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解读不能脱离教学价值的底线

时间:2022-07-15 02:37:39

个性化解读不能脱离教学价值的底线

文本简说: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经过编者加工过的课文《牛郎织女》,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如何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让民间故事散发出其应有的魅力,笔者认为应通过听、说、读、议、写,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而其中的“议”正是针对课后提出的“读完这篇民间故事,你对故事中的各个人物一定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和同学交流交流”这一教学任务展开的。

片断回放:

教学片断1:对牛郎的评价

生:我觉得牛郎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因为他让老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喝小溪上游最干净的水。

生:我觉得牛郎也是一位很重情重义的人。这从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之后,他心急如焚,挑着一双儿女拼命去追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在师的追问下找出文中能体现牛郎“拼命”地追织女的语句。)

师: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牛郎还是一位以德报怨的人。

师:唔!能说说理由吗?

生:你看,牛郎的哥嫂让牛郎吃剩饭、穿破衣,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这么大了,连个名字也没有。这些都说明了牛郎的哥嫂对他一点也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别人一定会这把口怨气发泄在老牛身上,以示对哥嫂的报复。但牛郎没那么做,相反,还把那头老牛照看得很周到,这不足以说明牛郎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吗?

师:(笑着)见解独特,也很有道理!

【简析】对牛郎这位人物形象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是定格在心地善良、重情重义这个层面上的。这次学生却赋予他“以德报怨”这一美德,且理由充分。这与大家的一贯认识不一致,也从教材上找不到这样甚至是类似的理解,但这样评价确实见解独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且合情合理,理由、根据都来自文本的具体语言文字信息。因而,赋予牛郎以“以德报怨”这一美德,没有脱离文本,相反是对牛郎形象内涵的丰富。因此,对于这位同学的评价,教者给予了“见解独特,很有道理”的肯定性认可。这样处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个性言语的创生。

教学片断2:对王母娘娘的评价

生:我觉得王母娘娘是一个六亲不认的老太婆,她不顾骨肉之情,心狠手辣。这从第8自然段及第9自然段的前两句话中可以感受到。(读相关语句)

生:老师,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我产生了另外的想法,我从刚才那位同学读的这几句话中感觉到王母娘娘好像是一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天庭包公,她为了维护天规,对自己的外孙女也不网开一面。

师:哦!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王母娘娘有秉公执法的一面,但也显露出没有人性的一面,因为违犯天规的是织女,这与两个孩子无关啊,那可是她的外孙啊,她却把两个孩子狠狠一推,把两个孩子跌倒在地,这说明王母娘娘对他们非常冷酷。《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中,聂将军还能对日本侵略者的孩子给予慈父般的关爱,可王母娘娘却对自己的外孙这般无情,不可思议。

师:(笑着)你能想到这些真难得,那我想问问大家,织女下嫁人间的目的是什么?王母娘娘认为她违犯了天规,那织女触犯的又是什么样的天规呢?

生:织女下嫁人间是为了追求那种男耕女织式的最普通的百姓生活。

生:我觉得织女是一位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的人。正是由于她的到来才改变了牛郎的苦难命运,成就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生:我觉得,王母娘娘认为织女下嫁给牛郎有损天庭尊严。

师:能把你的想法说得再具体点吗?

生:你看牛郎的身世在人间也算得上最穷苦的了,更别说什么地位了,而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可谓身份高贵,他们的结合在王母娘娘的眼里也太门不当户不对了,有损天庭的门面,特别是损害了王母娘娘的尊严和家风。

师:有道理。如果说王母娘娘维护的是这样的天规,那么你还认为她是一位秉公执法的包公吗?(生若有所悟)

【简析】王母娘娘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个反面人物,但在对话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给予了王母娘娘另类的评价,这是我及其它听课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这个评价乍一听,似乎还真有一定道理,相信也有一部分学生被迷惑。但教者以其敏锐的判断,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错误”资源,之所以出现这种误解,主要是该生断章取义,没有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当然,学生对民间故事产生的根源也缺乏认识,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也属正常。于是,教者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彼此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适时引导。用“织女下嫁人间的目的是什么?她犯的又是什么样的天规呢?”这两个问题直击学生思维的盲点,经过交流、探究,逐步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如果没有这位同学的另类解读,可能就不会有如此深入的探讨。

教学片断3:对老牛的评价

生:我认为老牛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牛郎和织女相识是老牛牵的红线,后来,又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以备急用。这一切都缘于牛郎对老牛付出的感情。

生:我觉得老牛还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从“它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牛郎,有时还伸出舌头舔舔牛郎的手呢”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我还能感觉到老牛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它时时想着报答牛郎对它的精心照料。

师:(赞许地点点头)你联想到了“感恩”这个词,真难得!

