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需要

时间:2022-07-13 10:58:17

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需要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基石。人的需要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是一个丰富、复杂、开放和不断扩展的体系。以往对需要理论的研究局限于需要一般,而对各个时代的需要的具体特征和具体需要较少研究和涉及。精神需要(心理需要)虽然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需要,但是,只是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要才得以在生活中生成、深化和拓展,日益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人们的精神需要导致了生产方式的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生活方式的生活艺术化以及财富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只有立足于时代,对需要理论进行深化、拓展,从主体需要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需要价值论”和虚拟价值,更好地理解财富的本质,更好地理解“人是最大的财富”,以及更好地理解“生活本身就是财富”,从而深化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

关键词:时代;需要;广义虚拟经济;财富;价值

中图分类号:B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3)03-0005-11

或许,黑格尔是第一个系统探讨人的“需要”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哲学家。在《法哲学原理》中,他用一节的篇幅来讨论“需要的体系”。在《历史哲学》中,他指出:“我们对历史最初的一瞥,便使我们深信人类的行动都发生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兴趣、他们的个J生和才能。当然,这类的需要、热情和兴趣,便是一切行动的唯一的源泉。”马克思也指出:“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需要是驱使人活动的内在的原动力,人们的一切生产活动和一切社会活动最终都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广义虚拟经济学说也不例外。不同时代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人们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没有什么抽象的需要,需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以往学术界对需要理论的研究,偏重于需要一般,即偏重于宏观研究,而缺乏现实观照,缺乏对各个时代具体需要的研究。笔者试图结合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探讨这一时代需要的精神、文化特点。

一、需要理论与需要一般

古今中外,对人的需要从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多,观点有同有异。作为人本经济的广义虚拟经济,其需要理论应该是哲学层面的观照,既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超越各门具体科学;既研究需要一般又研究具体需要。

(一)需要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区分需要一般和具体需要。人都是现实的人。我们从来不是抽象地研究人和人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研究生产,不能只满足于研究生产一般(生产在一切时代的共同标志,共同规定),还要研究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特殊的、具体的生产。而且,研究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更为重要,“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区别。”同样地,研究人的需要,不能把需要抽象化,不仅要研究需要“在一切时代的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即需要一般,而且要研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上的特殊需要、具体需要。需要一般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上的特殊需要、具体需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它寓于特殊需要、具体需要之中。从哲学层面研究需要一般,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上的特殊需要。

2.必须联系生产、生活来研究需要,需要是理解生活、生产的关节点。马克思强烈反对用“需要”、“一般需要!”的话来表达“人的活动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现实的人是生活着的人,人的现实性是围绕其物质生活需要展开生产活动。生产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的目的是满足个人作为类存在物的一些普遍需要。如,生命的持存、新的生命的繁殖等。“需要”概念构成了从生活到生产的过渡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需要”概念进行了存在论意义上的考察,不仅通过需要概念描述出人类生活的存在论特征,而且还借助这个概念建立起了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关联。对于需要概念,马克思从逻辑上区分四个层次展开论证:首先,把人类的需要理解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系,区分为对物的需要和对人的需要两个层次;其次,对物的需要又根据普遍性和多样性区分为基本生活需要和增殖需要;再次,对人的需要也根据社会单元的不同,区分为对家庭关系的需要和对社会关系的需要。

(二)需要的实质

1.需要是人的“天然必然性”。作为生命有机体的最高形式,人同其他一切生命体一样,也有需要,这是生命有机体的天然必然性。任何生命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外部环境,通过摄取进行新陈代谢,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只有这样,生命有机体才能维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才能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把人和社会连结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他还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

2.作为社会存在物、文化存在物,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本质。黑格尔曾经指出:“动物用一套局限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它的同样局限的需要。人虽然也受这种限制,但同时证实他能越出这种限制并证实他的普遍性。”即使是吃喝、性等生理需要的满足,人也与动物根本不同。饥饿虽是饥饿,但是使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动物的需要只是一种简单的、本能的需要,而人却能超出种的延续的、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的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是进行真正的生产。”人的需要既是形成主体也是发展主体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本质是人的具体本质,不同的个人其具体需要是不同的,由此所决定的本质也是不同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上一篇:汽车车身焊接质量控制 下一篇:中央金融安全性与地方金融发展冲动性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