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组织生活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时间:2022-07-13 05:59:36

高校团组织生活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团组织生活质量,激活基层团组织,更好地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摆在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从领导、组织者、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团组织生活效果不佳的原因,并对提高团组织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改进设想。

关键词:高校:团的组织生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07-03

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生活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团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团员思想觉悟、增强团组织战斗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团员过好团的组织生活,是共青团组织先进性和严密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团内生活与青年活动有所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团组织生活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根据本校的情况以及和其他高校团委老师的交流了解,高校团组织生活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大多数同学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现场气氛冷淡、活动时间把握不好,等等。据了解,某校某班级团支部为了让同学们发言,甚至采取了“敲桌子传黑板擦”的方式进行。由此,团组织生活的现状可见一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主管领导方面的因素。部分高校的主管领导对团组织生活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团的工作领导、指导、支持的力度不够,对团员的思想教育存在淡化的情况。在组织生活的时间、地点、主题等方面的安排上对下级团组织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在组织生活上的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对团组织生活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无形中对下级团组织认识团组织生活的重要性产生了误导。

2.组织者方面的因素。组织者自身素质的欠缺。在大部分高校,团组织生活的主持者是团支部成员,作为学生他们自身在思想认识方面本身就有所欠缺,因此在组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话可讲的现象;有的组织者事先准备不足,对团组织生活的主题自己都不是很了解,在组织过程中也就谈不到重点,因此就会出现“冷场”的现象;有的组织者的组织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甚至个别组织者对自己所讲的主题将信将疑。

3.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因素。①团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陷入“模式与惯性”。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是目前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期的单一会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会影响团员参与热情。每两周一次的团组织生活,总是由团支书一个人唱独角,在同学们眼中,团组织生活就是上政治课,唱高调,广大团员没有参与的激情,往往一次团会要么开成了班会,要么成了自习课,甚至不了了之。这种缺乏新意的旧形式使得团组织生活形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一种毫无生气的局面的形成,导致同学对参与团组织生活的热情被削弱。②团组织生活缺少民主互动的氛围。团内民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团员参事议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凝聚团员的意志和力量,而民主的实现是以互动为特征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团组织生活并没有真正地做好这一点,团支部所有的活动和学习多数是单向的,通常都是由团支书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明显缺少互动性。

二、团组织生活质量的改进对策

1.高校各级团组织要提高对组织生活的认识。高校团组织生活要坚持以学习为基础,以努力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个人修养及服务全局的意识为目的。坚持正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加强团内教育,发挥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职能,做好评优奖优工作;坚持履行好支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做党的后备军,选举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团的组织生活,是保证和促进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加强团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团组织要加强对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指导,高校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团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主管领导,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状态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不断创新团组织的新模式,提高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生活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2.完善对组织生活的考评制度。基层团委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团组织生活考核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立足于提高团组织生活质量,调动团员青年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对团组织生活会的主题、活动形式、现场布置、会场气氛、到勤情况等进行打分。通过对各基层团组织生活的考核,定期评出明星团支部,在共青团工作简报和校园共青在线予以表彰,从而调动团支部积极性。针对在团组织生活中表现突出的团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推优入党及各类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实践证明,通过考评评选出优秀的团体和个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是可以促进整个团支部的发展的,这种考评不仅对优秀的团体是一种认可,进而提高团组织生活的认同度,而且更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团员青年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凝聚力。

3.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团组织要加强对团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团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工作。选拔团员干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工作完成之后,必须对他们精心培养,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进而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举办团干培训班,对学生干部进行分步骤、分层次的培训。召开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增进学习与交流。另一方面,团干部也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进一步熟悉团务。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团员干部的理论修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团的组织生活的顺利开展,并能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一支精明强干的团干部队伍。

4.团组织生活在观念上要表现出创新性。团组织生活要开展得活泼生动、有教育意义,需要创新性的观念作为引导。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优是创新,从优到更优也是创新。团组织生活应以传达和落实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教育团员青年为出发点,在通晓团的基本任务和社会职能基础上,引导每个团员学会用灵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去看问题、想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个团员能够对周围环境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借助环境发展自身,进而为集体、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使每个团员在学校接受到的不仅仅是书面知识,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在将来受益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践,不断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5.组织生活的内容要体现出开放性。团组织生活的内容在理念上应具有包容性、前瞻性和时效性,要注意结合当代形势,把握时代气息,力求将组织生活的主题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符合当代团员青年的心理,体现当代团员青年的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团组织生活的内容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更多领域,可以是对先进思想、先进精神的学习;也可以联系到当前社会热门话题,从国家的安全稳定到个人生活哲学;还可以涉及政治时事、经济法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动态等,也可以是支部团员对自身发展的设计与完善。总之,提高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是开放,用开放的眼光、开阔的主题,以开放的形式、开放的内容使同学们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燃起他们的兴趣与激情,促进支部思想的兼容并蓄和与时俱进。

6.组织生活的形式要呈现出多样性。团的组织生活形式是由其内容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团的组织生活形式要根据青年的特点和组织生活的主题,采取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形式,使组织生活达到预期的目的。常见的形式有团课、阅读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参观式学习、调查式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等。

组织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实现是细节性的,也是创造性的。可以在班内广泛征集团员意见,集思广益,共同设计生动有益的团组织生活。同时,每次组织生活的安排也要灵活多样,对于同一个主题,形式可以多样化。譬如,对于某一个热点话题,我可以采取自由发言,分组讨论的形式,也可采取辩论的形式。团组织生活除了在校内开展外,也可以走出校园,去一些有历史意义,有文化内涵,有深度的地方,如革命纪念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景点等。也可以开展调查研究,体验生活,让大家接触社会,与时代接轨,增加阅历。总之,一个好的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收效。

7.组织生活的过程突出民主互动性。要实现组织生活的民主互动就是要让每个团员都能参与到团组织生活中来,从组织生活方案设计与策划,到内容扩充和形式完善等,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民主的作用,更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了解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时也激发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各支部在开展团组织生活前,支部成员要详细了解、钻透主题,备齐相关资料,并向支部成员作较为详尽的宣传,真正使组织生活不再是组织者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团员都积极参加的生活会。应该以团组织生活为平台,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表达自我观点,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挖掘同学们的潜能。

三、结束语

团的组织生活是团的凝聚力之所在,是团员们的意识体现的重要形式,是团员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行使权利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团组织对团员进行进一步团内教育的机会。丰富团的组织生活内容、提高团员素质,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团组织生活质量,激活基层团组织,更好地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摆在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陶继东,傅安洲.共青团工作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2]孙羽枫.高校团员素质拓展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8,42-54.

[3]刘晓军,许猛.浅谈高校团组织生活的开展[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5).

[4]黄亚凝.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团组织生活[J].科技资讯,2006,(35).

作者简介:余靖华(1977-),男,湖北应城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和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生物工艺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要有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