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2-07-14 03:53:27

宁杭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从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植物种类选用、配置方式、形成的空间感觉等方面分析了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和杭州西溪湿地植物配置的异同。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七桥瓮湿地公园;西溪湿地

[中图分类号]F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79-02

一、引言

(一)南京杭州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比较

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5℃,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降水量120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1019.5 毫米,无霜期225天。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南京、杭州虽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南京冬季较冷,降水量较少,适宜植物生长的时间也比杭州短,很多在杭州可以生长的植物在南京不能越冬,故南京的植物种类不如杭州丰富。下文中,笔者将以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和杭州西溪湿地两个湿地公园为例,对两地的植物配置做详细地比较。

(二)七桥瓮湿地公园和西溪湿地位置及成因比较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东起胜利村路南下,西至苜蓿园大街南下,北起石杨路,南至纬七路,占地总面积约1000亩,于2008年建成。是依托七桥瓮古桥,疏浚秦淮河水,并引水入园营造的人工湿地公园。园内植物除保留下来的高大树种,也有移植的;由于植物的生长年限较短,公园内的植物还不够茂盛。

杭州的西溪湿地有悠久的历史,始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再兴于当代。目前的西溪湿地东起紫金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接沿山河,北界文新路延伸段的一片鱼塘水网平原,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公园自2005年开园,由鱼塘水网连接而成,是天然的湿地。西溪湿地内原有的植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保护,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中乡土植物尤其丰富,形成了野趣自然的植物群落。

二、植物种类比较分析

(一)七桥瓮湿地公园主要树种

据不完全统计,七桥瓮湿地公园植物总类共有35种乔木(常绿乔木9种,落叶乔木26种),其中常绿小乔木和灌木23种,落叶灌木5种,地被和花卉16种,竹类2种,共计81种。

(二)西溪湿地主要树种

据调查,西溪湿地共分布着维管束植物85科,182属,221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9种;裸子植物4科,5属,5种;被子植物73科,168属,207种。草本植物多于木本植物。木本植物主要有香樟、枫杨、柳、柿、桑、构树等。

三、植物配置特色比较

通过对七桥瓮湿地公园和西溪湿地植物的现场调查,笔者认为,前者植物种类的丰富性要远远落后于后者。由于同为湿地公园,两个园区的植物配置都是以芦苇、芒、黄菖蒲等水生植物为特色,辅以乡土植物和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七桥瓮内的乡土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而西溪湿地内运用柿树、梨树、梅等大量的乡土树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水边植物配置

七桥瓮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主要分布在公园入口处、西南角和西北角。总体来说,入口区域和西南角区域形成了开敞空间,水边主要运用了芦苇、芒、美人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此外,这两部分区域内除了保留下来的几棵高大乔木,以及片植的落羽杉,上、中层乔木较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空间的围合感较弱。植物除了丰富空间层次,还有屏蔽视线以及减少周围环境对湿地干扰的作用,七桥瓮湿地公园周围主要为民房,仅有下层植物显然不能满足遮挡视线和屏蔽空间的功能性需求。

西北角部分的水体周围植物配置相对较好,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下层水生植物,水体周围还配置有石楠、红枫、紫海棠、梅、落羽杉、香樟、苦楝以及高大的柳树等中上层植物空间层次性比较好,郁闭度也比较高。

比较而言,西溪湿地水体周围的植物配置注意了水生和陆生植物搭配,常绿和落叶植物搭配,植物的丰富性比较强。植物配置还注意了空间层次性,上中层乔木的使用使得空间的围合感比较强,形成了半开敞的空间环境。水体周围除了芦苇、芒、菖蒲、花叶芦竹、再力花等下层水生植物,中层还种植有刚竹、淡竹等竹类以及木绣球等,上层还种植有河柳、无患子、枫杨等大乔木,形成了上、中、下三层丰富的空间层次。

西溪湿地内部水域宽阔处和水域面积较小处水生植物配置也有不同,水域宽阔处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植物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角感受,如再力花群落。而水域面积较小处的水生植物配置考虑近观,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运用手法细腻,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故水生植物配置时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在西溪湿地三期内水域面积较小处主要通过开花的水生植物黄菖蒲以及观叶植物花叶芦竹的运用来达到以上要求。

