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雄关今何在

时间:2022-07-13 03:33:43

中国最早开辟的国际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从四川进入云南以后,出昆明,经人理、保山、腾冲,就来到了中同段的终点盈江。自古以来,盈江都是边陲要地、古道重镇,明代在盈江等地设立了八关九隘,住兵防守,护卫商旅。同时还设立了十崖宣抚使司和盏达副宦抚使司镇守于此。近600年来,盈江各族人民据守雄关,与各国侵略者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保障了祖国边疆的安宁。随着时代变迁,祖先的背影在亚热带丛林中缓缓离去,青石板的道路上蹄印深深,天朝的神关在历史的苍烟中消亡。那是一个古老民族曾经青春的岁月,在猎猎风中,闯荡四方,沿着一条条道路,把中华文明的曙光洒向世界。占道雄关,昨天的长河落日;夕阳下的断碣残碑,筑成了民族凤凰浴火的祭坛。

一个曾经的天朝神关巍峨,威震四方。当时光的影子磨平了昔日的雄风,一场悲怆的历史大剧在边陲盈江之地拉开帷幕。

清晨的阳光越过万仞关,照射着盈江勐弄坝子,龙门寨也在阳光中苏醒过来,显出勃勃的生机。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上“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玉门关是春风难度的话,那么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万仞关则是岁岁年年都被春风笼罩着,热带丛林把曾经的边陲雄关隐匿得无影无踪,只剩下饱经沧桑的“天朝万仞关”几个石刻大字在讲述着历史。

古人说过“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地处极边的盈江县自然称得上“八极”,而这次将去拜访的万仞关早在多年前就已心游了。从盈江县城出发,沿着一条颠簸的公路向北而去。相传明万历年间,为巩固边防,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今盈江、陇川、瑞丽边境要塞设八关九隘驻兵防守。八关分上四关和下四关,上四关是神户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下四关是铁壁关、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由于清末的丧权辱国,下四关在百余年前归入缅甸,仅余盈江县境内的上四关还在中国境内。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雄关早已失去了它们本来的作用,甚至连面目都已被热带丛林所吞噬,留下的仅仅是一个无人探望的地名和一块遗址碑。但它们正如圆明园一样,见证着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以及抵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相对于神户、巨石和铜壁关,万仞关是探访最为方便的一个,公路一直通到半山腰,然后穿过一片茶园,步行10分钟就能站在遗址碑前。关已荡然无存,粗大的树木、藤条和杂草成为眼前的景象。宽高各约3米的一条狭槽据说就是当年的城门道,据《腾越厅志》载城楼“台周三十丈,高二丈八尺,楼高二丈三尺。”用毛石和卵石砌成,城楼台基上镌刻着颜体大楷书“天朝万仞关”匾额一块。这块匾额成为万仞关唯一的遗存。

站在关前北望,又是一番景象。左右两面群山万仞,前方是勐弄坝子,视野可直达缅甸密支那一带。明代大将邓子龙曾在万仞关城楼把酒临风,挥毫写下《登万仞关》边塞诗一首,以寄情怀:“边关不见白衣来,万仞关前独举杯。西望浮云遮落日,南来蜃气出楼台。自怜短发酬残骨,谁说长缨负将才々何处西风催铁马,败髅衰草不胜哀。”山仍是万仞,但满山的茶园、甘蔗、粮田、牛羊,村寨中的袅袅炊烟,组合成一幅和平年代的画卷,让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当年战火烽烟的气息。可惜没有酒,也就难以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

关下的龙门寨,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寨子。寨里的老人对我们说,他们都是守关军人的后代。明清时,万仞关驻守协管弩手130户,在此屯田守关。到乾隆以后,关卡就逐步荒废,军人也就完全成了农民。其他各关隘也大抵如此,关楼坍塌,兵众四散。

一个泱泱大国的边关形同虚设的时候,侵略者自然就来了。十九世纪的大清帝国面对的不再是国弱民穷的缅甸,而是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1874年,英国妄图打开从缅北入侵云南的通道,组织一支由上校军官柏郎率领的近二百人的武装,由印度、缅甸入侵云南。驻北京英国使馆派翻译官马嘉理前往缅甸迎接。马嘉理与柏郎会合后,取道八莫、铜壁关、芒允路入侵。1875年2月21日,马嘉理至芒允户宋河边遇我方群众阻拦,开枪打死群众1名,群情激愤,将马嘉理及随从4人杀死,弃尸于户宋河中。“马嘉理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屈服于英国压力,1876年9月,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中英烟台条约》:除“抚恤”、“赔款”、“惩凶”、“道歉”外,允许英开辟印藏交通,往、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旅游;开辟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扩大领事裁判权等。从此,使我国西南边防大门洞开。到1894年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中国西南丧失了大片领土,铁壁、虎踞、汉龙、天马下四关从此再不属于中国。

