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主不光需要热情

时间:2022-07-14 08:56:22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任教的包刚升博士,是南风窗的老作者,也是我的老朋友了。

《被误解的民主》是包博士近些年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发表的政治评论文章的合集。

学者的本业是学术研究,这没错。但处于深刻变动之中的中国社会,又的确需要具有深厚学识的学者在公共舆论场里“发声”。这些学者,从人数上说不多,但对于新媒体兴起后日益“极化”的公共舆论场而言,是一股重要的平衡力量。

就拿这本书的主题“民主”来说吧。如果泛泛而言,那么没有多少人会公开说民主不好。但也仅限于此,如果多往前走一步,分歧就会出现。

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

从理念上说,民主本质上就意味着“统治要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这属于观念世界的事情。今天这个理念似乎已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从长时段的过往历史来看,这个理念其实并不是主流。即使是在今天,基于道德、血统、政绩等的统治合法性的言说,也不是没有市场。

从技术上说,民主说到底就是一种数人头的治理模式。这属于经验世界的事情。我的老师、北大的王浦劬教授当年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关于民主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专制是砍人头,民主是数人头。正如包博士多次引用过的熊彼特对于民主的定义:只有基于程序才能界定什么是民主,民主方法说白了就是精英们通过争取人民选票(数人头)取得作决定的权力。而在经验世界里,“数人头”的方式千差万别,不同的方式完全可能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以我个人有限的媒体工作经历来看,在公共舆论场,对于民主的看法也是几经反复。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去掉民主的意识形态色彩,把民主界定为工具和方法,也就是从观念世界拉回到经验世界。比如民主和国民素质的关系、民主是个好东西等等,都曾经是公共舆论场热议的话题。

这个工作实际上是让民主变得“可欲”,让全社会都放心,民主没有那么可怕,相反对于我们提高治理绩效、打击腐败、缓解社会矛盾等等有很大的好处。但这些东西讲多了,同样有了把民主理想化的倾向,就像我们一些评论文章的讨论,前面讲了一大堆问题,最后几句“还是要加强民主”结尾,成了个套路,也变得僵化了。这也是民主被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经验世界复杂多变,给出了相反的验证,比如一些国家民主转型中出现的社会动荡、社会冲突乃至流血等等。所以,在公共舆论场,就出现了民主讨论的第二个阶段,即民主的“可得”,回答经验世界里出现的民主颠覆、民主转型导致国家失败等等问题。

我认为,包博士的新书就是民主讨论第二个阶段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包博士的博士论文也出了书,叫《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两本书可以结合起来看。讨论民主的“可得”,意思正如他所说:现代政治转型既需要民主常识的普及者,又需要制度设计的工程师。一个好的工程师,当然也必须认真总结过往和当下正在发生的民主失败的教训,才能给出好的制度设计,让民主真正变得“可得”。

《被误解的民主》

包刚升 著 法律出版社 2015年10月版

上一篇:畏惧不过是一堵纸墙 下一篇: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