除此之外,由于西溪湿地的水体多是鱼塘水网连接而成,水体中间形成了许多小岛,这些小岛结合植物营造出了忽而开合、忽而郁闭的空间,人们在道路上行走的时候会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从竖向上来说,小岛的地形本身就比水面高出许多,再加上岛上面保留下来的高大乔木,在竖向上加强了对比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七桥瓮湿地公园和西溪湿地虽然同为湿地公园,但由于所在地区的气候降水量等存在差异性,植物的丰富性以及同种植物的长势有很大不同,这也启发我们在园林设计中配置植物之时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同时,比较而言,西溪湿地内的植物生长时间较长,这说明植物的时间性也是影响植物造景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植物配置要注意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搭配使用,在进行早期植物种植设计的时候就要对后期的效果有一个大致的预期。

(二)陆上绿地植物配置

通过对两个湿地公园现状植物的调查,笔者发现,七桥瓮湿地公园内陆地上的植物配置与水边相比,高大乔木和灌木更多。虽然绿地植物配置注意了乔灌草的搭配使用,但是由于多数采用群植的手法,没有注意植物不同外形的合理搭配,并且种植的时候没有考虑空间的聚散开合关系,营造出的空间并没有多少特色。

而西溪湿地内部陆上植物的配置主要运用了柿树、杨梅、枳骸㈣凌说认缤潦髦郑丰富的植物配置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季相景观和乡村野趣的生境。这与七桥瓮湿地公园人工雕琢的痕迹较浓的感觉有很大不同。

(三)道路植物配置

公园道路主要起引导交通、组织游览的作用。园路曲线流畅,两侧植物种植自然多变,形成景观丰富的绿色廊道。七桥瓮湿地公园主道路两边植物配置比较规整,上层主要用杨树、柳树、香樟等大乔木,下层主要用红花继木、龟甲冬青、红叶石楠、金叶女贞、海桐、月季等灌木点缀空间。从植物外形上来说,注意了规则式和自然式的结合,但局部道路两侧的绿化较单一,缺少下层灌木,地被植物长势也不是太好。因此,营造出的景观感觉并不怎么整齐,同样也没有营造出完全自然的韵味。

西溪湿地道路两侧的植物布置以自然式为主,上层的乡土树种柿树、梨树、美人梅、杨梅等长势良好,下层的苜蓿、野蔷薇等比较茂盛,结合道路石材,营造出了自然的环境氛围。

此外,根据路面宽度与周围环境,选种一些与当地环境相适应、花色鲜艳的天竺葵、黄晶菊、福禄考等地被植物,成片群植或小丛栽种。原来比较单调、空旷的园路,用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叶形等搭配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花径或花境,使之与周围景物自然的衔接起来。林缘处种植芦竹,在乔木与草地之间交接自然,起到过渡作用,增添深度感。

四、建筑周围植物配置

公园中植物与园林建筑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植物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

植物的这种柔化作用在七桥瓮湿地公园内的建筑周围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温室建筑基本上由规则的长方体穿插而成,建筑背后用绿篱和小乔木衬托,使建筑和周围空间有一个自然的过渡。西溪湿地内的建筑式样繁多,包括庵堂、祠庙、民居、村舍、草堂、别墅、桥、亭以及牌楼等建筑。木构件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能显示一种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营造出一种林茂花繁、绿野松啸的自然环境。

五、结语

以上通过对南京和杭州两地地理位置和气候、降水量等的分析,得出杭州的气候更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物的多样性和长势较好。通过在南京和杭州两个地区选取两个典型的湿地公园――七桥瓮湿地公园和西溪湿地作更具体的多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植物配置不仅要做到适地适树,突出当地植物特色,而且要遵循植物生长的时间性规律,营造出高质量且富于变化的环境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詹威,童伟哉,俞宸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配置之我见[J].蓝天园林,2005,(2) .

[2]彭娟,刘姗姗,于洁.浅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12).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上一篇:略谈激光清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下一篇:略谈节目主持与表演创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