在芒允村南的一片宽阔的空地上,马嘉里事件发生地纪念碑和芒允人民抗日纪念碑竖立着,它们都很安静的屹立在那里,时或有几个闲散的游客前来游览。那个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历史书上的一段记载。唯有到了极边之处的盈江,从那些湮没在茫茫林海中的雄关,那些昔日抵御侵略的战场遗址,才能感受到一个“天朝”的沧桑往事。

南方丝绸之路段的终点芒允小镇无可避免地衰落了下去,但古道马帮所承载的精神仍然在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

公元前四世纪,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在中国西南部的崇山峻岭间悄然开通,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这条从四川而来,经云南境内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际通道跨出国门前最后一站就是盈江县的芒允,大盈江畔的一个小镇。两千多年来,芒允都是中缅印通道上的要冲,特别是明清时期,据《清史稿》记载:“自外海轮舶南来,直抵新街,商贾成趋北道,由腾城西南行,经南甸、干崖、盏达三宣抚司,历四程而至芒允,过此即野人境。其间有三路。下为河边路,中为石梯路,上为炎山路。下路较近,上路则柴草咸便,行四日至芒暮,入缅甸界。舟行一日,可达新街(八莫)。”由新街或乘船沿伊洛瓦底江直下曼德勒、仰光或乘火车至仰光入海。至1897年,《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签订,依据该条约附款第13条规定“中国可派领事馆一员驻扎仰光,英国可派领事馆一员驻扎芒允”。小镇上居然设立了英国领事馆,随之海关、电报局等相继建立,芒允迎来了她最为辉煌的时光。当时从事运输的马帮发展到7000余匹,每日络绎不绝于古道不下2000余匹,镇上住有200多人的保商营,大量的商号、公店、马栈在芒允开设,以酱油、豆腐、梅子酒为代表的手工业日趋发达,人们把这里称为“小上海”。

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芒允已经完成了从“小上海”到芒允乡再到芒允村的蜕变。滇缅公路的开通使芒允商旅不再,而古镇也于1943年被日寇放火烧毁。走在村中那条千年不变的石板路上,两旁的屋舍大多崭新,看不出当年的盛况,曾经的领事馆、海关也早已无存。石板依旧,古井依旧,让人缅怀一下千年的风云变幻。村里做豆腐和梅子酒的人家依旧很多,只是顾客不再是东来西去的马帮,只在附近乡镇销售。村头的渡口有些冷清,长长的竹桥跨越大盈江两岸,这种桥只在冬春季节使用,夏季暴涨的河水将它冲毁,人们又 用船渡,等雨季过了,再重新架一座,古老的传统仍然延续着它的生命,消失的只是那些古道上的商旅。

离开芒允,就进入了铜壁关的原始丛林,现在是铜壁关自然保护区。这里最著名的景观就是“亚洲榕树王”,这棵树树冠覆盖面积达9.2亩,气根入土后长成新的树干达108根,树身奇大无比,数十人也合抱不下。主干上布满了块状根系,如山脉峡谷,千沟万壑,波澜壮阔,那由弯曲的树枝、陡直的气根构成的树洞,似殿堂、回廊,气势雄伟。那巨大的树冠,浓阴四布,遮天蔽日,像一把巨伞,伸向苍穹,好像要把蓝天白云都吞没。枝干上抛撒出的一束束气根,如一条条巨蟒,把头深深地扎进泥土之中,像是要把地上的水份全部吸干。整棵树,枝连枝,根连根,构成一个整体,扬扬洒洒一大片。在树下穿行就好像在原始森林中遨游,令人赏心悦目。

古道穿越保护区的核心区,上四关之一的铜壁关成为这里永久的名字。从盈江通往缅甸八莫的盈八公路也穿越这里,来到现今的国门小镇――那邦。盈江三面与缅甸接壤,境内有100余条大小通道穿越200多公里长的国境线通往境外。其中,在通向境外的32条主要通道中,有5条公路干线与缅甸公路实现对接。口岸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分别向西、西北、西南对外延伸的扇形开放格局。那邦海拔为210米,是德宏州海拔最低的地方。在漫山遍野的橡胶、胡椒、咖啡、香蕉、桔子等经济作物林中驶入这个1996年才设立的小镇,浓郁的热带风情和异国风光扑面而来。所有的店铺名称都用中缅两国文字标注,崭新的国门巍然耸立,络绎不绝的车辆和人流穿梭两国。那邦与盈江县城、缅甸第三大城市密支那和缅北贸易重镇八莫的距离均为90余公里,出境9公里便可与横跨缅甸全境的二战时期修建的闻名于世的史迪威公路接壤。同时,由于背靠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与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仅一河之隔,使得那邦自然风光、边境异国风’情十分迷人。

