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13 08:08:07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在物理初中教学中,习题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往往在新授课后初步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理解起来只是片面的、表面的和孤立的。而通过适当的具体的物理习题的训练,就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完善对所学知识巩固、理解和深化。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解题技巧,而且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发散性、独创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物理习题的设计和选取要符合三维目标

一道好的习题能够解决一类问题,所以选择习题时应当选用那些有一定的科技背景及真实的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题型,选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物理习题的选编与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训练“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对“方法与过程”的训练,强化学生对物理现象、解题过程,以及解题规律的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习题训练过程中更要注意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1.有一天,明亮从冰箱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一个杯中,然后加了一些矿泉水。一会儿之后,他用一根吸管搅动这些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了一起,如图所示。请解释这个现象。

对于此题,绝大部分的学生找不到解题的关键,不知如何进行解答,有的同学答非所问。如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冰块温度低,要从水中吸热使之熔化,所以就粘在了一起”,有的同学回答“因为有一些水结成冰,所以就粘在了一起”,等等。很显然我们的学生对于此道题目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更没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此题,从而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呢?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冰块粘在一起?(2)杯中的冰是否全部结成了冰?如果没有,则是哪部分的水结冰?(3)冰块附近的水为什么会结成冰呢?(4)水放热是否一定能结成冰?(5)根据以上问题请大家归纳出水结成冰的条件是什么?(6)当水的温度降到凝固点时,还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凝固?(7)冰块在什么条件下能继续吸热?等等。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便掌握了例1的解答:“当冰块温度低于0℃时,放入水中后冰块要吸热,冰块附近的水温降到0℃后,冰块的温度仍然低于0℃,冰块会继续吸热,使冰块附近的水凝固成冰,使几块冰块粘在了一起。”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求知欲。同时学生从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中,清晰地认识了一个完整的思维程序。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分析引导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要求。

二、物理习题的设计和选取要贴近生活实际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物理教学中要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相关的社会问题,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及决策能力。物理与科技、生活与生产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接触到很多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所以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生活中的题材设计习题,让学生感觉到运用物理知识能解决有关生活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2.一个寒冷的雪天,很多高压电线上都凝结了厚厚的冰柱,而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之后,第二天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如图所示),请你推测冰柱增粗的主要原因是(?摇?摇)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

B.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冰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

D.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此题是把物理习题跟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为物理问题,重视社会实践,使物理问题应用化,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物理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平凡的现实生活之中。

三、物理习题的设计和选取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相同。在物理习题的设计和选取时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又要让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体会到成就感。另外,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如果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先放到学生面前,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害怕物理进而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因此在习题的设计中既要做到分层设计,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同时设计的习题又要有一定的梯度。

例3.针对《动能》这一节内容请大家思考回答:

(1)如何判断物体有没有能量?

(2)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

(3)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说明原因。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梳理,掌握了物理规律,又形成了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选取习题中的背景材料与探讨的问题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新成就,让学生感到物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感觉物理就是生活;同时在设计习题时循序渐进,分层设置,这样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到物理并非高不可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究科学的兴趣爱好,又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中如何落实环境教育 下一篇:运用“四法”分析电路的动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