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激励机制探析

时间:2022-07-13 04:55:54

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激励机制探析

摘 要: 作者结合高职贫困生心理特点,对贫困生的解困现状进行分析,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原理,提出建立高职贫困生激励机制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高职贫困生 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健康 激励机制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使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贫困生”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5%―20%。这些贫困生大多出身于落后地区、农村或城市的失业下岗职工家庭,艰辛的生活阻碍了他们学业的完成。物质决定意识,贫困生因贫困,其心理状态与非贫困生相比有其特殊性。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特点

与重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既有高职生的特点,又有普通贫困生的共性,按性质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1.积极的心理特征。和一般贫困生相同,高职贫困生普遍具备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优秀的心理特征。这些贫困生一般都是在艰苦环境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苦难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炼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立志成才是高职贫困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特征。高职贫困生的特点还表现在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生活知识、生存本领和耐搓能力也相对较强。

2.消极的心理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类型完全不同的教育,高职重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应用职业型人才。高职生虽然属于大学生范畴,但他们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面对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环境、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而高职贫困生与普通高职生相比,面临的压力更大。多重压力常造成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孤独、焦虑、嫉妒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解困现状

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贫困生问题,国家、许多社会组织及个人都对贫困生采取了资助措施,大大缓解了这些贫困生的生存压力。但在资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的地方,如公开催收学费,张榜公告、捐赠物品上写上单位名称或“爱心奉献”等字样做广告商业宣传。这使贫困大学生感觉时时处处在别人的注目和监视下,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和打击。各高校纷纷建立了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来激励贫困学生,但在教育中也存在激励偏差。所谓激励偏差,是指激励主体在对激励客体实施激励行为的过程中,致使激励客体动机失常、行为扭曲、动力反向,从而招致激励失效或效率弱化的思想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激励主体建设不全、激励方法操作不当,在激励过程中偏重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偏重减轻压力而忽视培养能力,因此高校激励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经是目前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这不但事关学校的稳定大计,而且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事实告诉我们,单纯经济上的帮助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贫困,而应针对贫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激励途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同时实现经济脱贫与心理脱贫,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相应激励措施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便在今天,还有一些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对于贫困生而言,包括生活费、勤工俭学、饮食、学习条件、住宿环境等方面。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学校治安、医疗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异性关系、学生组织成员关系等方面。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又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且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当不能满足这类需求时,就会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主要包括各类奖励、学习成绩、他人认可等方面。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大学生表现为更加注重学业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成就感,内容包括学习成就感、生活成就感、参与学生组织与管理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对未来发展信心等方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都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他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三、运用需求理论进行激励的方式方法

在高职贫困生教育工作中,了解激励的有效方式和艺术,可以激发他们摆正位置、调整动机,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及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激励原则

1.经济补助与培育人才相结合。高校应在采取奖、贷、助、减、免等多种综合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完成学业。但是应该注意到,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别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贫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贫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勤工助学设置时还要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让贫困生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社会及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贫困生虽然物质上很匮乏,但是精神压力更大,他们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肩负着更重的使命与责任,也承载着更大的压力,在对贫困生物质资助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他们人文的关怀。辅导员、班主任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期待,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教育广大同学不要歧视贫困生,而是要真心地认同他们,包括他们过去的生存环境,鼓励他们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心理问题。

3.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贫困生大多自尊心强,为了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贫困生资助方式应该更加人性化,切实考虑被资助者的心理感受。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大张旗鼓,不要产生“轰动效应”,只能润物无声,侧重采取奖励的方式进行资助,变显性资助为隐性资助。这样既可以保护贫困生自尊心不受伤害,又可以让贫困生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

(二)激励方法

1.目标激励。它旨在引导贫困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设置行为奋斗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及目标,宣扬“人穷志不穷”的思想理念。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积极成长、追求进步,把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统一起来。

2.情感激励。贫困生经常出现孤独、焦虑、自卑、愤怒等心理,在学校更需要获得友谊,更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主动与他们交流感情,谈心交心,以情感人,这是激励他们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和动机,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办实事、好事,想学生之所想,把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同时,在校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家的温暖。

3.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才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时时受到激励。因此,要树立优秀贫困生的典型。通过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等媒体,宣传优秀贫困生的事迹。特别是那些学业成绩优秀,又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贫困大学生典型。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让贫困生以他们为榜样,与贫困作斗争。

4.同伴激励。加强对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行教育。除注意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之外,也要注意加强对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行教育。对盲目炫耀、高消费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并正确看待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广大教师和同学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充分尊重他们,为贫困生创造一个平等友爱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

5.竞赛激励。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这也是贫困生获得自我价值感的体验,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竞赛机会和条件,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上述几种激励手段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及时激励效果最佳。总的来讲,在贫困生教育工作中,既要有物质的关怀、情感的交流,更要有思想的共鸣、道德的感化,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抿明.我国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6.

[2]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

[3]胡莎,徐蓉蓉.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4]谢莉娜.关注大学贫困生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科技信息,2011.2.

[5]陈功.湖州地区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文教资料,2011.3.

[6]伍屏芝.贫困大学生激励偏差.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课题来源:沙洲职业工学院高教研究立项一般课题(20092200501)。

上一篇:高职会计专业实习形式比较 下一篇:当前高职生就业心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