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

时间:2022-07-15 02:40:06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新变化表现在从传授式的学习方法向自主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从文化知识传播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从教学权威转变为学生的朋友,从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新课程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地变化,其成效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那么今天我们将以怎样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理解和传授化学知识呢?

一、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高中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运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运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要注重化学在生活、工农业生产、高新技术、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和技术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三、 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化学实验。在必修课程模块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 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五、 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由于受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的影响,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应该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放在新知识获得后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点适合的题目,要对新型题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习题中出现的信息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些综合题目,总是给出情景信息,而这些内容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且这些综合题目也是习题发展的趋势。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尽绵薄之力。

上一篇:完美大鸭梨(下) 下一篇: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