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歌大风

时间:2022-05-12 04:10:07

慧光宝塔越千秋 罗汉图像长落寞

20世纪90年代末期,湖南郴州的李玉先生去临武县访寻古玩,无意间得到消息,说是走乡串村的古玩商贩陈某前些日子从毗邻的广东连州获得一套清代雕花板,十分精致。李玉赶忙寻了去。那商贩正摇头晃脑欣赏着他的雕花板。扳中上下格心各镶嵌一幅罗汉画像,共8扇16幅。画像典雅而古朴,据说是祖上传承之物。李玉不由心动,商榷再三,将其买回了郴州。

连州位于与湘、粤、桂相邻的五岭南麓,唐代名相刘瞻、晚唐诗人孟宾于都是从这里踏上仕途的。唐宋以来诸多大家如韩愈、刘禹锡、张浚、张颉⑶大均、翁方纲等皆足迹至此,并留有碑刻,给小小连州平添了无尽的风雅,其中的大云洞摩岩石刻、燕喜山石刻都是著名的古迹,始建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的慧光塔高耸在连州城南,1500余年的风雨雷电,洗练出它的恢弘苍迈,与始建于南北朝的道家名刹福山寺一道,守望着连州的星河。这样一座文明古城,旧时大户人家的老宅门窗哪有不雕花镂物的?但镶嵌十八罗汉画像的却是罕见。

然而,画像虽雅,却既无题字亦无款识,仅左右下方钤盖几枚被岁月摩抚得不甚清晰的篆章。加上佛像、罗汉画被古玩商人视同“水陆画”之类,16幅罗汉画像自然不被看重。白云苍狗,春秋十度,见过16幅罗汉画像的收藏者少说也有上百之众,讨价还价者常有,李玉总觉得几千上万的价格绝非物之所值,始终不肯转让。

2009年初春时节,武警部队某政委同长沙古玩商家米国海提起,希望收藏几件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古玩。此时李玉早已在长沙经营古玩,米国海立即想起在其店里见过的16幅罗汉画像。政委闻听十分满意,亲赴三湘,拍板成交。想想画像虽好,总该鉴赏有据,便托老米找到我,请我作一文,谈点鉴赏的意见。

米国海领我去李玉店中看罗汉画像,已是2010年新年伊始。十八罗汉画像和雕塑我见得多了,北京大悲寺中据说出自元代雕塑大家刘元之手的十八罗汉塑像、杭州烟霞洞出自五代后晋雕塑家之手的十六罗汉塑像,都曾引得我流连忘返。李玉的16幅罗汉画像虽然镶嵌在雕花板的格心,但色彩绚丽得高雅华滋,神态生动得惟妙惟肖,写绘精妙得工细入微。我正欣赏,米国海指点着画像上七八枚篆刻印章中的一枚,悄声对我说“这个字是同治的同字”,无疑,他们视其为晚清之物。碍于采光不好,篆刻印章看得不甚真切,但看得出板地是前清时期已不受青睐的粗纹熟绢。我以为雕花板是晚清之物不错,画像则至少该是晚明或前清之物。于是声明,作文须严谨,要求他送至家中,细为考证鉴赏,方可下笔。

原是尤求妙手绘 竟为向叔堂上珍

这套雕花板原是旧时厢房隔扇窗腰花板,高130厘米,宽53厘米,共8扇,楠木质地,镂雕转角回纹。腰花板上、下格心各宽32厘米,高48厘米,格心装饰16幅罗汉画像。我心中冒出一个疑窦,画像中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该是唐末五代时出现的罗汉组合,理当是十八罗汉,缘何只有十六罗汉?

