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职音乐专业“订单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7-13 07:08:55

江西省高职音乐专业“订单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高职音乐专业曾经是很多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但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扩招、自身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文章从江西高职音乐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招生就业等方面出发,深度剖析其中原因,并结合成功示例,认为高职音乐专业只有面向未来音乐市场,以职业性、服务性为基础,从自身现状出发,建立企业、政府、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的高职音乐特色“订单教育”, 才能走出困境,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职;音乐专业;订单教育;职业性

作者简介:陈媛(1980-),女,江西樟树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黄玲(198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一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不同类型采茶戏表演团体的比较研究”(编号:10wx49),主持人:陈媛;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赣北地区不同类型采茶戏表演团体的调查与比较研究”(编号:YG2014118),主持人:陈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1-0061-05

高职音乐专业,曾经是很多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如江西文艺学校(现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南昌师范学校(现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许多学校的音乐专业,都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热门专业,其统招统配的招生就业形式、系统科学的教学培养模式曾经为江西省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但自新世纪以来很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后,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扩招等原因的影响,其生源质量、就业形式已大不如前,据权威部门统计2014年江西省约有16所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收2000余名音乐专业本科生(含舞蹈专业),由于音乐专业社会需求的特殊性,就业相对别的专业范围较窄,这些学生面向人才市场已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而江西省每年多所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上还面向全国招收约2000名音乐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管是从组织教学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都是照搬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也缺乏相应的高职音乐专业特色和就业竞争实力,造成了目前多数高职音乐专业招生难、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在2014年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再次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国民教育的突出地位,高职音乐专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但从目前江西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来看,虽然高职学校在音乐专业的发展上作了很多改革与创新,但其视角和改革力度依然存在与市场脱节现象,其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与普通高等院校雷同等问题。

一、江西省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江西省高职音乐专业的前身,很多都是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等专业学校,岁月的沉积,曾让这些学校具有丰富的教育办学经验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如:师范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文艺学校的舞蹈专业等,都曾经为江西省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文艺骨干。但自1999年普通教育实行扩招以后,高等职业教育也迅猛发展,很多学校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由原来的中专升格为大专。如:原江西省文艺学校就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为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在保留招生初中学生的基础上,还计划招生各类艺术大专;原南昌师范学校也是在原来的的基础上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保留原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了大学专科的招生范围。这些学校虽然招生范围扩大了,但是由于建校历史短,学校都只是在原有的中专层次的教育资源上来办大学层次的教育,不管在教育设施、发展规模上都与历史悠久的高等专业院校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很多还是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其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职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参照普通高等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来执行,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缺乏高职音乐专业自身特色。如南昌某高等师范专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从这份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要想用短短三年时间就把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只学习了三年、各类专业知识都比较欠缺的高职人才培养成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部门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师资水平、生源质量都较好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表演(少数民族器乐演奏)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本专业领域从事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研究与教学,传承、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人才。”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是以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器乐演奏工作者为己任的,从其培养目标来看,定位清晰而明确,对应职业岗位也有明显的倾向性。所以,高职音乐专业所制定培养目标“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职业适应性过宽,不能突出和体现高职为基础职业服务的特点,所以高职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学校所处的类型、级别立足本专业特点,以职业性、服务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改进。

(二)课程体制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雷同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但当前高职音乐专业的课程体制,也是基本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开设专业课程也均为: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和声学、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及名著欣赏、音乐教育理论、钢琴、器乐、声乐、合唱与指挥、舞蹈等。这些课程虽是音乐专业学习的基础,但大多以学科为中心、理论传授为主,其课程体制也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雷同,其导致的教学后果则是传统音乐人才的重复培养,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缺乏专业竞争力。高职音乐专业教育应从培养目标出发,根据职业岗位开发课程与教学,并深层次考虑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情况,开发一些具有音乐职业性的特色课程,如:乐器制作课程、舞台灯光技术、音响技术、音像技术等。

(三)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从1999年,国家全面启动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由于教育生源的全面分流,为了招到生、招好生,各高职院校已经不能像九十年代以前一样“坐享其成”“旱涝保收”,而是在招生上下很大的工夫,表1为笔者对江西省某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近年来招生情况进行的调查: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招考分数的较低。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考不上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才报考高职院校,并且认为读高职没有前途,造成了高职院校目前的招生难情况。表1是近年某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招生的现状,从招生情况看,目前学校招生状况良好,在2014年录取学生当中,入学前有基础的同学占70%,其中有的学生在入学前经历了多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专业水平还是不错,只是高考文化分数太差,无法进入普通高等音乐院校;而有将近30%的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只是认为高职音乐专业入学门槛相对较低,本人爱好,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素质相对较好,出于拿文凭、宽就业的目的,才进入高职音乐专业学习。

