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之惑:南昌后发城市之战略批判

时间:2022-07-13 05:57:45

中部崛起之惑:南昌后发城市之战略批判

摘要:在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之后,针对江西发展特别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重大部署。但纵观中部地区江西省会城市南昌的发展战略,无论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转型,抑或是城市文化性格、城市形象定位,都难以对接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一个失去英雄气概的英雄城,如果不再重新积聚智慧,积累能量,集中目标,将错失国家给予的重大发展机遇。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失败,也将是一个区域的塌陷。

关键词:中部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定位;战略迷失

Abstract: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made a great national level plan of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Area for Jiangxi Province after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Middle China’s great rise. However, as the capital city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city hasn’t prepared for the new national plan of great rise in urban spac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urban culture, and city image positioning. A hero city nearly loses his hero spirit. If he can not cluster intelligence, accumulate driving forces and focus target, he will lose again the great development chances which is given by the state. If that will be, it is not only the failure of a city, but the sink of an large area.

Key words:middle China’s great rise;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Area; urban positioning; strategically loss;

中图分类号:C9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1-16(9)

在曾经的“中部塌陷”[1]一片哀鸿声中,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此规划引领“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中部六省市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战略机遇期。中部各省陆续规划出台了各自的区域增长极与增长核。太原城市群、郑-汴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相继出台。其中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率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国务院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确立了江西省第一个部级发展规划,形成了九江、南昌、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为环域的联接赣东北一个“环鄱阳湖经济发展圈”概念。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1年8月,安徽巢湖市的拆分并合,加速了皖江经济带的整合步伐。三年期间,中部六省各自确立了主体发展战略,掀开了新一轮的中部区域竞争发展格局。

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城市以及新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中心城市,王勃《滕王阁序》概括其地势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南昌市城乡人口500万,市区常住人口超过250万,呈现出了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趋势。但是,一个历史上繁荣昌盛、英雄豪迈的南昌城在中国过往20多年的城市化战略进程中,错过了不少难得的城市崛起的黄金机遇。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怒其不争。

1南昌首位城市的定位迷失与路径偏离

南昌省会城市的引擎功能缺乏。作为省会城市,南昌是全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南昌首先集中了省委、省政府、南昌市委、市政府、全省的优势科教资源、文化机构、军队机关等大量优质城市发展资源,这些都能给城市消费、城市文化、城市商务带来重要支撑。南昌城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它是京九铁路线唯一经过的省会城市,拥有省内唯一的国际机场、发达的内河运输、连接全省及湖北、安徽的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以及信息枢纽,这城市资源集聚提供了巨大的基础设施条件。南昌还是江西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汇聚之地,这也让南昌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然而,由于城市定位的错误,发展路径的偏离,导致了南昌在全国城市竞争力排行中靠后,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南昌仅处71位,比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极为相似的湖南省会长沙(2011城市竞争力排名27位)落后几个当量级。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近三年来,南昌的发展落差似乎还在进一步拉大。这对于相对落后的中部省份江西省来说,南昌的落后,代表了江西全省的整体性的落后。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前100位城市南昌排71位,九江排100位。江西城市发展的落后,可见一斑。

1.1南昌城市定位的模糊与游离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纲领。城市进入市场化竞争发展阶段,必须确立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才能建立起自身的独特优势。城市定位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2]城市定位是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城市定位总体而言包括资源环境、产业活动、基本功能、总体属性、综合定位五个方面。精准的城市定位,能够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确立根本方向与原则。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缘由,城市在陷入同质化竞争怪圈中之后,城市定位也日渐同质化、模糊化、游离化的尴尬境地。南昌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城市定位是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与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只片面地突出了经济上的区域中心地位,只关注了一个综合化的区域中心概念,缺乏对于城市基本功能与总体属性的宏观视野的定位。区域中心,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可以表述为区域经济中心,但省会更多的却是文化与政治中心,区域经济中心反而弱化了作为省会城市的综合属性。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除了英雄城市之外,几无内涵。因为在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检查的大背景下,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都要诉求自己的现代文明概念,花园城市也因全国性的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等授牌,也成为了一种共性的、基础性的、普遍性的城市建设理念。哪怕英雄城的概念也只剩历史余韵,况且国内唐山、辽城、重庆、广州、长沙、常德等等几十个城市都称谓过英雄城市。前苏联1945年一次性授予15个城市“英雄城市”称号。南昌作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英雄城,应该强化城市总体属性定位上更为清晰的、主题性的、具有张力的英雄城概念,比如直接将城市的总体定位提炼为“物华天宝地浩然英雄城”或者“活力鄱阳郡 大义英雄城”等,将英雄城的概念升华为城市定位的总体属性。

