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探析

时间:2022-07-13 09:39:54

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探析

摘 要:网络信息源可信性是指网络信息可以信赖的程度,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来源、信息鸿沟、区域差异性、时效性、组织序化质量、易用程度、用户自身的信息素养等。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主要根据信息源来源、传递方式、时效性、内容质量进行,还可借助于“马太效应”间接判断;同时要增强自身信息素质,提升网络信息源的判断力。

关键词: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影响因素;判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97-02

一、网络信息源及其可信性

网络信息源,是指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国际互联网为依托的条件下,用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多种媒体的形式表达,以及分布存储在互联网中不同主机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传递并在网络终端显现的具有“检索意义”或“参考意义”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集合或总称[1]。如各种网站信息、广告推荐信息,开放存取、博客、百科、QQ交流即时信息等。网络信息的可信性,是指对网络信息可以信赖的程度 [2],网络信息源的可信性通常包括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可信任程度、满足用户获取信息心理预期或利用的程度。网络信息源匿名性、分布广、多样化、良莠不齐、形式多样的特点,在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进行交流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网络信息源的可信性判断带来了困难,如何有效判断信息源的可信性显得较为困难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是获取有效可用信息的重要前提,而信息源生产者、信息源分布、信息获取者素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为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了困难。

1.网络信息源来源――提供者带来的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源生产及提供的自由性、隐匿性,导致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困难。目前,基于web3.0的网络环境,为网络用户提供了自由、开放、便捷的信息生产加工、传递、交流、利用的平台,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加工者,网络用户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主观认识、人生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对信息源的质量、可信程度产生重要影响。而信息用户对于分布广泛、具有一定隐匿性的信息源提供者则不甚了解,这可能为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影响。

2.网络信息分布鸿沟产生的影响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了网络信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存在网络信息鸿沟,从而给网络信息源可信性程度判断带来困难。据有关报告显示[3],代表先进程度及访问资源量的IPv6使用及流量统计中,全球排名前十中欧洲占据了八个席位,比利时位居榜首,美国和秘鲁则是仅有的两个美洲代表,而排行榜上没有任何亚太地区。就国内来看同样存在信息分布鸿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国内大陆IPv4地址数的前三名分别北京、广州和浙江,后三名为宁夏、青海和[4]。

由于不同区域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存在政治、经济、区域安全、人为障碍等因素,网络用户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信息源质量、信息源可靠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于信息资源稀少稀缺地区的用户,如经济发展中或较为落后的国家及地区,他们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及对信息源可信程度的判断将有很大困难。

3.网络信息源区域差异性带来的影响

不同国家、地域可能因为区域文化的不同、信息源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影响对网络信息源的理解,从而造成对信源本身的判断,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要求不同。如果跨国利用他国资源,在不考虑地域文化差别、语言表达习惯的情况下,盲目的利用,可能会利用到错误的信息。如英、法、俄、德、中等多个语系网络信息源的组织、表达、获取各不相同,可能影响对信息源理解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其可信性判断。

4.网络信源的易用性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纸质信息源,如图书、报刊等,使用简单方便;而网络信息源则需要通过软硬件平台进行提供和展示。如果软件界面接口的交互性好、信息源中信息内容格式兼容性强,用户就能够方便访问该信息源并能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相反,如果该网络信息源格式奇特、兼容性差、界面接互性不强,那么用户就不能较准确或是完整地获取该信息源的内容,只能获取片面的、甚至是次要的内容,从而造成对该信息源可信性的判断困难。

5.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带来的影响

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可能影响用户对其可信性的判断。组织有序的网络信息源主题明确、语言表述清晰、思路条理性逻辑性强,易于理解且传递的内容完整准确;而组织紊乱的网络信息源不知所云、主题不突出,语言及思路较为紊乱,用户很难准确把握其主题,从而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其核心内容从而影响对其的可信性判断[5]。如目前部分网络信息源“标题高大上,内容空乱差”。

6.用户自身知识信息获取能力不足带来的困难

用户自身信息素养程度不高将会影响其对互联网信息源可信性的判断。用户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价等能力,这些能力与用户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如果用户信息素养较低,将会影响其对信息源分布、信息源内容、信息源质量、信息源获取工具的使用和信息获取途径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进而为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困难。相反,如果用户信息素养水平较高,则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源可信性判断。

