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时间:2022-07-15 12:37:26

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内容提要]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判断经济增长方式、衡量经济增长效益的重要指标。西方发达国家 基本处于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经验值得江苏借鉴。

[关键词] 科技进步贡献率 索洛余值法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101-05

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阶段分析

1.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量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1年为第一阶段,此阶 段主要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价格逐步放开,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开始由计划调 控转为市场配置;1992―2000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江苏对外开放经济步伐逐步加快,经济 增 长步伐开始提速;2001―2008年为第三阶段,此阶段江苏大量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利用外 资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及出口迅速增长。利用国际上 通行的索洛余值法计算出各阶段江苏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见表1)。

收稿日期:2009.1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问题与对策研究 ”(项目批准号:08EYD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程国方,南京工程学院科技处副研究员,211167;黎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10013;石贵舟,南京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210000。

2.简要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的增长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并且科技进 步贡献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4.4%,这 充分反映出“九五”以来,江苏更加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 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 逐渐显现出来。

(2)资本投入增长仍是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资本的增长率为23 .18%,明显高于总产出的增长率11.29%,资本投入的贡献率达到54%,这说明江苏的经济增 长 仍属于资本推动型的增长。数据显示,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资本的贡献率在逐步下降 ,但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2001―2008年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2.64%。

(3)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作为传统生产要 素,依靠劳动投入增长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及职业技能教育 ,致力于提高劳动参与者的素质与技能。[1]

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国际比较

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水仅相当于美国1900―1960年的平均水平,不及美 国20世纪50年代的53%的水平;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远不及西欧国家1960―198 5 年的水平。与新型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相比,仅相当于韩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远不及新加 坡1980―1993年62%的水平、香港1980―1993年56.5%的水平、台湾1980―1993年50.6%的 水平。 表明与已进入集约化发展的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相比,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仍较低,处于 半集约化发展阶段(见表2)。

国外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先进经验

1.美国经验

在促进美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的诸因素中,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处于首位。 据测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大科技发明有65%是美国首先研究成功的,75%是美国首先付诸 应用的。美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大量培养本国科技人员,一方面采 取多种措施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美国发展,所以研究与开发投入发展很快。1992年,美国的 R&D投资已经超过日、德、法三国的投资总和[2]。同时,美国政府还非常重视科 技成果 在经济上的应用,支持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

注:美国数据来源:李京文等.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日本数据来源:世界发展报告,1985;西欧数据来源:Boskin and

Lan,1990;东亚数据来源:葛霖生.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国外社会科学 情况,1997(6)

(1)人力资本方面。美国科技创新获得的巨大成就是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作为保证的。美国 人力 资本的优化主要依靠多层次的教育来实现。二战后,美国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提高劳动力素 质。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各州都实行了九年或十一年、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了中等 教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最发达的。1983年美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致 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开拓型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 持。具体的内容包括:提高中等教育质量,加强外语、数学、科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教学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注重大学通用人才与尖端人才的培养。

(2)结构调整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大规模地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技术改造的基础上 ,确 立了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并不断巩固和加强高新技术的领先地位。 为了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美国企业实行了大规模的兼并收购重组和内部经营结构的整顿 ,优化了资源配置并获得了最佳经济效益。政府方面也实施了促进结构调整的工业政策、贸 易政策、科技政策、企业政策。

(3)政府政策方面。例如税收优惠、价格保护、出资修建、直接经营、补助运营成本、支持 研究 与开发、制定规划、信息等等,发挥了较好的协调、引导效果,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 升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产业政策方面,20世纪60年代侧重于农业发展及住房、公路、航空 网等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80年代重点扶持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 年代重点支持信息产业和出口产业的发展。

(4)在科技政策方面,政府出资支持大量的科研活动,制定“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对技术 创新活 动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企业政策方面,积极扶持小企业发展,成立代表小企业利益的小企业 管理局,一方面向小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及其他帮助,另一方面向政府反映小企业意见, 并实施了一系列立法对小企业加以保护。

2.日本经验

在推动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方面,日本的主要经验有:

(1)重视科技进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且对引进的技术具 有严 格的要求。首先要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市场需求等基本国情;其次要有利于 加快技术装备现代化步伐、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第三要有技术改进和创新的潜 力。在1959―1979年中,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854项,居世界第一 位。除重 视技术引进外,日本还致力于前瞻性技术研发,在尖端产品的生产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其中包括微电子、半导体、计算机、工业机器人、超导应用、光纤通信、碳纤维、精密陶 瓷、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等,成功从引进、模仿西方技术的国家发展成为技术出口国和技 术不断创新的国家。80年代以来,日本每年的科研开发产出不断提高,平均每年申请专利达 34万件以上,占全世界的40%,为美国的3倍、英国的10倍。技术进步为日本科技进步贡献率 提升提供了动力,而巨大的研发投入是重要的物质保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 和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居发达国家前列。[3]同时,日 本逐步 形成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 主力军作用。

