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校园精神培育师生员工的时代精神

时间:2022-07-14 12:25:52

用校园精神培育师生员工的时代精神

摘 要: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校魂,它反映的是学校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特征风貌,是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追求、意志和职业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的综合体现。科学、民主、求实、创新、勤奋、奉献、爱国等精神是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其时代性与个性特征都很突出,校园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浸透到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和行为主体中,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精神;师生员工;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56-03

校园精神是指师生员工在校内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等各种文化活动及具有个性特征的生活方式中呈现出的共同的心理状态,是师生员工在其工作、学习、生活中,为了自己的前程和学校的发展,在各种文化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品格情操、职业行为规范等的综合反映。

一、校园精神影响师生员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精神对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专门人才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我们可利用其精神力量,汇聚起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深挚感情,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共同努力工作和勤奋学习。

1.校园精神体现的是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所反映的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存在的群体精神,正是由于它产生于某一所特定校园内并且是师生员工不断互动培育起来的,所以它是一种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催人向上的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激励一所特定学校的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用自己的心血去追求远大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校园精神产生于校园内,是师生员工在长期校园文化活动中实践的结果,因此它具有一种思想体系。校园精神非同一般松散的、浅显的群体意识,它是特定在人才荟萃的某一所校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在知识谱系群中形成的认同的群体意识,它的群体意识在校园中形成以后,一般就会在校内左右着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师生员工的理想追求方面,校园精神的作用是极大的。我国高校办学的历史长的有100年左右,一般的也有60年左右,办学历史较悠久的高校,经历了各种观念的聚集与碰撞,校园精神淘汰掉了其负面与消极的东西,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2.校园精神对师生员工道德、行为、价值的引导。校园精神作为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可以对师生员工的道德观念、理想情操、行为方式与人生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控,可以进一步铸塑师生员工所追求的积极价值观及人生观。高校是为社会需要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历来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使命和功能,它培育和塑造的学生是否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标准,需要通过校园精神对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广大学生进行培育、塑造、引导和教育,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是在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传统与特有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这种精神传统和“”使师生员工明确校园精神崇尚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提倡的是务实创新与团结拼搏精神,追求的是爱国与奉献精神。校园精神力量浸透到校园各种文化载体中,引领着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并通过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广大学子的思想和心灵中,从而使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追求的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致。

3.校园精神强化师生员工的科学民主、求实创新、拼搏奉献意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靠科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靠教育。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所以,在高校追求科学、追求真知是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也是校园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使广大师生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通过自己艰苦拼搏、创造性的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服务社会,为建设一个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是高校知识分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高校是中外优秀文化与各种思潮以及先进文明成果交会的主要场所,这个场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交流和桥梁作用,师生的科学思想、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学术空气中才能培养起来。如果一所大学的民主氛围比较浓郁,那么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就会比较高涨。高校要想在科学技术和教书育人方面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必须与时俱进,以丰富的知识根据学校与社会实际创新观念,集合智力群突破阻力,改革一些落后于时代或者不合理的东西。在高校,在校的教职工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任务,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献计献策;学生要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而奋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校园精神在长期的传承中得到升华

校园精神是在长期传承中形成的,是一代代师生员工在长期科研教育实践过程中铸就的,它特有的团体意识和精神力量维系着师生员工为了实现同一教育目的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一代代师生员工经过教育实践,校园精神经过不断培育、创造、锤炼、发展、弘扬这一艰辛漫长的过程,才能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得到升华。

1.校园精神从不同角度体现时代风貌和精神。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加快,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变化等也越来越快,高校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一个堡垒,在信息数字化的今天,信息交流极其方便密集,西方的各种思潮对校园精神影响很大,校园精神在当今的发展中也总是带有时代经济的印记。但在当今的各种思想观念急剧交锋的社会中,我们师生员工还是要理性看待社会。校园精神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发展传承,它将一所学校长期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印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故,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与当时时代追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密切关联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征。校园精神作为校内师生员工的一种意识形态,急剧的社会变革虽然对它影响较大,但它对社会变革的反应不一定与社会变革的实际完全同步进行,超前或滞后的现象往往会出现,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校园精神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现象也会出现。但一般大多数大学的校园精神都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

2.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每一所学校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直接影响校园内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全过程。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在校园精神培育与塑造的过程中,办学理念应在素质教育与高尚人格培养方面作为重要支撑点,将校园行为文化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等统一起来,将校园精神的培育与塑造浸透和辐射到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使校园精神更加全面、更加立体地体现办学理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和就业比较难的当今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在校青年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文化内涵深、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群体。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社会需求,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文明健康、品位高雅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培育出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并为实现本校的教育目标服务。不同的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也不同,其教育目标是通过课内外教学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不断影响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形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各自特色的校园精神。

3.教师的价值观对校园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的办学是以教师主体的,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要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沿的科技知识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道德观念和爱国思想以及奋发进取的人生精神,经过教师赋予时代精神,结合时代特点进行转换,都可用来教育学生。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把对学生的关怀与教育、帮助其成长成才当成自己的“天职”,而学生也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母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行为文化等都对校园精神的完善起着影响作用。学生有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校的决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学生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职员工的行为。在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的今天,一批批思维活跃、爱好广泛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但又不知如何取舍,常常陷于茫然之中,此时,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校园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校园精神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高校是知识、思想、理论、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在这里交流与传播,东西方的各种思潮和观点在这里交锋碰撞,校园精神在传承文明、教书育人、创新思想理论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用科学理论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特色的校园精神,一定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培育,不要“跟风”于其他高校,校园精神真正体现本校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有风格。学校在育人的目标、合理的定位方面都要与校园精神力量相适应,校园精神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否则,一所普通学校提出要把自己办成世界研究型一流大学,最后只是花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但达不到办学目标,连本科的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这样的例子在个别高校得到了印证。因此,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校园实际工作,培育与时代相匹配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校园精神经历了长期的锤炼过程,一些消极腐朽落后的东西被过滤出去了,保留传承下来的是一种求真求实、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在我国大学发展历史上,学校的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都是以培育师生员工积极进取精神作为出发点,致使校园精神体现的是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多变,世界经济低迷,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空前加大,高校面临世界时局的急剧变化与市场经济不景气的严峻挑战,高校是培育和创造新思想、新理论、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校工作要体现时代的需要。

2.利用良好的“”培育校园精神。每一所高校的教育资源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们要在培育校园精神的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如凝聚师生员工、规范师生员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的重要精神力量的校训,许多高校将校训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深深影响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搞好“”建设是培育校园精神的主要手段。学校要发扬民主,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校纪校规,用阳光四射的校风影响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教师的人格品行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其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治学态度等方面可以体现出来。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求真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良好的教风能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巨大的直接的作用。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风貌,学生要勇于肩负起时代重任,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掌握学习方法,为献身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目标而发奋苦学。一所学校办得如何,与领导作风有很大关系,校内各级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强化教职员工服务意识。领导作风的好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领导作风正,校风就正,校园精神就能得到弘扬。

3.教师在校园精神的培育中起主导作用。“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在高校,学生一般在这里学习生活4年就走向了社会,而具有较高人文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以良好教风和丰富多样的学科课程为依托,不断对一届届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理想人格塑造和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道、解惑、授业过程中,对其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充分利用一批德才兼优的大师、名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他们开展学生课余学术、科研活动,激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这是培育校园精神的有效渠道。如在许多高校举办学术论坛系列报告会,让学生与专家教授面对面地交流,并吸收学生参与专家教授科研项目活动等,这些行动有利于校园精神的培育。

上一篇:初步探讨工程伦理的渗透式教育方法 下一篇:论高校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