若从那邦口岸出境,沿河谷西行一个多小时,就可抵达一马平川的密支那。密支那是座绿树成荫的城市,遍布着菇谷宾、椰林、槟榔、棕榈、木棉、羊蹄甲、芒果、竹林、菠萝蜜树和古榕等热带植物。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从城中流过。卧佛寺、目瑙祭坛、飞鹰楼都是著名的景点。而八奠则是另一种风情,西洋式或英式的花园洋房遍布城中。码头旁的唐人街华人华侨很多,讲普通话,用人民币,让你仿佛置身国内。现在从那邦到密支那和八奠旅游十分方便,只要办理简单的手续就可成行。

从芒允到那邦,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却有百年的时间。从铜壁关丛林中传来的不管是马帮的铃声还是汽车的轰鸣,盈江这个古老的边地之城仍然在延续着她两千多年的开放之路。石梯路上的青石板被藤蔓、气根包裹得严严实实,深邃的马蹄印被落叶覆盖;铜壁关高大的关楼也已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从芒允到那邦,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一个历经了500余年沧桑的边地土司家旅,如何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大变局时代完成了自身从封建土司向革命者的妙语连嬗变。

由北而来的槟榔江和自东而来的南底河流入盈江坝子,在凤凰山下汇集成大盈江。两江一山之间有一座被称为“凤凰城”的小镇――新城。小镇背山面水,风光秀丽,碧水绮丽,沿江两岸,远山隐约,簇簇大青树如伞盖郁郁苍苍,翠竹环抱,碧波万倾。农田、傣家;耕牛、牧童;稻花、芦花;白鹭、鱼虾;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凤凰城,城如奠名,犹如一只傣乡的金凤凰,不仅风光如画,而且英才辈出,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盈江的政治、文化中心,诞生了一个传奇的边地家族。

走进新城,远远就能看见高耸的望月楼,这座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见证着世袭干崖宣抚使司的刀氏家族的兴衰。古老的土司府已在1924年毁弃,只剩下一些面目全非的建筑。据说当年正门外有一座照壁,大门头上高悬“干崖宣抚使司”的御赐金匾,进二门则两旁竖有肃静、回避金牌,官衔牌及“半副銮驾”。后面还有金碧辉煌的正厅,有防卫森严的内衙,有厢房戏台、花厅花园,曲栏流水、小桥亭台。由于地近极边,许多建筑都是由英、缅设计师设计,因而在建筑中包含了中、英、缅三国,以及汉、傣等民族的不同风格,是一座富丽堂皇,极为豪华的一进四堂五庭院。在残存的建筑中,昔日的影子仍在各个角落闪现,花窗、门扇、柱础、雀替,蛛网尘灰中充满历史的荣光。

刀项威是干崖刀氏家族的第26代后人,仍然住在望月楼下的老宅里。刀氏家族的后人众多,分布在盈江、芒市、昆明,以及台湾等地,从事着各种职业,而留守在家乡的刀项威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刀氏家族本姓郗,原籍南京应天府,第一代郗忠国于明洪武年间随军南征,因功授干崖长官司长官,从此便在盈江扎根下来。以后历代刀氏土司为国镇守边疆,积功升至宣抚使,成为滇西十土司中地位最高的“三宣”之一。

盈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张骞通西域后,知道了蜀身毒道的存在,汉武帝遣使前往探寻,后为“昆明”部落所阻。《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馀里有乘象国,名日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乘象国在哪里呢?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在盈江的弄璋乡有一处神秘的所在,这里曾是明代干崖宣抚使司的所在地,但故老相传,早在土司设立以前,一个被称为万象城的城市就已存在千年。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乘象国呢?难以觅到踪迹,只有两头无言的石狮寂寞地蹲在幽深的林中,守护着这个失踪的城市。

万象城的土司衙署于明末被毁,迁建于新城。转瞬之间就到了清末,1891年,刀安仁接任了第23代干崖宣抚使,把这个500多年的家族推向了顶峰。刀安仁接任时,正是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的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而英国加紧对西南边陲的蚕食。1891年至1897年,刀安仁率军在铁壁关抗英8年,使侵略者难以前进,但清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把铁壁关一带划给了英属缅甸。作为封建土司制度的继承人的刀安仁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先驱,成为反封建的斗士。

