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创作个性化作文

时间:2022-07-14 12:53:30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作个性化作文

【摘 要】初中作文写作应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那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写出个性化作文呢?(1)以人为本,注重文本中的人文情怀。(2)转换视角,培养多角度思维。三、走进生活,以源头活水,唤醒学生写作灵性。

【关键词】作文写作;发展个性;以人为本;多角度;走进生活

《语文新课程新标准》着重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一般都由教师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样纠缠于一“体”一“套”的“过关”、“入格”,让学生写时战战兢兢,担心离题,担心字数太少或太多,担心文体错乱……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人文性是文章的灵魂。从宏观上看,写作是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

随着学生年级数和阅历的增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写作体验,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所以有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可以倚马万言洋洋洒洒。但常常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一些学生,一布置了作文,或就愁眉苦脸,或长嘘短叹,或抓耳挠腮,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肯定是有问题存在的了。这时教师应该反省一下,这个作文题目是不是过深,有没有脱离生活实际,是不是学生从小学写到中学,已经写滥了的题目?……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和他们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那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写出个性化作文呢?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积累了以下几点心得:

1 以人为本,注重文本中的人文情怀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真我,做真人”,这既是作文个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一种人格锻造的“大熔炉”,千锤百炼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显。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写作的自由,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敢于“越位”,勇于面对现有的作文规范进行反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用自己的抒写去提升人格。

2 转换视角,培养多角度思维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作文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立意上,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写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但大多数人在考场上因情绪紧张,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比如拿到一个苹果,别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分,你若能独出心裁横着切,结果切分出来的横断面就与别人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作文也当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我告诉同学们,事物都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善于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写他人之未写,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并要求学生自己命题写文章,在作文中把事物的异处表现出来。要写出好作文,无非有两种方法: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别人这样写我偏那样写,这样就能够与众不同,出彩出新,才能有所创新。吕叔湘说:“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像工业”。我认为作文教学更多的像手工业,而不是工业,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零部件生产出来的机械化产品,而是个性鲜明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3 走进生活,以源头活水,唤醒学生写作灵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属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书,这部书博大精深。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悟生活不仅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还要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形成自己的作文的活水源头。有的家长逼学生观察,甚至让学生扳个凳子坐着,四下里瞪眼,以为这是体悟生活,其实是胡闹。文学意义上的观察并非要人傻里傻气用眼去看,而是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我在教了朱自清的《春》这课后,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对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的真切感悟的文章,题目自拟,结果大多数学生都写得非常生动,如一名学生就在《大山里的映山红》中写道:“……每年阳历四五月份是我们村子里最美也最快乐的日子,红的、白的映山红开满山头,简直成了人间仙境,我经常和村里的几个同学到对面山坡上去摘映山红,将一朵一朵喇叭似的映山红捧在手心里,用鼻子轻轻地一闻,哇!真香!轻轻地掰一片映山红放到嘴里,一股清淡的甜味融进心里,还有一点酸,我们还用映山红花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满林子乱窜,……”因为学生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是最想说的话,表达的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最有感悟的情感,所以不仅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而且写得得心应手,使之在写作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唤起学生的灵性。用心悟生活实际是一种善于用情感意识去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这样的感悟并非难为,一是让眼与心沟通,入目即入心,入心即升华;二是捕捉信号,即物心与我心撞击的火花。这样,你会悟出一份惊喜,一份生活的底蕴,一份成功的真谛。许多学生的眼睛也许很明亮,写作能力也许很强,但他的心是呆钝的懒惰的,就是说他们不会感悟,不知怎样感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之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学生从斑斓的生活中主动搜索作文的信息。

法国作家卢梭说:“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思维僵化,没有个性,也谈不上素质的发展。要走进生活,从生活的活水中感悟,方能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下转第321页)(上接第234页)上发挥的春天,惟有如此,中学生作文的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也必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研究[N].作文报社编辑出版,CN:15-1341/C.

[2]新作文[J].山西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4―1274/G.

[3]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学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章琪,枞阳县横埠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上一篇:基于学案和信息技术的 个性化学习模式在生物教... 下一篇: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