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姑苏小巷 百载书楼往事

时间:2022-07-14 06:02:04

千年姑苏小巷 百载书楼往事

解读苏州,最好走进它的小巷。

走进苏州小巷,就如同走进历史,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

苏州的小巷,一条条寻常巷子,一座座旧居古宅,让人们追忆起往昔的人文荟萃。在小巷不起眼的墙门里,走出过多少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隔着早已长出鲜苔的黛瓦粉墙,随处都有让人如雷贯耳的名字出现:金俊明、顾文彬、汪士钟、黄丕烈、沈秉成……他们给苏州带来了古籍字画,带来了诗篇文集,这些他们视作生命的典籍,如今却成了国内各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双林古巷居幽人 闲房春草时闭门

双林巷是一条名气很大的小巷。“双林”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苏州人的骄傲。就在这条巷30号有一所老宅,主人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会俊明(图1、2),他的书楼是“春草闲房”,现任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清初徐崧编写的《百城烟水》有这样的记载:“春草闲房,在卧龙街西双林里,金孝章所构宅后书楼也。公高蹈不仕,拥书万卷,炉香茗碗,日与四方名贤暨二子上震、侃咏歌其中。”住在同一条巷里的隔壁邻居曲学大师吴梅曾经写道:“双林古巷居幽人,闲房春草时闭门。”

一个周日的下午,到双林巷寻访昔日的春草闲房。走进草堂,发觉种植的花草树木有些年份了,院子不大,但很雅致。整个建筑有三进院落,保存还算完整,青砖灰瓦,花格门窗,有雨打芭蕉的寂寞。春草闲房内院的草已很长,左边是厢房,窗有两扇,透过布满尘埃的窗棂缝隙朝里张望,昏暗中杂物堆积。二门前的砖雕门楼精致古朴,门楣上的题字是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所书。

金侃和其父金俊明都是画家,同时又是以抄书闻名的藏书家。世称金侃“杜门钞书,校雠精审,宋元人名集秘本插架甚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矮屋数椽,藏书满椟,皆父子手抄书也。”父子俩的藏书早就很有名气,也是喜欢抄书一路。金侃对自己爱好藏书有一个中肯的评价:“余赋性最淡,一切世人所热中奔竞者举无所好,顾独好书。然家贫授徒以糊口,安得有余资买书,势不得从友人借抄,所谓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者矣。然亦用以耗壮心,送余年耳。非欲以矜博览夸收藏也。”

金侃的抄本和藏书散佚于康熙年间,传世金氏抄本极为少见,现在都是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可以说是国宝级的。记得他在一本书后的跋语中说:书抄完了,发现腊梅花开得正盛,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更为幽香。我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百年前的双林巷,看见一个清瘦而孤傲的老人,享受着他的一缕梅香。

万卷图书皆善本 一楼金石是精摹

历史上,苏州山塘街是一条著名的商业街,但它毕竟是由诗人白居易建造的,因此同样也充满了人文气息。清代微商汪文琛父子就在山塘街殳家墙门建造了闻名中外的藏书楼“艺芸书舍”。该楼堂宇轩敞,树石肃森,堂中悬挂楹联一副:“种树类求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远睹飞檐画角,近闻古色古香,一时间艺芸书舍珍本善册荟萃,号称海内之最。

汪文琛崇儒重道,虽富甲一方,生平唯一嗜好便是附庸风雅广收图书,经过数年积累,藏书数量已经相当可观。汪士钟年轻时即好读书,曾遍读其父汪文琛所藏四部之书,以为均寻常习见之本,乃蓄志搜罗宋元旧刻及《四库》未收之书。清代同期大学者阮元曾赠汪士钟一联日:“万卷图书皆善本,一楼金石是精摹。”艺芸书舍收藏之富,由此可见。汪士钟又喜刻书,所摹刻宋本《孝经义疏》《仪礼单疏》《刘氏时说》《郡斋读书志》诸书,校对精审,举世珍若球璧。

汪士钟的藏书在咸丰年间尽数散出。《清朝野史大观》卷十“艺芸书舍”条云:太平军至苏州,“合家离散,宋元本悉为邻家携去,汪氏子孙只知贾不知书”。200年后的今天,当微商的足迹远去,我们只能在山塘街殳家墙门这个小院子里寻觅艺芸书舍的那些遗迹,藉以神游山塘街曾经的繁华和淡淡的书香。

黄金散尽为收书 秘本时时出老屋

黄丕烈祖上本居福建莆田,从其曾祖起定居苏州。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此后屡试不第,遂绝意科场。嘉庆六年(1801年)才由举人提拔为直隶知县,但他不愿就任。后由其父出资,为他捐得六部主事一缺,但黄丕烈对做官没有兴趣,并未到任就回到了苏州,构筑书楼“士礼居”。