在新城凤凰山脚,刀安仁的墓默然肃立,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边塞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置于两侧。墓后满山的橡胶林,以生命的形式记载着这位边陲的伟人。橡胶林中有一棵走过了百年岁月的老橡胶树,这棵中国最早种植的橡胶树被称为“中国橡胶母树”。这棵1904年由刀安仁组织种植的橡胶树,不仅是他发展实业的见证,也是中国橡胶产业发展的先驱。刀安仁为了自强救国,他在干崖发展实业,创建了火柴、印刷、织布、发电等企业,种植橡胶,开设钱庄;同时,创办学校,改良傣剧,翻译汉文书籍。1906年,刀安仁亲自带领10余名傣族青年男女到日本留学,在此期间他结识 了孙中山,并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加入同盟会的第一人。回国后,他变卖家产,资助革命,参与领导了永昌起义和辛亥腾越起义。1912年,民国政府授予他中将军衔;1913年,刀安仁不幸在北京逝世,追授上将军衔,魂归故里,安葬于新城凤凰山下。

刀保图,字京版,是刀安仁的长子,在刀安仁去世后,接任第二十四任干崖宣抚使,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滇西边区自卫军司令,在盈江坚持抗战,多次打击日寇。刀京版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他经常说:“要为边地民族寻一条光明的大道。”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1950年,他拥护和平解放盈江,成为盈江县第一任县长,后又成为德宏州第一任州长。

1937年,中山大学为了研究百越民族,派出江应揉先生以“云南边疆民族考察专员”的名义,进入被称为“腾龙沿边十司地”的土司区进行人类学考察,这其中就包括现今盈江的干崖宣抚司和盏达副宣抚司,完成了《云南西部摆夷研究》等人类学著作,以及拍摄了500余幅图片,生动而形象地记录了70年前各民族社会生活的风貌。在腾龙沿边诸土司中,江应畔壬对刀京版评价最高,认为他“魄力极大,才干超人,汉文根底极深,写得一手好字。”刀京版的个人爱好广泛,除了打猎、玩枪、开汽车以外,还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弹吉它,以及京胡等乐器,他还喜欢摄影及冲洗,有德国120和135相机各一台,相对于当时的其他土司最大的物质欲望仅仅是“一匹快马,一支好枪”而言,刀京版的爱好即便在今天也是颇为时尚的。

二十世纪初叶的云南土司制度早已腐朽没落,众多的土司过着奢华湮侈的生活,但刀安仁、刀京版父子却完成了从封建土司向革命者的转变,最终埋葬了他们所属于的封建制度,演绎了一段新的传奇。古道雄关,千年沧桑,大盈江依旧流淌,天朝的断碣残碑在长河落日中缓缓消逝,历史翻开了它新的一页。

边陲宝地――盈江

盈江,因大盈江水而得名,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块宝地。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开发潜力巨大。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积4429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9.7万,世居少数民族为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和德昂族。其东北面与腾冲县为邻,东南面与梁河县接壤,南面与陇川县相连,其西、西南和西北三方与缅甸为界,国境线长214.6公里。在通向境外的32条主要通道中,有5条主要公路干线与缅甸公路实现对接。口岸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分别向西、西北、西南对外延伸的扇形开放格局。盈江县城是省级对外开放口岸,与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和滇缅贸易重镇八奠遥首相望。

县境处于云贵高原西南缘,西临伊洛瓦底江上游缅北低海拔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山峰为北端的大雪山,海拔3404 6米。最低点为西部那邦界河拉咱河与穆雷江交汇处,海拔210米。盈江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由于地貌组合多样,地势高低突出,不同区域气候差异较大,北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集于一县。大盈江纵贯县境南北,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省内较大的平坝和著名的“粮蔗之乡”。盈江先后被列为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区,云南油料基础县,蔗糖生产基础县。2007年,甘蔗种植面积20余万亩,预计甘蔗产量103万吨以上;坚果种植3万多亩,3000多亩已结果,坚果园目标达到全国最大种植基地。达到10万亩。

盈江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2.15%,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种目纷繁,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群落,有诸多珍贵树种、珍稀植物和珍贵动物,享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盈江境内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26个自然保护区之一,有高等植物132属、157种,是研究动植物较为稀有的天然宝库。

盈江江河纵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水系有大盈江、羯羊河、勐戛河和龙江四个水系,水能理论蕴藏总量共计214.83万千瓦。2007年全县在建电站37座,投产电站45座,装机84.05万千瓦,发电量254900万度。

上一篇: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2010:攻坚“十一五”规... 下一篇:园林中的休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