三、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方法

1.根据网络信息源来源判断

网络信息源来源包括信息源提供者、生产者、者等,信息源来源的权威性、信誉度等能够为信息源自身的可信程度判断提供基本的依据。就个人信息源来看,知名度、权威性越高,影响力越大的个人提供的信息源可信性程度更高;而单位或组织提供的信息源,则是政府、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新闻媒体等提供的信息源可信性更高。因此在判断信息源可信程度时,可从网络信息的域名(如域名以org结尾的为政府类网站,以结尾的为教育类网站)、版权归属等获取信息源提供者信息,从而帮助判断其可信性 [6]。

2.根据网络信息来源的传递方式判断

网络信息源的传递方式可以细分为官方网站传递、第三方平台传递、互动式平台传递、随机性传递、群发推送式传递几个方式。官方网站的第一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最高,而通过第三方平台传递、互动式平台传递的网络信息可信程度则要降低,随机性及群发推送式的信息传递则通常带有目的性或私利性,其信息源可信程度更低,甚至是有害的,如一些群发的垃圾邮件或病毒。因此,在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时,信息源的传递方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3.根据网络信息源的时效性判断

与其他事物一样,网络信息资源遵循生命周期理论,失效的网络信息源通常毫无价值,甚至对用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对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产生消极影响。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及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利用速度,大大减少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流通时间,缩短了信息的生命周期,有的信息也许只是一夜之间就会被新的信息替代、或是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失效,完成了其生命周期循环。因此,在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时,时效性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根据网络信息源内容因素判断

网络信息源内容质量包括信息源是否连续稳定、是否有专业人士维护、内容详细程度、信息源内容的原创性、新颖性、信息源的更新频率等[7]。如果网络信息源连续稳定、信息源内容原创性新颖性强,信息源能过持续更新,则该网络信息源可信性较高,反之,可信性较低。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是指网络信息源检索的易用性、信息源本身的条理性。如果该信息源导航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用户习惯,信息源分类等序化合理,则易用性强,则能够提升该信息源的可信程度。

5.合理恰当地利用“马太效应”进行判断

与其他事物一样,网络信息源同样存在“马太效应”,即访问量越大的网络信息源质量及可利用程度越高,因此在对其进行可信性评价时,通常可以认为,此类网络信息源可信程度高。但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受到伪用户访问量的迷惑,以及某些个别的访问量很高但非法信息源。如被网络水军推高访问量及网络刷屏提升访问量的信息源可信程度较低,还有一些以提供部分非法信息或炒作某个主题为手段提高访问量的信息源,其可信程度都值得怀疑,在判断时需要注意区分。

6.提高自身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能力

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有一定主观性,同时需要考虑多个综合性因素,因此用户需要尽可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从而提升其判断能力。用户可通过自学、参加图书情报机构、咨询机构的培训等方式,学习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评价等知识,加强国内外网络信息获取、信息源访问工具的使用、信息提供者信息的识别、信息源分布及信息传播方式识别、信息综合分析等方面的技能,提高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能力,从而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四、结束语

当前,网络信息源已经成为人们检索信息越来越重要的对象,其可信性的判断已经成为用户日益关注的问题,也是相关领域关注并持续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网络信息源及可信性概念出发,分析了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可信性判断的基本方法,为用户网络信息获取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梁平.网络参考信息源特点与类型研究[J].现代情报,2005,(8):47-51.

[2] 朱宁,陈红勤,聂应高.网络信息有效获取与可信度的案例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55-58.

[3] Akamai.2014年第一季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EB/OL].http:///205/13002205.shtml,2014-07-03.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hlwxzbg/,2014-

07-06.

[5] 李丽娜.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15):62-66.

[6] 陈仲侨.网络时代的信源陷阱及预防[J].新闻实践,2011,(10):47-50.

[7] 马海群,吕红.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动态模糊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1,(2):166-171.

上一篇:中外供应链服务企业发展对比分析 下一篇:关于泰州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