资源环境定位上,南昌一直将自己的“山江湖”概念作为主题,提出了“鄱湖明珠、中国水城”的城市自然资源主题,试图从生态环境上做文章。但是,山江湖其实在中国绝大多数南方城市都属于普遍化、共性的自然生态特征。长沙、南京、武汉、杭州的“山江湖”的山水城林特色,更加突出与拥有高知名度。长沙的岳麓山、湘江水,南京的紫金山、长江水、玄武湖,武汉的珞珈山、长江水、东湖,杭州的灵峰山、千佛山、西湖、钱塘江等,哪一个的“山江湖”都比南昌更有特色,更有历史,更有知名度。南昌城市的水概念,远不如武汉、杭州更有优势。所以,自然资源属性上,南昌应该从京九线、鄱阳湖两个资源上做文章,比如可以提出,“京九枢纽、鄱湖龙头”的概念要更加彰显一个城市所依托的资源环境与发展目标。

南昌应该从历史与发展的视角确立自己在区域中的特殊角色。很遗憾,在“十二五”规划中没有看到南昌作为中部重要城市的一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愿景。除了前述的城总体属性、资源环境等城市定位之外,从产业活动、基本功能、综合地位来看,南昌应该明确地处自己在江西省、中部地区以及中国的区域功能目标。比如可以明确三个层次的功能取向,南昌可以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及江西省的“发展引擎”概念;同时,南昌必须立足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确立自己在中国中部区域的“新兴增长极”的概念;另外,在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南昌还有面向世界的开放型、外向型、全球化的一种“全球活力城市”的概念。这些定位,都可以从各种要素的综合研究之后,进行更为清晰、科学、有效的定位。唯有如此,才能摆脱“后发劣势”,确立“后发优势”的发展战略。

1.2跨江发展的滞后与产业空洞化

南昌跨江发展的整体性战略存在盲点。南昌原本是一座西北边濒临省内主河道赣江的城市,内有抚河从南向北贯穿城西南地区,形成了南昌城市向西先跨抚河发展,再跨长江的沿江发展形态。自2000年以来,南昌跨江发展进入快速推进期,市政府主体机构搬至昌北红谷滩区域,并以新的市政府为中心开展了商务区CBD,居住区的开发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培育、建设,以红谷滩为核心的跨江发展已成轮廓。但是,作为“一江两岸”跨江发展战略的整体性要素还存在盲点。首先是跨江的桥通了,路通了,房盖了,但文化没有通,城市生活要素还没有通。教育基础设施、文化技术设施、商业活力设施、人际沟通的网络要素、产业空间的集聚要素,在江北一直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场域”形态。这表现为红谷滩一直处于一个快速建设的大区域,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不确定的、不稳定”过程。相较于老城区域,新城的都市生活要素依然非常缺乏与不成熟。居住人口总量的不足,带来的是各类资源的集聚与集中度不够。没有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没有丰富多元的商业规划,缺乏层次多样的教育设施、文化休闲空间。由于秉持的是“城市经营”的理念发展红谷滩江北区域,房地产开发成为了主角,大尺度地块的整体性出让,大街大路的建设形态,让整体的红谷滩区域形成一种“远看很美很壮观,近看很空很荒凉”的客观后果。大多数新城的开发建设,几乎都陷入了一种“城市化陷阱”[3]――楼盘很大、楼很高、马路很宽但缺乏人际空间、缺乏商业氛围、缺乏休闲品质。由于南昌城市的商业、生活、休闲、文化集聚空间依然在昌南的老城区域,新城的高密度生活型人口集聚要素十分缺乏,这必定给新城区的城市活力带来严重掣肘。