士礼居后门在葭巷,前门在悬桥巷,旧址已成为工厂仓库。黄氏故居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依稀可辨的书楼旧屋仅存―正厅和东侧小院而已,因文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知道这几间房子来头不小,是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藏书楼的旧址,因此没有拆除而一直保存到现在。

黄丕烈于书痴迷成癖,特别是遇宋版书,只要见到,必竭力以求。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中,南宋刻本《陶渊明集》和宋汤汉注南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是国宝级的图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黄丕烈买下《陶渊明集》,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以百两银子买下《陶靖节先生诗》,将两书放在一起,筑陶陶室以贮之。宋版书在明末清初已经非常值钱了,甚至以页论价,黄丕烈为购宋刊《战国策》竟花去八十两黄金。清朝一两黄金约可兑换八至十一两白银,二两银子在乾隆中叶时大约可以买两石白米,这大概是一个小户人家一月的口粮,也是一个私塾教书先生一月的薪水。黄丕烈百宋一廛书楼里珍藏的近200部宋版书,不知花去他多少真金白银。

因为爱书,书越买越多,于是黄丕烈干脆自己做书商,凭借自己在旧书市场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在圆妙观开设滂喜园书铺,销售业务由其长孙黄习业主持。凡士礼居刊刻的书籍,在书前都印有“书价制钱七折”的字样,书后有“滂喜园黄家书籍铺”和“苏州圆妙观察院场”两印章。既有书价打折的广告,又有品牌意识,黄丕烈做生意的智商看来还不容低估,生意做得有模有样。

闲中觅伴书为上 身外无求睡最安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古籍书店收集到一块巨型端砚,砚的下方刻有“鲽砚庐藏”的印章,这4个字就是清代两江总督沈秉成在苏州耦园内的藏书楼斋名。

沈秉成喜欢藏砚,曾在京师得到一块F阳石,剖之发现有鱼形,制为两砚,名日“鲽”,乃以“鲽砚庐”命名藏书楼。曲园主人俞樾知道此事后曾赋诗一首:“何年东海鱼,化作一拳石。天为贤梁孟,产此双合璧。”楼为两层飞檐式建筑,站在小院里看此楼,整个格局为曲形,只见楼上楼下都是木雕的窗扇和栏杆,古朴而清冷。这座藏书楼保存如此完好,在苏州也是仅见的。

沈秉成藏书甚丰,更喜金石字画,所藏典籍精绝,数量更超万卷。苏州版本学家江澄波说,他曾购去沈秉成旧藏两部珍本古籍:一部是《绿窗女史》,雕刻精绝,细如发丝,可称明代版画中的代表作;还有一部是《书言故事大全》,为明代万历间写刻本。二书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在50周年庆典之际与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展出的72件书画国宝中,有一件唐代三大草圣之一高闲的《草书千字文》就曾被沈秉成收藏,其上有“耦园至宝”钤印。另外,其好友网狮园主人李鸿裔卒后,相当一部分藏书归沈秉成所得。其时,苏州著名收藏家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都是其藏书楼的雅客,前去鉴赏古器、碑版、金石、古籍,相互探讨研究。

如今园中书楼里的藏书早已散失,书去楼空,但游客经过这些书楼、书斋时,我想他们也能体会到这种书香意境吧。

书画于人 烟云过眼

过云楼是清代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文物书画(图3)、古董的地方。1993年在干将路建设工程中,过云楼照原样全面复原和修缮。楼前庭院除叠筑假山花坛外,还种植名贵花木,保持了硬山重檐、门窗古雅、雕刻精细的建筑风貌。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但是顾氏却对家藏善本书籍秘而不宣。为何这样,今人无从知道。但也就是这样一条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从这一点来说,顾家的藏书是幸运的。最有趣的是,民国时期,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曾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5卷第6号上。根据传说,过云楼里面有一个密室,顾家的古籍善本就是放在这个密室里的。

顾氏保存的善本都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确实是艺术珍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在2005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拍卖专场,过云楼所藏近500册流传有绪、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包括40册流传800年的海内孤本宋刻《锦绣万花谷》,以2310万元的价格被一神秘买家整体买下。苏州图书馆也曾设想使这批古籍重返苏州,可是最后由于经费难以筹集,只能放弃。

过云楼藏书的传承曾数历惊险。先是清末民初时,日本专门研究中国古籍版本的岛田翰在经济财阀支持下,眈眈于过云楼藏书,但未能得逞。抗战时期,为避战火,过云楼曾将800余部藏书陆续转往沪上租界。“”中,顾氏过云楼亦被查抄,后查抄物归还了顾氏后人。20世纪90年代初,南京图书馆购得顾家藏书共541种,现辟出专室陈列保存。

责编 潇 然

上一篇:明代道教三清水陆画 下一篇:泉州东门窑“土龙泉”刻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