生:我觉得老牛还有一种舍身救主的精神,这从它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以备急用可以感受到。

生:(急忙)我觉得你这个“舍身救主”用得不当,因为老牛并不是在牛郎遇到危险时,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牛郎的生命的,老牛是自己老死的。

生:我也觉得用“舍身救主”不恰当。如果换成“至死也不忘帮助主人”可能会好一些。

生:我觉得把你的“帮助”改成“报答”更合适。

【简析】对于老牛的评价,一开始两位学生说的“知恩图报”、“善解人意”还是很到位的,但第三个学生认为老牛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更精准了。“感恩”一词不仅涵盖了前两位同学的回答,同时又赋予了老牛以新的时代精神品质内涵。那个“舍身救主”的评价属于理解上的偏差,再加上“舍身救主”是封建时代的忠君思想和行为,当然在这里用得也不恰当,经过学生的质疑和讨论,及时给予了修正。学生对老牛的评价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属于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提倡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但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这种个性化解读并不能信马由缰、想当然,要有可靠的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文本的语言材料或语境及相关的背景。笔者认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能脱离文本教学价值的底线。

片断1中,学生认为牛郎心地善良、重情重义,这种解读是大众化的即多数学生的普遍感受。当然,这也是教参和其它教辅材料上所注明的。而认为牛郎“以德报怨”的这种解读是多数学生和教师所感受不到的。因而,它属于典型的个性化解读中的“奇音”,产生这种解读的学生,其视角是独特的,善于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文本中的材料,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见性的感悟。这里的“以德报怨”又比“心地善良”的内涵更丰富,也就是说,这一个性化解读虽然打破了读者原有的思维界限,但它并没有脱离文本丰富的语言信息,更没有脱离文本价值;相反,是对文本价值的进一步充盈与丰富。而片断3中认为老牛具有“感恩”品质,更是赋予了文本以时代的气息。当前,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倡导“感恩”,学生能从老牛的行动中领略到“感恩”思想,也不能不说这是对老牛这一人物形象的进一步丰满和提升。但在片段2中认为:“王母娘娘是一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天庭包公”的个性化解读,则背离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偏离了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因为在作者、读者、编者的眼里,王母娘娘从来都是恶势力的代表,是旧社会封建门第思想卫道者的化身。如果给这样的人披上真善美的外衣,那么这种个性化的解读岂不脱离了文本教学价值最基本的底线?因此,对于这样的解读,教师必须给予引导、纠正,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在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又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耐心倾听。面对来自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要能听出“杂音”(认为王母娘娘是一位大义来灭亲的天庭包公),分辨出对错,也要发现“高音”(认为牛郎以德报怨),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低,还要能欣赏“奇音”(认为老牛有一颗感恩的心),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尤为重要的是,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善于捕捉个性化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如,有学生认为:王母娘娘是一位维护天规而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的天庭包公;认为老牛是一位“舍身救主”的人等,这时就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提升。

当然,个性化解读不等于文本就具有多元价值。案例中,学生对故事中约定成俗的人物形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把王母娘娘理解为“为维护天规而大义灭亲的天庭包公”。对此,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的第一条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对于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自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试想,如果社会上真的出现这么一批为维护所谓的天庭制度而“大义灭亲”的包公,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从何谈起?

另外,个性化解读并不存在什么“多元标准”。在开放式的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解读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由学生“东扯葫芦西拉瓢”地漫谈,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言语智慧得不到真正提升,阅读教学也将陷入混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个性化解读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和共识之上的,也就是不能脱离文本最基本的价值底线。就《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而言,文中的牛郎、织女、老牛、喜鹊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哥嫂、王母娘娘、天兵天将则是假恶丑的代表――这也是两类人物最基本的价值底线。因此,不管怎么解读,也不能脱离这个底线,也就是不能把王母娘娘假丑恶解读成真善美――这是一种背道而驰的解读,是脱离了文本最基本的价值底线的解读。

综上所述,在开放式阅读教学操作中要至少把握好两点:一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可以超越和丰富文本原有的价值内涵,但不能脱离文本语言和语境;二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能脱离文本最基本的价值底线。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中发展智力、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

上一篇:《江南Style》激活卡通形象新商机 下一篇:诵读古典诗文 提高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