更为严重的是南昌江北红谷滩的行政新区驱动型的开发模式,让新产业空间让位于了行政空间,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城区的低密度人口居住形态。行政机构的集聚不等于城市要素的集聚,行政机构导致的街区空心化,往往拖了城市活力的后腿。现代城市在求美观、求秩序的指导思想支配下,让广场成为了一种摆设,让休闲街区成为了一个飞地,难以真正凝聚人气、提升活力。同时,南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滞后,使得中高端居住人口难以形成规模性的居住、就业、生活、休闲一体化区域。而空港开发区的更加滞后,使得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流于虚名,没有真正的高端企业、高端产业、高端人群入驻的新城,往往慢慢就会演变一个“沦陷区”。加上原来南昌郊县新建县地区东北区域集聚的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昌理工学院形成的“类大学城”与红谷滩区域存在了空间上的阻隔而难以有密切的要素交流与沟通,大学生、大学教职工基本还在校区集中区活动。更为败笔的是,南昌市没有将大学城整合起来,而又更西南的红角洲地区建设一座新的大学城,由于区域连接带的空洞化、低陋化,地处5公里以上的新大学城人流也难以集聚于红谷滩中心区。从而最终使得看似江北中心发展核,但实际联接带动力却十分有限的红谷滩区域难以形成城市人口与要素的集中效应。最终是导致了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红角洲大学城、新建东北老大学集聚区,红谷滩最后是各自成块、条块分割,城市生活的各种要素难以集中、集聚。因此,到目前为止,跨江发展之后,南昌昌北区域的确还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圈。

1.3城市文化的丢失与文化资本的流失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一个城市的气质、性格、意象、记忆、民风,都与城市文化特色休戚相关。现代城市更是进入了文化城市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文化活动、街区活力、城市形象、空间轮廓、城市建筑设计,都离不开城市文化作为底片与背景。同时城市文化更是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城市发展的文化维度,能够不断累积出更为丰厚的文化。城市文化“经由空间、意象、记忆、活动、文本、影像乃至口碑传播,将转化为发展的经济资源,从而生成出城市文化资本。”[4]西方很多后现代的魅力城市,城市发展模式早已经从“经营土地”进入了“经营文化”的阶段。英国提出了“创意国家”的口号,通过历史资源的创意挖掘,城市故事的创意编排,城市创意人才全面介入城市发展,带动了一个国家走向持续繁荣。

南昌自古就是一个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市有着2200年的建城史,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历代冠盖云集、车马如流、楼台相望。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以枪声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南昌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中国军队建军节的发源地,“英雄城”彪炳史册而驰名天下。南昌也拥有了大才子王勃登滕王阁而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磅礴大气;也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的“山人”之清秀灵气;更有象征中国军队、中国革命发端的八一起义纪念馆群的浩然正气。这些城市文化资源,南昌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整合、开发与经营。有“山人”而无知名的美术学院及其美术流派,有南昌起义英雄城的美誉,却没有变为当代城市见义勇为英雄,更没有在全国排前百城市创业创富英雄;有滕王阁的登高,却早已不复再有美丽的江河风光。不仅如此,南昌城市旧城区的空间意象日趋衰败,八一广场被商业所侵袭,八一起义纪念馆被退缩在商业步行街后面,滕王阁风景区也因没有形成都市风光连绵带,而孤独地伫立在经常干涸的赣江畔,显得沧桑而冷清。英雄城,越来越少了古韵,江北新城的开发,让城市变得更新、更大、更高了。但真正的灵魂似乎正在远去。八一广场日渐变得像社区广场,纪念碑早已没有了英雄气,城市老城似乎变得没有灵气。新旧之间,却让城市丢失了根本。城市文化资源没有经由创意开发与整合,在房地产开发、新区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清晰,越来越狭小,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灰色的包袱。南昌城对于自己文化主动或被动的守和望或丢失,让侠肝义胆、浩气凛然的“英雄城”变得越来越“平庸、浮躁、浅薄、小气”。南昌人的超重口音与超级市骂,更吓跑了多少优雅之士?

南昌城市文化资本的流失,让城市逐渐远离了历史长焦意象与鲜活人文特色。南昌作为一座红色城市,打造了知名的“红歌赛”。从简陋的现场到豪华的演播厅,红歌赛可以算是较好地开发了南昌的城市文化资源并将之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典型个案。但是红歌赛在重庆全市唱红歌,建党90周年唱红歌的宏大背景下,突然就式微了。走红的还是湖南卫视的“快乐女生”,乃至辽宁卫视后来居上的《激情唱响》吸引了全国眼球。南昌城的一张好牌,便在高度竞争的影视综艺市场中衰弱了。其实,“红歌赛”完全可以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来整合开发,从选手海选、环节设置、品牌形象、市场开发、事件营销、人物包装、衍生产品开发等角度全面整合并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但很可惜,2011遭遇建党90周年,举国各地都在红歌赛的期间,发源南昌的红歌赛,却已很难再响亮发声。

