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13 11:59:12

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一、美国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发展历史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不断成熟。不仅全面开设正式课程,制定评价体系,而且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范围更广,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课程开设及评价普及方面,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美国约86.7%的医学院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式课程,53%的医学院制定了明确和严格医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对象广度方面,受教育对象不仅是医学生和医务人员,还包括健康保健人员、律师、牧师、非医学专业学生等。在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多样化方面,医学院中实施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只是美国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一小部分,更多方式的医德教育是在医学院之外完成的。

二、美国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介绍

1.入学选拔制度。

从美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制度看,非常重视考生的道德考核,把医德素养作为选拔医学生的必备条件,而且淘汰率较高,通过率很低。学生进入医学院除了需要通过国家统一入学考试(MCAT)之外,还要经过面试环节。在面试过程中,招生制度要求非人文社科的学生一定要必修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考官特别注重对学医动机、奉献精神、交际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的考核。

2.课程设置形式。

美国医学院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美国医学教育的始终,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形式也有所区别。在校学习阶段主要通过常规课程和其他教育途径进行。常规课程包括选修课、必修课。选修课是美国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设置与医学职业道德相关的医学人文、医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比如一般的医学教育概论、医患沟通、病人关怀基础、社会医学以及深入聚焦特定伦理问题课等。必修课作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在美国的少数医学院校中存在。除上述常规课程外,美国的医学院校还提供很多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大致包括:医学院校内的人文学院、学生辅导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其中,人文学院开展的项目内容相对宽泛,主要囊括了与医学相关的历史、宗教、哲学、法律等内容;学生辅导中心是学校的道德咨询部门,通过上课、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先由老师讲解、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咨询中并跟踪案例。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以通过现场指导、个别谈话、小组讨论为主,运用心理学等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伦理、社会道德的疏导。例如,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定期在教学医院开展小组讨论,内容围绕诊疗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此外,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也提供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及相应的研究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如“科学—社会”等跨学科或部门联合负责开展的医学职业道德课程。

3.奖励、考核、评价和继续教育机制。

美国医学院校把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同奖学金评选挂钩,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影响奖学金的评选结果。同时,设有奖学金分别奖励学生、教师和相关人员。1998年成立的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对医学职业道德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奖,奖励在教育中关心学生的导师,以及在临床上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生和讲授伦理学、提供服务的人。美国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医学生的每次测评息息相关。执业医师考试、课程和技能考核等都将职业道德的考评内容融入其中,并且非常注重实践和积累。比如临床实习阶段的考核要求医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具备专业的态度,并且把日常的讨论会、素养训练、社会义工等实践积累列入考核内容。美国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地结合,具有鲜明的广泛性。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患者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测评方式,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对医学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反馈结果。美国已经有学者综合近年来医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医师职业素养测评》。医学生在完成院校的基础教育后,大部分毕业生要到医疗机构进行毕业教育,继续接受专门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从入学选拔,到院校教育,最后到毕业后教育。而且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求,并赋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奖励制度,以及考核要求和评价机制。

三、启示和思考

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建设,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硕士教育体系,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由于我们起步较晚,尤其在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美国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1.入学选拔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医学院校研究生招生制度采用全国统考,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全国统考首先对考生进行选拔,然后再对已经上线的考生进行复试考核。针对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巨大的国情,上线考生基本都可以进入硕士教育阶段学习,因此,建议改进医学研究生的入学机制,以保证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基础。建议完善招生考试内容,在笔试中增加医学伦理学的试题,在面试中增加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选拔医德高尚的精英人才。面试考核可以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充分考虑应届生、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委培或定向考生特点,调整医学职业道德考核内容。

2.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参考。

目前,各高校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学制为2~3年,一学年是理论学习,二三学年根据专业不同到科室实习的时间长短略有差别。医学研究生在医疗基地实习主要注重技能掌握,较少涉及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校内或临床基地虽然也设有人文教研室、科教人员、心理健康中心等但更多的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的教育。建议在科室实习阶段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学,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拟定职业道德教育计划,通过个别谈话、小组讨论、疑难解答等实践活动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医学仁爱精神。

3.激励机制值得我们研究。

医学研究生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充分考虑研究生生源特点,建立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激励机制。奖惩要以考评为依托,以量化细则为依据,完善激励制度。学校应在医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的评选标准中增设医学职业道德考核内容,将日常职业道德表现与国家、学校奖惩挂钩,并纳入学分管理体系,与评奖评优等方面建立真正的联系。另外,对教育培养表现突出的导师进行奖励,或将此列入导师遴选标准等等。最终达到提高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

作者:许宁 单位:辽宁医学院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启示 下一篇:供电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