专业素质的悬殊给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组织带来了不少负面效果,如在组织课堂教学上,是讲基础还是重知识扩展,将会给教师的授课内容带来不少影响;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着专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学生会出现音乐专业学生容易出现的重专业轻文化现象,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拓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还对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埋下隐患。

(四)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综观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研究生学历的音乐毕业生都已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对于入校没有专业学习经历只在职业院校学习了几年的音乐专业毕业生要想在艺术类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更是难上加难。表2为近年来江西某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就业情况。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近年该校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只有一个部分的毕业生专业对口,能在文艺团体等相关部门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而还有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工作,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择业态度与普通高等学生不同。很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就抱着只拿文凭的心理,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也意识到了高职音乐专业就业的竞争压力,在国家放宽就业政策的影响下,很多毕业生宁愿选择放弃所学专业,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就业。这说明招生门槛的降低、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不仅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带来了就业率的低迷,也让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办学陷入就业难招生难的恶性循环。

(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很多都是由原来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多数教师都存在学历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单一、艺术实践严重缺乏的问题。虽然很多新进教师都来自高等师范音乐学院,这些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示范性、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学术水平,但教师队伍过于单一。如江西某艺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虽然该校教师结构组成较合理,年龄梯队适度,教学力量较强,但这些教师很多都是音乐专业教师,如器乐、声乐教师,而高职院校所特有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师还是缺乏,特别是能体现高职音乐专业的职业课程,如乐器制作课程、舞台灯光技术、音响技术、民间戏曲表演等课程,由于学历等各种原因,这类教师很难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这也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订单教育”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订单教育”,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色办学模式之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依据企业特定需求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根据企业在学习目标上的定位提出相应的培养标准,并以按“合同”为企业生产特殊的商品作为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它提高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创造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局面,同时也开辟了职业教育的新思路,给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高职音乐专业也在不断积极探索订单教育的培养模式,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订单教育”的培养模式不仅造就了特色高职音乐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模式,还形成了良好的招生就业循环,真正实现了“进口旺,出口畅”。

(一)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采茶戏专业“订单教育”培养的实践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200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校,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其艺术系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宜春文艺学校,学校在音乐、美术专业上都曾有很强的师资,为宜春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也为全国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艺术人才。2010年,宜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采茶戏事业发展的意见》中,作出了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开设采茶戏表演专业的重要决策部署,委托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试点面向初中毕业生定向培养一批采茶戏专业人才,充实面临人才紧缺的采茶戏专业队伍。该校接到订单后,积极部署,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及采茶戏专业市场导向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予以实施。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该专业立足采茶戏专业发展,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唱、、做、打)技能,又具有扎实的表演型人才。”的采茶戏专业培养目标;在就业范围上,也从市场导向与专业技能出发,提出“毕业生可在各艺术团体(剧团、群艺馆、文化馆)担任演员工作,也可在不同企、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戏曲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初中毕业生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发展方向等各方面因素,开设了乐理、视唱练耳、舞蹈、小品、戏曲欣赏、唱、身训、基训、把功、剧目、表演、锣经、化妆、艺术概论等多门课程。而为了更好的培养采茶戏专业人才,学校在课程教学上也突出了采茶戏专业特色。如:《视唱练耳》在平时视唱练耳学习的基础上,还加入一些采茶戏的唱腔及间奏音乐进行视唱和听辨训练。《戏曲欣赏》以了解高安采茶戏的历史沿革形成,腔式分析、唱腔分类、句式发展的手法,方言与唱腔的关系,唱腔与表演、场面音乐与伴奏、欣赏剧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剧目》除了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解外,主要以江西采茶戏优秀剧目,如《四九看妹》、《孙成打酒》、《楼台会》及优秀现代戏等作为教学内容。另外,在课程开课时间的安排上,也加大了主要专业的开课时间,如体现采茶戏专业特色的唱、身训、基训、剧目等课程,不光持续四个学期,在学时的安排上,有的课程甚至一个星期安排了10个学时来进行专业学习和巩固。

而在师资力量上,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不光充分利用艺术系现有的教师资源,还返聘了一批艺术系部分退休的身体较好、采茶戏教学经验较丰富、较有社会影响的老教师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和补充;另外还聘请专业剧团的高级职称的知名演员为教学、专业汇报演出等“画龙点睛”,并成立了专业的采茶戏专业委员会,其成员遍及宜春市采茶剧团、高安市采茶剧团、宜春市群众艺术馆等多家机构的优秀采茶戏工作者,真正做到在师资培养上“不拘一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工学”相结合的模式,学校要求学生在第二学年起每学期必须上台进行专业汇报,每学期需深入剧团等地实习、采风一周,最后一学期带薪实习,这样不仅让学生能更好的提前深入了解今后工作的性质、工作环境,还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使学生能更容易进入工作角色。目前,根据采茶戏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在各剧团择优录取的前提下,该三年制学员均已毕业,大部分进入专业团体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了“入口旺,出口畅”。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订单教育”培养的思考

