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语言要有节奏

时间:2022-07-13 06:30:30

谈教学语言要有节奏

《礼记》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要求人们懂得并运用好张与弛的辩证关系。中国画也要求:“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要求绘画疏密要相间、适当,才会使人们的心理感到有张有弛,形成有规律的节奏。

同样,在教学中懂得并运用节奏,使之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有的老师不是这样,他们认为:课堂上的气氛越严肃越好,越紧张越妙。因而,上课时,面孔板得紧紧的,语言古板,声音发直,动作单调而且极少。学生呢,正襟危坐,呆若木鸡,不准发出一点笑声。否则教师锥子似的眼光,就盯得他抬不起头来。试问这会有什么好的教学效果呢?密而不疏,张而不弛,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就容易疲劳。因此我认为,紧张严肃,应该是指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思考,抓紧时间读、写、练;而不是采用考试、提问和随之而来的训斥、挖苦、威吓,造成一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无法忍受。相反,疏而不密,弛而不张,学生情绪过于松懈,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课堂上需要紧张严肃,但不是越紧张越好:课堂上需要松弛,但不是越松弛越好。只有把讲、思、练结合起来,疏密相间,有张有弛,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语言的节奏呢?

一、语音要清楚流畅

教师明快清晰、快慢适当、娓娓动听的语音,具有音乐美、能博得学生的好感,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音的音量要适当,声音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让全班学生听到就行。相反,那种低弱平板的语音,犹如嗡嗡的催眠曲,容易使学生昏昏入睡}那种高强度的语音,使整个课堂轰轰震响,学生的耳朵像“地震”般难受。讲课的语音要像涓涓溪流声清晰,悠悠扬琴声悦耳。为了增进语音的效果,讲课时还应当注意把不大响亮的词换成清晰洪亮的同义词,如可将“与”换成“和”,“至”换成“到”,“立即”换成“马上”等等。

二、语调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曾经说过:“在我的报告当中,上句末字用仄声字,如‘他去了’,下一句我就用平声字,如‘你也去吗’,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讲课运用语调要随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变化,或舒缓,若行云流水;或磅礴,飞流直下。说到重要字句时,声音要高些;讲到关键处,可以加重语气,放慢速度,拉长语调;语调的高低,因课而异,因情而变,学生的思想感情也就会随之而起伏。因此,山峰正因有千态万状,所以气象万千;课堂语调只有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学生听起来才能声声入耳。

三、教学语言的速度,也不宜太快或太慢

教师放连珠炮,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没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讲话慢吞吞,则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情况,教师讲课的速度应比平常讲话稍慢些。但是,这应根据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为人熟知的内容速度可以快些,重要的或难懂的地方则要讲得慢一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上课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情绪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这样就利于启迪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掌握语言的节奏,还应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的正确使用

停顿能保证讲课清楚明确、内容突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的停顿,应该在讲完一句话之后,在由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之间,在需要强调的话说出来之前。一句话之后的停顿时间可以短些,一个意思新的意思或者需要强调的话说出来之前的停顿时间应该长些。例如美国总统林肯在演说中需要强调一个重要意思的时候,他常常是把身子向前略倾,两眼直视听众的眼睛,好久不发言。这种突然地沉静,使每个人都立刻警醒,专注地期待着他把话说出来。重音的使用,也可以突出强调某一思想,显示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语气能否正确使用,影响着意思的表达、感情的色彩和整个课堂的生动性好、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也应当注意正确使用。

总而言之,要使讲课达到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效果,最根本的就是要控制好节奏,讲出感情,或庄重,或积昂,或愤慨,或幽默。把带有种种感彩的语调、表情以及手势,同讲述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讲课不仅有充分的说服力,而且有引人人胜的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堂受学生欢迎的、情趣横生的使人入迷的课!

上一篇:与妻书 15期 下一篇:那些转发过万的地震“常识”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