中海油均在美国市场上有收购页岩油气项目的动作,确定完成交易的金额已将近50亿美元。

以三大油为首的央企投资美国页岩气的意义,一些官方的说法称,这有利于中国企业学习美国开发页岩气的技术,获得开发的经验,从而能为国内大规模商业化开采作准备。

然而,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想仅仅通过购买页岩气区块的部分权益,获得美国开发页岩气的技术和经验,恐难实现。

据了解,海外油气投资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从风险勘探做起,直到发现油气资源;二是购买某区块的部分权益;三是进行公司并购,买下某油气公司的资产。“目前,中国的能源公司在美国页岩气这个领域,实际上,投资的方式仅是购买某页岩油气区块的权益,没有作业者地位。”中海油政策研究室战略研究室主任单联文告诉《能源》记者,“不是作业者,就意味你不可能真正地参与到整个开发工作中去。”

作业者往往掌握着页岩气开发的第一手情况,把控生产、采购、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如果仅作为投资方,并不能参与到这些具体工作。而这正是中国企业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缺失并需要的经验。

作业者的身份并不是竞争而得,进行风险勘探、发现油气田者一般为首选作业方,或者通过协商,依据勘探技术、生产、管理等各因素,选出一名作业者。

“对海外页岩气,中国能源企业既没有涉足风险勘探,也缺少相关的开发、管理经验,成为作业者的可能性很小。”单联文说。因此他建议,如果中国企业有实力,最好的方法是对油气公司进行并购,买下公司资产。但他也同时指出,这将会冒很大的市场风险,把控不住则会翻船。

但是在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启发看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页岩气,姑且不论能不能学到技术和经验,即使学到,能不能复制到中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页岩气环境和美国的并不一样,不仅是页岩本身,水资源、地表设施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从这几点看,美国的技术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页岩气开发。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直言:“中海油、中石化等作为企业主体,进行海外投资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获得技术和开发经验都是说辞。”

虽然页岩气在美国被炒的轰轰烈烈,各项资本都似乎趋之若鹜。但仅仅通过购买权益,想要在美国页岩气市场获利也并非易事。“据我了解,这几家企业在美国进行页岩气投资的,目前没有一个项目开始盈利的。”此人士对记者说。在美国的天然气价长期处于低位的情况下,未来想要盈利也有困难。

购买区块权益、进行资金投资的方式,看来未能给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带来预期的回报。而以四川宏华集团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却在美国页岩气市场中做的风生水起。开发页岩气所需要的套管、压裂支撑剂和其他化学产品也大量来自中国的企业。

宏华集团主席兼总裁张弭曾在多个场合对外宣称,开发美国页岩气的钻机中,宏华的钻机占有很大的比重,仅barnentt页岩一地,使用的钻机有60%—70%是他们公司生产。以陆地钻机起家的宏华集团, 90%市场都在国外,页岩气的装备制造及整体解决方案是其准备发力的又一大领域。

张弭曾称,希望参与国内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为此准备了3年,组建了页岩气专业技术团队,已在技术研发、配套装备和开发方案上投入数千万元,但到了有机会进入时,却仍在国内页岩气市场门外徘徊。

上一篇:碳债券发行时机已成熟 下一篇:能力提升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