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问题”与“课堂思维”共成长

时间:2022-09-08 06:52:10

让“优质问题”与“课堂思维”共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锁的钥匙,而且是送给学生创造未来的锐利武器。提问是对话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也大有益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优劣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成败的重要标志。对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优化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以优质的问题来启迪、诱发学生智慧,开启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一、“优质问题”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

二、“优质问题”的指向性

课堂提问方法很多,不管采用何种办法,都应不求多而在于精:要么提在学生的疑点上,要么提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要么提在语言训练的重点上,要么提在情感价值的认识上。以笔者执教二年级上册《我叫足球》一文为例,考虑到这篇课文题目新鲜有趣、容易激发起孩子们阅读的欲望。故此,便预设一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对课题形式的关注,体会题目富于趣味、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不料,学生的发言却令人啼笑皆非:有的说,你到底是什么嘛;有的说,有一个足球会说话;有的甚至还说,肯定有神仙钻到足球的肚子里去了……出现这样的状况,确实令人始料未及。课后反思,感到问题出在提问方式上,如果根据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换种问法:你觉得这个题目跟咱们以往见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思维自然就会换个角度,直接指向本环节教学重点,回答就不至于离题万里了。所以,提问方式决定孩子的思维方向,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模棱两可,甚至南辕北辙,误导学生思维。

三、“优质问题”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趣而富于激励性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兴趣,诱导其主动投入到思维活动中,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最终生成知识、方法和能力。

1.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2.趣味性

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他的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首先转向学生,面呈难色:“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一个忙――”老师煽动性的语言,一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都好奇而期待地望着老师,听候下文:“有一个小朋友在读完课文后不知道‘谁’得的红圈圈最多?他为什么得的红圈圈最多?”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并纷纷举起小手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见此,老师巧妙导入:“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都有道理‘他’是怎样写字才得的红圈圈最多的呢?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请同学们打开书,把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好好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更好的答案呢?”如此巧妙的问题引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他们而言,这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看书认字,而是在一种使命感的驱使下去读书,思考,发现。于是,孩子们立刻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转入到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上,都企盼能找到更佳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激励性

在日常教学中,激励性的提问方式还很多,如,在教习某个生字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哪位小书法家来给我们提示一下,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在引导学生领会某段课文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设问:这个问题就有一定难度了,看看哪个小博士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指点迷津?诸如此类,让学生在一种激情的推动之下进入学习状态,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言之,被肯定与使命感永远是推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最佳驱动力。

四、“优质问题”的科学性

如果说,针对性和激励性主要是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的话,那么,讲求提问的深度、广度以及适度,则是提升学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品质的内在要求了。

1.深度

教师课堂提问要善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甚至“拔苗助长”,使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思维价值,能够促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具体操作上,要么着眼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决“写什么”;要么着眼对文本语言形式、篇章结构的认识,解决“怎样写”;要么着眼对文本价值取向的落实,解决“为什么写”。还值得一提的是,提问的目的不能只能局限于对已有知识的重复,而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以往知识经验,“跳一跳摘桃子”,通过思考重构自己的认知、情感、价值观体系,使生命得以成长。

2.广度

世界是广博的,知识更是广泛的。小学教育虽然是基础性教育,但亦不应忽略教育内容的“广”和“博”。从现代教育而言,优秀的思维品质应力求呈现立体发展状态,既追求思维的“线性”发展,即思维的深度,又追求思维的“网状”发展,即思维的广度。因此,课堂提问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思维的广度上有较大的提升。

3.适度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五、“优质问题”的整体性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美国学者大卫・博金斯说:“我们并不欠缺知识,我们非常欠缺的是运用知识,欠缺的是思考性学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学生思维,理应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使命。用优质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光是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业务素质,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上一篇:关于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几点浅见 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