(2)重视教育事业。日本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 及; 20世纪60年代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促进了中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世纪70年 代在普及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20世纪80年代推进教育的个性化、信息 化和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发展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进一步促进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并推进高层次远程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此外,日本还注重培 养多元化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才,尤其重视理工科人才培养,并建立企业人才成长评价制度 ,提升职工的知识水平和训练水平。通过教育的发展,日本全民族文化素养和劳动力素质得 到了较大提高,为科技进步储备了数量大、质量高的劳动资源。日本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中都位列前几位,通过发展教育,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得到了大幅提高。

(3)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方面。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的载体,日 本产 业政策经历了“产业合理化――扶植重化学工业――发展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重视 环境保 护”的调整。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依靠“倾斜生产方式”,政策倾向于支持军工、煤 炭 、钢铁产业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电力、运输行业的发展;在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推行以重化工 业为中心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提高重化工业生产能力及其技术装备水平;石油危机以后日 本进入稳定的中低速发展时期,转而实施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政策。产业政策调整的直接 效果是优化了产业结构,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

(4)政府干预方面。日本政府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确定了“贸易立国”和“科学技 术立国” 的战略方针。在“贸易立国”方针的指导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配套措施:制定 鼓 励出口的外汇使用办法,建立降低出口厂商风险的出口准备金制度,允许出口厂商实行特别 折旧制度并允许它们结成卡特尔等等。在“科学技术立国”方针的指导下,政府实行了一系 列 鼓励技术创新的配套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给予税收优惠或政府补贴支持,对科 技创新重点产业和相关企业给予优惠融资,增加对新兴产业和企业的投资等等。由于政府直 接投资通常具有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性质,日本政府的直接干预大多不予采用,而是仅限 于审查、认可企业法人的资质,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发展。此外,日本政府更多地为社会提供 信息服务,促使企业把握产业的发展动向和变化趋势、改善经营、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向集约型部门转移。

3.亚洲“四小龙”的经验

在推动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方面,亚洲“四小龙”的成功措施包括:

(1)加速科技进步。亚洲“四小龙”在积极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建立 科研机 构和科研基地、制订高新技术产业计划等方式来促进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同 时,亚洲“四小龙”还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文化层次及水平。

(2)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工业化初期,亚洲“四小龙”都不同程度的面临就业的压力 ,因而 都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劳动投入也保持着较高的 发展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劳动力供应紧张时,它们又都抓住西方国家产业 结构调整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加速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了高效低耗、高技 术水平、高附加价值和竞争力强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顺利实现了比较优势的转换。

(3)高度重视资本积累和提高投资效益。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投资 、高储 蓄是其显著特点,但亚洲“四小龙”一开始就将提高投资效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这一点 为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4)强化对外开放政策。二战后,亚洲“四小龙”都无一例外地把自身经济发展融入到了国 际化进 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及外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发展战略上先后经历 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的转换,出口产品中制成品一度占到90%以上。在引进和利用国 外先进技术方面,新加坡和韩国的成效尤其显著。新加坡主要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模式 来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而韩国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发展的重点采取了更加灵活的 方式,如在60―70年代主要采取了非贸易型的技术引进方式,通过研究公共文献、进口产品 仿制、引进归国人才等方式来促进技术进步。

提高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建议

当前,江苏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必须通过进一步优 化资源配置,创造更多的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另一方面,必须使现有的 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化为依靠科技进步和人的能力素质提升,实现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消除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 为此,江苏应在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消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同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有效促进经济发 展方式的转变;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内资经济成长,增强科技进步的内生能力。

1.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制度环境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通过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形成 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经济管理体制。 为此,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引导和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提升 经济增长的集约性;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健全促进资源节约价格形成机制,提升资源要素投 入的效益和质量;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上来;强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提升科技水平中的作用。

2.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关键在于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为此,应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 校的科技资源,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 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应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 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互相促 进的长效机制;构筑共性技术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增强企业 集成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 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4]

3.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才集聚的形成

科技水平的提升,关键靠人才。首先,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江苏是人 才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但高层次尤其是一流人才紧缺,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行 与人力资本相适应的股权、期权等分配制度,引进各类行业急需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加快有 江苏特色和优势的人才高峰的形成。其次,积极创造优良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创造对人 才发生作用的 “磁吸效应”。必须打造能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环境,要形成有 利于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文化氛围,做到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同等重要、 平等竞争,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性冲动。

4.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进步

围绕重点产业振兴,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5]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 企业技术创新 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撑;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引导大学和科研院所开放科研仪器设备等条件设施资源,为 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等;科技、教育、发改委等应联合出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实施科技人员 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等。

注释:

[1]方建中.人力资本依托型经济增长探索.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6)

[2]高峰.国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经验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

[3]田春生,李涛.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吴群,侯祥鹏,张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环境评估与对策建议.学海,2008(3)

[5]马野青,张二震.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问题探讨.学海,2007(4)

上一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美国投行巨头崩溃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