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县水稻育插秧的现状和对策

时间:2022-07-13 01:22:14

元谋县水稻育插秧的现状和对策

[摘 要] 农业现代化发展促使农机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省时省力,而且增产增收效果良好。近年来,元谋县积极开展此项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工作,本文就其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元谋县 水稻 育插秧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51-01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由于省时、省水、省肥,增产、增效,深度适度、种植密度适度等优点,经过几年的推进,在我国、我省、我州水稻主产区开展得如火如荼。元谋县于2010年开始引进此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目前推广发展速度与全省、全州相比差距很大。现将我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开展现状和对策概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试验情况

1.1 2010年,在元马镇翠峰社区汉禄村赵林家承包田中进行技术试验。试验田面积3亩。由于一是机插秧密度不够。二是选择的水稻品种分蘖不好。三是受干旱影响,加之田间管理工作未跟上,水稻虫、病害严重。机插的每亩单产比人工同田栽插的减产72.6千克。

1.2 2011年,在元马镇翠峰社区汉禄村张发志家承包田中又一次进行试验。试验田面积3.18亩。由于栽插密度大,后期氮肥施用过多,造成倒伏,最终影响产量,比人工栽插的减产159.4千克。

1.3 2012年及2013年因相关因素没有继续进行此项工作。

2.得到的经验

2.1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育秧成功与否是关键。育秧成功,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就成功一半。2010年和2011年两次的试验第一次育秧都因为高温(2010年)、低温(2011年)、土壤偏碱性、管理不慎等原因而失败,通过总结经验,第二次育秧才成功。育秧成不成功或好与否,都会影响栽插的密度和有效丛(株)数,从而影响产量。

2.2农机与农艺必须结合,才能实现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集成创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不是简单的推广插秧机,而是推行一种全新的水稻栽培模式,整个技术过程,除了机播、机插属机械范畴外,其余的如秧怎么育,怎样管(前、中、后期),如何科学施肥,如何治虫防病,这些都是农艺知识,农机科技人员必须从头开始学习,到吸收、掌握、运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只有农机农艺密切配合,互相弥补,才能保证技术标准化实施。

2.3机械化插秧适宜于种粮大户,成片的大田作业。机械化插秧不适合于一家一户的小面积作业。小面积机插成本比人工插秧要高,主要是转移机具、调试机具时间多,加上对秧田平整度要求高,否则,机插秧有浮秧现象,需要人工补插,体现不了此项技术的优越性。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现有育秧技术推广难度大

元谋县地形坝区、半山区、山区相结合,田块大小、落差平整不一、水稻品种多、育秧技术要求千差万别,导致了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受农作物茬口、水源的影响,育秧时间不统一,农户习惯插较大的秧苗,以人为控制秧苗的长势和高度,农民对机插秧育秧技术掌握的难度大。目前机插秧育秧都采用集中统一、大面积育秧方式,对我县一家一户已成熟掌握的薄膜育秧、旱育秧传统育秧技术的转换还需要一个认识、接受、掌握的过程。

2.机械化插秧的市场化难度很大

一方面是插秧机售价偏高(1台的价格都在2万元以上,农机补贴0.5万元),在我县水稻区,土地尚未大规模流转起来的情况下,机插秧专业化、规模化推进还十分有限,插秧机与收割机、耕作型拖拉机相比较收益小,回收成本周期较长,市场风险很大;另一方面是机械化插秧技术赖以生存的配套育秧技术尚未广泛普及,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广泛,市场化难度很大。另外, 2010年、2011年机械化插秧试验、示范点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形成了年年推广,年年推而不广的现象。

3.项目实施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农民主动参与意愿不足

任何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大多数地方都是采取政府大包大揽的形式进行,农民和机手的参与程度不够。我县到目前没有一台插秧机,2010年、2011年两年的试验、示范时的插秧机都借用州农机推广站的机具进行插秧演示,没有机手的积极参与,机手的顾虑较多,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偏低。再者,我县种菜大户、种果大户很多,没有水稻种植大户。我州其他县此项技术推广进展快的一个原因是有1~2户的参与进行带头使用、示范、推广,我县没有水稻种植大户的带头示范,仅仅依靠农机(农技)的力量很难进行推广。

4.缺乏必要的试验示范推广资金

元谋县自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以来,除2011年州农机推广站拨付2000元的补助经费外(购买育秧盘),其余没有任何部门拨付过任何工作经费。2010年、2011年两年的试验、示范所需的资金,全部借助于县农推中心的其他农业示范推广经费,才得以开展。缺乏必要的试验示范推广资金,元谋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举步艰难。

5.干旱的影响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对水源的要求高,要求少灌(浅灌)、勤灌,浅水机插后自一星期内都不能缺水、也不能灌深水,必须保持2~3厘米的护苗水。对我县连续4年的干旱,水源匮乏的情况下,推广工作难上加难。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和对策

1.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培训班、现场会等方式,广泛宣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效率高、质量好、稳产高产、降低劳动强度等优势,扩大此项技术的示范影响;加强县乡两级农机(农技)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主要对育秧技术、插秧机操作技术、大田管理技术、对比试验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宣传、培训、演示,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了解和认识。

2.农机农艺结合,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县乡两级农机、农技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合作,计划在2014年全县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1000亩。

3.培育机插秧育插专业户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主体是种植业大户、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利用今年的相关惠农政策,争取资金,筛选培育1~2户种植业大户、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引导他们成立协会、农机合作社,培养育秧能手和育秧大户,培养他们的赢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他们成为会育秧、会操作(机插)、会市场经营的新型复合型插秧机手(户、组织)。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提高机插水平

由于插秧机投入较大,利用率低,利润薄,因此,插秧机械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除对机具实行补贴外,还要把与机插配套的工程纳入政府补助范围,如育秧盘、插秧机械技术培训、工厂化育秧、机插作业面积、专业服务实体等列入扶持范围,激励广大农民购买插秧机,广泛使用插秧机。

上一篇:香格里拉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考 下一篇:O2O为什么不是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