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角度谈高中课改

时间:2022-07-13 02:43:50

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角度谈高中课改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结合笔者在初中从事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角度来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教学;衔接;高中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70-01

谈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每当高一新生入学之时,每个学校每门学科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数来进行初高中阶段的衔接教学。但自此以后,初高中教学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变成两个互不相属的独立体系了。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曾在初中阶段实施新课改的经验,从课改的角度来谈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理念上的衔接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初中课程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是与初中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的课改体系,都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实施的课程改革,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的表述上有着诸多的一致,这就说明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在初中阶段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它们之间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了避免初高中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因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阶段是以主题呈现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高中阶段则采用专题呈现的方式,把古今中外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不同的专题组合到一起,加强了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的比较与联系,进一步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在能力要求方面,初中注重的是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而高中则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学力的考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正是基于初高中课程改革中的联系与区别,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衔接教学,以便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与实施,更好地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那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间的衔接呢?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平时要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文件和理论著作,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不断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其次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创新。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的衔接,就是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等基本理念。

二、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加强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应当贯穿于高中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开学初的短短几周内的时间里。虽然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初高中历史学习内容间没有任何联系。相反,我们高中阶段所学的许多内容都是以初中阶段所学内容为依托的,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而是似曾相识甚至是非常熟悉的,只不过初高中阶段对某一历史事件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怎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呢?首先我们的教师要了解熟悉初高中历史教材。其次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教学要求,了解以前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所学历史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以便于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把握好分寸,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好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要求之间的关系,以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第三,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教学进行适时与适当地补充,为学生下一步对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脱节现象。

三、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能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直接关系新课程改革的成与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加强初高中教学方式上的衔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二是加强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交流。三是高中历史教师要有大胆改革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评价方式上的衔接

“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新课程改革,都必须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及时地实现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势必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还应倡导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初高中的衔接。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已初步实现了对学生评价重心的转移,由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这一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故而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实现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评价的重点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关注学生对学科学习投入的精力与重视程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与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关注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目标的实施。

上一篇:通识教育:教育公平的新诺亚方舟 下一篇:浅谈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性”及其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