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及其对比分析

时间:2022-07-15 02:47:45

新形势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及其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探讨了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现状,将1996-2009年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纵向对比和同全国水平、周边省份进行横向比较,得出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特点,同时运用收入、价格等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农村居民;变动特点;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03-02

1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这大大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促使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00年2410元增至2009年的5016元,登上新的历史台阶。在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于优化的过程,从低层次提升到中高层次。2009年福建省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45.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说明福建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阶段。但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也呈现一些不足,本文认为这体现在:(1)农村居民消费对福建省GDP增长的贡献度低(如图1)。1980―1998年,贡献度呈现波动性下降的状态,在1998―2009年这十几年间贡献度在1水平进行上下波动,未出现有效的提升。这充分说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增加其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的紧迫性;(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处于波动式周期性的增长状态。根据1996―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变化特点(如图2),可以分为三个周期性阶段:①1996―2000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回归”的增长状态;②2001―2005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先降后升,再回归”的增长状态;③2006―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倒“U”形的增长状态,峰值达到历史高位。这表明增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稳定性、逆周期性,以强化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内生稳定性作用的客观必要性。

所以对于福建省解决好内需问题、“三农“问题来说,面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状况,充分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又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

2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对比分析

居民消费结构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劳务),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各类商品及劳务的需求结构,体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为了全面地了解当前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特点,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将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1995―200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和将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进行比较,已达到研究目的。

2.1 1995―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比较

根据1995―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本文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纵向对比。恩格尔系数(EC)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EC值越大,生活水平越低。EC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极富裕。

第一阶段(1995―1999年),居民生活水平从绝对贫困提升到温饱水平,食品支出比重显著下降,交通通信支出增长快速,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呈增长趋势。本阶段农村居民的EC从1995年60.96%下降到51.47%,趋势明显。伴随食品支出比重的下降,农村居民用于居住、医疗保障、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交通和通信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最大,从3.94%上升到1999年7.98%,成为农村居民的第四大支出项目;

第二阶段(2000―2005年),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状态发展到小康阶段,食品支出比重平缓下降,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在此期间,食品支出、居住支出比重平缓下降,仍是农村居民最大两项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交通和通信三者支出比重继续呈增长趋势,其中医疗保健上升1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从2000年的8.55%上升到11.1%,成为农村居民的第三大支出项目。与此同时,家庭设备类支出比重呈现倒“U”形变化,表明在此期间随着收入增长,农村居民进行了大量的家庭设备购买,改善家庭生活;

第三阶段(2006―2009年),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小康阶段,各项消费支出比重呈波式变化,食品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发展型、服务型支出比重呈下降态势。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部分产品价格攀升的影响,食品支出在2006―2008年呈上升状态,2009年下降为45.94%,而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的支出比重分别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居住和家电设备的支出比重呈增加趋势,其中居住支出的增幅明显。相比较前两个阶段,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大。

2.2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水平、邻省间的横向比较

针对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福建省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进行相应的比较,以此更好地了解当前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与全国水平相比,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滞后性,食品支出比重大,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较小。2009年福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94%,远高于全国水平,食品支出仍占福建农村居民很大比重,且交通通信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10.09%。而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居住支出比重16.37%,相比较于全国水平,少了近4个百分点。

与周边省份相比,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程度为中等程度,与浙江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型、服务型消费尚需较大发展。福建在食品、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与广东的比重大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文教娱乐、家庭设备的支出比同江西省相接近,但在这些项目与浙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同广东、浙江、江西相比,福建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比重最小,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却高于这三个省份(如图3)。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程度较高,福建与浙江的差距很大。

3 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

通过1995―2009年的纵向分析,福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通过横向比较,与全国水平相比,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存在滞后性,且与相邻省份相比,福建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特点与居民收入、产品价格、消费理念等因素存在很强联系,本文认为其中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3.1 收入增加,大大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凯恩斯理论认为收入对消费起决定性作用,收入增加会促使居民的消费支出扩张。伴随着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绝对贫困发展到小康阶段。食品支出比重显著下降,居民拥有更多的消费能力用于居住、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而且收入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使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水平低于浙江省。

3.2 物价上涨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价格上涨将增加消费者用于该产品的支出额,在收入水平不变时,这将排挤其他产品的消费。2002年以来食品价格、房价出现了较大的上涨,导致2002―2009年食品支出比重在45%~47%之间波动,2008、2009年的住房支出比重处于历史高位。所以价格上涨强化了食品比重,增大居住支出比重,排挤出对发展型、服务型的消费需求。

3.3 消费理念的变化致使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再加上家庭结构的优化,农村居民对住房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教育需求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如子女的教育支出不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扩展到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乃至大学教育,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在福建省特别是闽南地区尤为明显。这促使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长期保持增长状态,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

3.4 地理环境、文化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

1995―2009年,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支出比重从3.94%上升到11.37%,成为第三大支出项目。其增长原因不仅在于汽油价格、通信价格的上涨,更在于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多山、多丘陵的地理环境造成地域间的相对封闭,在经商务工文化的驱动下,农村居民扩大了交通通信的需求,增加支出。这也是福建省农村居民对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的重要原因。同时饮食文化浓厚客观强化食品支出比重,促使福建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比重与广东相近。

4 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

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促使消费行为升级的关键途径。结合福建省农村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①促使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增强消费能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强农村居民的资产流动性,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有助于强化收入预期,促使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张;②维持农村消费市场的价格稳定,降低食品、居住的价格上涨对发展型、服务型消费的冲击程度,以此淡化农村居民的通胀预期,增加预期消费。同时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推行“千村万店”工程,完善农村市场的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③引导农村居民升级消费理念,树立健康、绿色、文明的消费观念,利用“山海情”、“三下乡”等形式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利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增加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服务型的消费支出,促使消费理念不断升级;④注重文化元素的开发,推动新型消费文化的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由于福建地域文化差异大,经商文化和饮食文化较浓厚,可因地适时地运用消费政策,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文化,更好地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福建省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及政策导向刍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2]段小红.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农业,2010(8).

[3]邓春宁,蔡秀玲.中国城乡居民区域消费力的实证分析[J].综合竞争力,2010(4).

[作者简介]彭清华(1988―),男,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本科生,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王正华(1989―),男,山西河津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工商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上一篇: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加强立法与监管 保证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