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素质教育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时间:2022-07-14 08:20:52

浅析人文素质教育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升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素质教育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协调性提升作用。高校应加强和改进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结构,增设与就业创业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并运用灵活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效果,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理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既强调全面发展,又强调个性发展;既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又重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成为促进理工科专业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综合表现出来的气质素养。明晰人文素质促进就业意义和功能,对于激发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进而提升人文素质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有利于提升理科生在职场上自我“推销”的能力

许多理工科大学生过于注重对专业学习的精力投入,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提高。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他们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说对于他人的一些问题,他们缺乏应有的敏感和关心。殊不知,人文素质的缺乏将直接降低理工科大学生在职场上自我推销的能力。其表现经常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时就缺乏话题以及对一些与文化和社会相关话题的评论深度。

(二)人文素质有利于培养理科生的创新能力

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音乐、美术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利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对大学生的心智训练更有相得益彰之效,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加强理工科学生科研攻关精神,培养学生敢于面对传统挑战,大胆突破传统的认识与观念,解放思想,依靠科学方法与思维探求客观世界,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素质。而创新精神对于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业务能力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三)人文素质有利于理工科学生在今后从业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

现代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文素质的培养仍然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学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爱惜生命,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从而产生实现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而这种毅力和精神正是可贵的心理品质。因此,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提升心理适应能力,调适碰到的孤独、郁闷等心理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理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改进人文素质教学,完善就业竞争力的素质结构

1.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保证将一定数量、质量的人文素质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学时,规定学分,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2.整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理工科专业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考虑到其特殊的学科背景,整合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特别是要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专业教学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对科学技术的执著追求和合理运用,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探索,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

3.改进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手段。针对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的问题,要注意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与人性化。教师要运用适合理工科学生特点和心理的教育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努力创设具有人文氛围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充满人文氛围的课堂中学习和探索;要克服以往“满堂灌”的单向教育,采用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平台,就一些重要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见解,使学生们的观点和见解在交流中凝练成思想,在师生的相互砥砺中日臻成熟。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提升竞争力的人文氛围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浓厚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能弥补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其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1.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院校要建立一批反映文、史、哲、艺术成就的主题雕塑,建立人文博物馆、校史展览馆等,树立名人名言标志牌、校训牌,建设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办好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运用这些人文景观和设施向全校师生传递人文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加强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学校要积极办好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大型综合活动,举办音乐、舞蹈、体育、绘画、书法、摄影、辩论、朗诵、演讲等社团活动,邀请专业文艺团体进校演出,使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激发热情,受到教育;学校要开设系列人文、科技专题讲座,使广大同学直接聆听学术大师、专家学者的教诲,达到“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效果;学校要组织读书活动,选取古今中外名著名篇,聘请学术造诣深、讲课效果好的教师作提纲挈领的讲解,引导学生阅读与钻研。

作者简介:梁 超(1981-),男,江西景德镇人,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

上一篇:高校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 下一篇:对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