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

时间:2022-07-14 07:32:44

试论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

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是中外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通过歌唱实践和声乐教学实践取得成功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通过对许多声乐文献的学习、研究,结合自己声乐学习实践、声乐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注意整体性的声乐教学方法,才能使声乐教学和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声乐训练的实践中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的“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就是在声乐训练中,把生理、心理、情感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唱歌是整体的活动,正确地歌唱是呼吸、共鸣、发声器官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对音乐准确表达等诸多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所以,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歌唱的整体性配合协调,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下面,我就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作具体阐述。

一、歌唱心理与生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协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整体性声乐教学方法首先关注的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即全身心整体歌唱的正确状态。

从心理及歌唱技能形成的过程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兴奋过程广泛扩散为特点。初学者学习要求迫切,强大的体内外感觉冲动传入中枢神经之后,在大脑皮层内引起广泛的兴奋和抑制区。但是,由于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加之没有形成较好的歌唱技能,歌唱时表现出妨碍发生歌唱肌肉运动,造成整体发生器官配合不协调,多数人出现声音尖锐、刺耳、僵、直的现象。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分化抑制,即内部抑制,也就是说,歌唱者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空间的音响效果上,而更多注意体内共鸣腔体打开后产生的音响效果,以及共鸣腔体内明亮的音色和包围着明亮音色的较暗的共鸣空间。随着这种分化能力的加强,逐渐清除了多余的妨碍发声歌唱的肌肉力量和错误的表现,歌唱技能得到提高,使发声歌唱的技能越来越协调。歌唱者的整体歌唱状态正确,为更高程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稳定自动化阶段。随着机体各系统活动的协调性改善,大脑皮层动力定型已巩固,歌唱状态趋于高度协调,歌唱达到了“松、通、情、表”于一体的完美程度。他们除了自身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外,还存在心理与环境的适应。例如新教师,新教学方法,学习规律的变化,这些都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失衡。表现在声乐学习中,多为该拉紧的肌肉如:声带、咽壁以及产生有弹力、富有弹性气流的肌肉放松了,该放松打开的腔体如: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不能完全打开。整体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差,声音的整体贯穿更为困难,这些现象是由于心理状态不平衡所致,因而这是声乐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声乐教学要着眼于“松、通、情、表”这四个方面。我认为,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松”字上下功夫。所谓“松”,应当主要是心态、心理的放松,即要有一个舒畅的心情,一种美好的歌唱欲望。在整个声乐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这样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是我们上好声乐课学习好声乐技术的前提。有些人常常会被歌唱家们声音松弛的演唱,表情自如的表演所蒙蔽,因为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放松了才有这样的好声音。其实,这是歌唱状态正确,发声歌唱的各个器官整体协调配合的结果。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解决好心理状态,从一开始就盲目地要求学生放松,追求效果,无疑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佳的学生来说,就容易产生不良的效果。像有些学生为了放松,就虚着唱,躲开声带唱,声音都是虚的假的,长期这样唱的结果是声带小结。也有的学生追求明亮结实的声音效果,喉咙没有放松打开,拼命喊,发出来的声音没有音量、音色、高音无法上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心理与生理系统所致。要解决学生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声音放松、通畅,就要随时调解,消除学生产生的心理不平衡,使之在正常的状态下去练习。

二、声乐的艺术与技术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音乐是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唱、演奏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表演中,音乐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是: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手段。在声乐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对于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初学者往往很难将两者统一起来,不是有情无声,就是有声无情。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歌唱出发,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调整、协调。好的歌唱应该具有生命力,而不是枯燥、机械地练习,因而我们必须用艺术带动技术。我国传统声乐所讲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很好地解决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种“声情并茂”的练习,才能使歌唱更有魅力,使艺术更加感人肺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以情带声”这种方法运用于学生学习声乐作品,而且还要把它贯穿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之中。当然,从练习到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作品的学习中,“以情带声”的分寸把握及表现方式,手段不大相同,虽然这些手法的差异是由于文化、语言、环境、风格等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属于文化人类学的问题。但这里我所强调“以情带声”是观念问题。这种观念可以塑造普遍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种普遍应用的方法。我们在教授学生技巧时,不要单纯地只强调技术,而是同时教授学生“用心唱歌”,学会用“心”表达情感,用情感带动声音,用音乐感染学生的内心并促进技术的提高,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发展道路,较好地协调了学生歌唱的整体性。

三、整体性歌唱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综上所述,整体性歌唱教学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在歌唱中做到“局部服从于整体,整体服从于内心,内心服从于音乐。”整体性歌唱教学的方法就是把生理、心理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有效地平衡、协调学生各部分歌唱的技能。整体性歌唱教学的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可以使学生尽快建立起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发声器官局部肌肉的紧张和松弛,声音达到“松、通、情、表”的境界,提高他们完整练习与歌唱表演的能力。

4.拓宽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思路,为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整体性歌唱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同行们对教学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进一步推广运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挚爱的声乐教育事业。

上一篇: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下一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