再细些审察,发现画像竟是拆散了的工笔重彩粗绢册页,顿时恍然大悟。想那画像原来的主人必定不了解画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将祖传之物权当了几幅破旧图画,派了个“窗花”用场。又因为隔扇窗只有4、6、8扇成套的模式,于是舍弃了探手、布袋罗汉画像,成了十六罗汉。从腰花板的制作工艺、岁月痕迹和氧化包浆判断,可以认定为晚清民国之物,装上祖传的“十六罗汉”虽为削足适履,总比视同草芥要让祖宗安心。至于探手、布袋罗汉画像,据说,老主人当作单幅人物画像另售给了另一古玩商贩,早已难觅仙踪。

孤灯静夜,凝神审察,“十八罗汉”画的时代特色渐渐明朗起来。

首先,画像板地为刷上胶矾而后捶砸扁平的粗纹熟绢,这种平纹绢粗到近乎夏布,明代弘治、正德、嘉靖时期(1488-1566年)一部分画家和明末的陈洪绶、王夫之等喜欢使用。清代水墨画兴起,粗纹熟绢即不受青睐。第二,画像基本上将矿物、土质和当年仅有的几种人造颜料石青、石绿、朱砂、铜粉、白垩、岱赭、黄赭、白云母、铅白、贝壳胡粉、洋红、番红花、油烟黑、黄朱、赤朱、黑朱、绿土、胭脂红、藤黄、铜绿、蓝花、通草灰等悉数用尽。举沉思罗汉为例,里外四重衣,用色12种,这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些画家“靡丽工巧”画风的设色特点,色彩虽绚烂,但整体不失庄重和谐。第三,画像的衣袍服饰带有典型的正德、嘉靖年间工艺装饰特点,边饰全都是龟背、圆形、三角、菱形、纺锤等几何图形,或为简笔卷草、卷叶、莲瓣,与袍服上的简笔团菊纹、朵花纹、草叶纹相呼应,花样繁多,写绘细微。第四,托塔罗汉塔下的云头,坐鹿罗汉鹿角下的云头,降龙罗汉、静坐罗汉画面上的火焰纹,皆为弘治、嘉靖年间常见纹饰。第五,降龙罗汉所降之龙的“眼镜眼”、鹿角、前冲须、鱼鳞以及龙的爪脚疲软欠威猛等,正是明中期龙纹饰的特点。

关键是画像左右下方的数枚印章,色皆陈旧,而章与章印色有别,显然钤于不同年代。其中有朱文印“尤氏子求”,尤子求又名尤求,是仇英的外甥,生卒年月不详,明代知名画家,以画仕女、佛像、罗汉著称。所绘《五百罗汉图》册页长卷,受到时人赞扬。嘉靖年间王世贞著文就曾多次提及尤求画事。“尤氏子求”印的上方钤有两枚鉴定印,一为朱文“韵初审定”,一为朱文“向叔审定真迹”。向叔名汪士元,清末进士,书画鉴赏收藏大家。这种钤印方法符合当年一部分画家仍以钤印鉴以代款字的格式。另有几枚白文斋堂印、闲章已漫漶难辨。明代名家之作,清代名家之藏,以3万元购获,真天赐奇缘。

看来,画像作者并非不知名,是收藏爱好者忽略了画像落款钤印的时代特色,又确定不了其他鉴定因素,画遂沦为难以断代的不知名作者作品,落寞人间。

十六罗汉西天客 降龙伏虎大唐僧

十六罗汉源起于印度佛教。公元2世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庆友作《法住记》,说是佛祖释迦牟尼为了能让佛法永驻人间,叮嘱其16位弟子不入涅,要永远留住人间颂扬佛法,造益众生。唐僧玄奘“西天”取得真经回来,《法住记》很快被翻译并在大唐传播,十六罗汉受到佛教界人士普遍尊敬。或为求与佛教十八界相契合,或为求与八戒、八宗、八解、八苦等佛学思想相融洽,或又如学者们所言,纯粹出于中国人认为“十八”为吉祥数字,晚唐五代时,进入中国的十六罗汉变成了十八罗汉,增加了降龙、伏虎二罗汉,并很快传播开来。

历史上最早绘作“十六罗汉”画像的,是那个“画龙点睛”的南朝人张僧繇,而后有张玄、贯休、仇英、吴彬、丁云鹏等,但各家笔下的十六罗汉也好,十八罗汉也罢,面目殊异,造型不一,其中不少全为顾名思义之笔。挖耳罗汉造型即端坐挖耳、探手罗汉则双手高举、芭蕉罗汉或在芭蕉下用功或怀抱一叶芭蕉。而单幅“十八罗汉”则几乎大多为坐姿,造型雷同,动态受限。尤求选取的是立姿造型,既摆脱了“顾名思义”因循守旧的陈俗,又增加了人物的动感形态,为画家拓宽了创作的空间。