虽然,“订单教育”创造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局面,但是,音乐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习周期长、见效慢、择业面窄,订单企业相对别的专业也较少,如果光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和企业这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利用和整合双方的资源,共同负责培养和就业全过程的狭义“订单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去改革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目前的发展困境,势必会造成音乐专业办学定位不准确、某些专业匆忙上马、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缺乏等局面。所以,江西省高职音乐专业有必要结合自身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除了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现状,制定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入订单课程,最重要就是拓展原有“订单教育”的实践思路,不光要形成学校、企业之间的订单教育模式,还要形成高职院校与政府订单教育、与普通高等音乐院校结合的订单教育新模式,创新高职音乐专业“订单教育”的发展。

1.企业“订单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多年来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一直都在探寻合作办学的订单教育模式,但由于音乐类企业相对较少,与其合作的很多都是演艺公司、音乐教学机构,这类企业对音乐专业要求较高,虽然与高职院校有一定的“订单”来往,但在人才选拔上往往还是面向社会择优录取。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承诺优秀学生可推荐就业,但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上,很多还是无法与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竞争,造成大量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制约了高职音乐专业企业“订单教育”的发展。

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要想寻找企业“订单教育”的出口,就必须立足未来音乐市场,在某些音乐服务行业寻找突破口,如乐器调律与维修、灯光音响等行业,此类行业目前就业前景广阔,但行业人员素质鱼龙混杂,很多甚至没有任何音乐专业基础、学习短暂时间就开始从业。而高职院校可根据各自不同专业优势,与不同企业(如乐器、灯光、音响等企业)合作办学,为这些企业培养合格、优秀的钢琴调律师、灯光音响师、乐器维修工人等技术人才,让企业形成产、销、服务、技术一条龙服务,解决音乐企业所困扰的售后服务等问题。而高职院校除了在教学过程中不光要以企业特定服务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还需扬长避短,充分与市场结合,以培养音乐基础技术人才为己任,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才能更好的为用工企业所青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音乐职业人才。

2.政府“订单教育”的拓展与思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政府、企业人才配置都是由学校“统招统配”,可以说当时的政府、企业与用人学校签订的都是合作办学、订单式教育合同。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放开就业模式,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人才由市场决定面前,很多高职院校也积极探索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新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江西各类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订单教育”的合作者,各级政府出于对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的,经常会与当地高职院校共同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如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所承办的宜春市人民政府的采茶戏表演专业,其“工学”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就业效果,还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循环模式。而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订单模式,政府、江西省各类高职院校都可以进行摸索,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戏曲类有赣剧、采茶戏等,很多戏曲都已面临人才青黄不接、观众市场低迷等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府可以借鉴宜春市政府的思路,适当在高职院校订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班,这样不光可以解决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问题,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就业市场开辟新途径。

3.普通高等院校“订单教育”的衔接。普通高等音乐院校,是以“普通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构成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但也有不少音乐专业人才不是以这种教育模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之路。曾毕业于江西职业艺术学院的青年舞蹈家刘震、影视演员邓超等人的成才之路告诉我们:很多高职院校曾经培养出的学生在毕业后,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考取了自己理想的本科院校,有的甚至能考取国家重点高校的硕士、博士,圆自己的学业梦想。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满足盲目就业,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希望继续升造考取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研究生。

而以普通高等院校作为高职音乐专业“订单教育”的目标,不光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还可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创新高职音乐专业培养模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而据一些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老师反映,很多曾经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刻苦、学习目标性强,比一般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虽然在有些专业上与本校学生有所差距,但是勤能补拙,很多学生在学习后更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就业单位。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上对这些学生进行“订单教育”着重培养,建立专业特别“导师制”,在学习与思想上对这些学生进行特别指导,让学生不光学会珍惜当下的学校生活,还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而通过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衔接,不光可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水平,还可以提高知名度,扩大其在社会招生的影响力度,形成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又一次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战略,所提出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高职音乐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目标。高职音乐专业必须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教育模式,面向社会音乐领域及新兴音乐产业,从自身现状出发,把高职音乐专业办成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第三类教育体系与模式,拓展“订单教育”思路,必能突出重围,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洪雷.音乐市场营销及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刘育峰.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英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