骑鹿罗汉的造型为一蓝衫罗汉足踏僧鞋,手捧祥云,云头耸立一架鹿角,目不斜视,稳步向前。喜庆罗汉红衣绿裤,领白鹅而学鹅步,亦欢亦喜,诙谐而风趣。托塔罗汉为一行者,右手托举云间宝塔,左手撩起腰间束带,有师祖同行之寓。骑象罗汉为一闲适长者侧身坐在卧象背上。古印度人认为白象之威乃佛法象征,身能耐劳而神可致远,罗汉驭骑,法力无边。静坐罗汉原为勇武战士,投身佛门后,佛祖要他静坐禅定,忘却粗鲁蛮横和杀戮,领悟宇宙间众生相济的真理,因此画像有端庄静坐者。但尤求摒弃常用的坐姿,而是画作正在教导一狗静坐,教者谆谆,听者用心,颂扬的是佛法。看门罗汉右手高擎风火轮,寓静于动,勤忠职守。过江罗汉短打装束,搂抱着爱犬翘首以备涉水。笑狮罗汉抚狮而笑,神情中既有赞许,亦含慈善。沉思罗汉着红色僧袍,手捧一白色法螺,凝神专注,目光如炬。法螺为举行佛事时的传统法器,被视为镇压邪恶、消除灾祸的宝贝。挖耳罗汉以论“耳根”闻名,主张“六根清净”先要“耳根清净”,不听世间淫邪罪恶之音,不听他人秘事秘语。画像造型神态闲逸,手托香熏,袅袅轻烟之中浮现一卷经书。香熏、经卷足以表明“耳根”之论,何须当真去挖自己的耳朵?开心罗汉原为中天竺国储君,其弟不服,图谋取而代之。他对弟弟说,我并不想做国王,你做吧,我要去出家。画像造型为一胖大僧人,脚踏人字便鞋,袒怀露胸,神情憨厚。他手举一串白色牟尼珠(即佛珠),以示“心中只有佛,别无他念”,没有采用“开胸剖腹见真心”的俗套。芭蕉罗汉出生时恰逢雨打芭蕉,父亲因而给他取名为雨。雨学佛修行十分用功,常见他在芭蕉下写经读卷,得名芭蕉罗汉。画像披蓝色袈裟,跪坐蒲团之上,右手执紫毫,左手托写经长卷,蒲团前有两册经书。长眉罗汉前生是个僧人,修行到晚年,双眉脱落,仍未成正果,发愿转世投胎仍要继续修行,转世后果然出家。画中长眉罗汉眉长仅寸许,不类有的画像夸张其长,画白眉三尺,岂不更近情理?举钵罗汉素好举钵化缘,以示对施主的尊重。画像不以举钵为造型,罗汉着红色僧衣,一长尾狮子狗不识罗汉,相随犬吠,化缘路上行色匆匆。降龙罗汉则完全是另一版本。传说古印度有一个叫波旬的恶魔,他煽动那竭国人杀害僧人,劫掠佛经。龙王得知消息,发洪水淹没了波旬的藏经洞,将佛经从那竭国悉数抢走。佛祖弟子庆友只身前往龙宫,降伏龙王,取回经卷,因此得降龙罗汉美名。伏虎罗汉所住的寺庙,门前常有猛虎长啸不去。伏虎罗汉想,虎一定是饿了,不然,如何大白天守定门口吼叫?于是他将自己的饭食分一半喂虎,天天如此,虎果然不再长啸,十分温顺,因此而得伏虎罗汉之名。

佛法隆兴须盛世,百业昌隆驭大风。十六罗汉雕花板隐匿民间数百度春秋,今日得以现身,正是炎黄子孙奔小康的大好时候,有佛相随,前景辉煌。

责编 潇 然

上一篇:战国镂空夔龙纹镜 下一篇:略谈新疆银元错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