1.4鄱湖城市群的结构弱化

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城市,缺乏城市圈、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区域功能核的建构。作为频临赣江鄱湖的省会南昌,城市发展区空间上离鄱阳湖区最近,交通联系上也最为便捷。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给南昌提供了构建区域城市群的绝佳良机,在省政府提出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规划中,南昌在区位上,完全具有中心功能。但在南昌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依然没有明确构建类似“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环鄱阳湖南昌1小时都市圈”的城市圈或城市群概念。

城市群是由空间上接近,产业上互补,人文相似的以1个或两三个中心城市构成的覆盖很多个城市的城市空间集群。比如世界六大著名的城市群,中国三大重要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都涵盖了几十个规模不一的城市。目前国内明确提出的城市群就有15个。城市群是一种高度城市化的标志,更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愿景。一个好的城市群,完全能够发挥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资源集聚、文化集聚、生态优化等重要功能,其作用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更是一种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因此,很多区域都趋向于通过大规划战略,占据制高点,发展城市群。

南昌城市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圈或城市带。南昌市在1994年就修建了昌九高速公路,在国内都算是较早的省内高速。南昌到九江140公里之间有庐山区、九江县、德安县、永修县、共青城、新建县、湾里区等七个城区县,几乎20公里就有一个县级城市,其城市密度比沪宁线差不了多少。但沿着这条赣北黄金线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昌九城市带。南昌在近20年的时间内,其城市发展定位、区域功能定位的长久缺失与政策规划的落后,导致南昌错失大好发展机遇。在其他区域都加速推进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战略时期,南昌却没有真正定位自己为区域中心城市,并且没有能够确立起城市带、工业带的发展战略,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产业腹地,形成分工合作。南昌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冶金、机械制造、化工、水泥、轻纺基地,但其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布局规划上,长期以来形成了分化与分异格局,逐渐成为了一座产业孤岛。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确立,为南昌重新制定以鄱阳湖生态涵养区为核心,南昌市为中心,形成九江、新余、高安、丰城、樟树、鹰潭、景德镇等地市为圈层的覆盖总人口1500万南昌鄱阳湖城市圈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南昌作为赣北中心城市、江西省会城市,完全可以通过发展战略规划的创新设计,改变环鄱阳湖区域的城市分散化格局,确立以部级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核心,打造“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形成一个“集聚与扩散”同构的生态城市圈。在此城市圈中,优化的产业分工机制,增加区域人口规模,加速城市圈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强大集聚能力与辐射力的重要城市群,促进整个江西省发展,成为中部崛起的又一个增长极。这将是南昌在未来20年都可以把握的战略机遇。在浙江东部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珠三角城市群、厦漳泉城市群的大格局包围下,南昌如果再不整合资源,规划以南昌为中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将错失更多发展机遇。

1.5城市发展要素的低水平化制约

城市进入整体性竞争发展格局之后,需要十分注意凭借“后发优势”取得主动发展的能力。大多数后发展的城市,都是以作为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之后才有的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整个中部地区都需要有更创新发展的能力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城市要进行跨越发展,必须要在发展定位、战略规划、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科技、文化、环境等发展要素层面进行超常规设计策划,否则城市只能在低水平基础上前进,而不是跳跃型提升。南昌市在过去几十年期间,始终处于相对低水平基础上缓慢发展,从而进入了某种发展的陷阱――低创新度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形态的路径依赖,又可能形成新的惰性。从而形成一种排斥性的制度文化或城市心理。改革开放前,江西省长期都被定位为一个农业省份。南昌作为省会城市,也自然落入了整个省域发展定位的窠臼。但改革开放之后,举国上下都开始了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城市化、工业化、外向经济化快车道。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成为了改革开放战略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这也给后发展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199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几乎抢走了绝大多数的中部地区的人才与资源,使得中西部地区的青壮人力资源都“孔雀东南飞”了。在人才流失的背景下,是中西部地区全面的塌陷。

南昌一直没有跳出发展要素低水平化趋势的困境。首先,南昌在“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中,一直没有明确构建出清晰的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依然缺乏科学前瞻的城市发展目标与清晰可读的城市定位。没有定位的城市,恍如失去理想、失去方向的人,难以建立起信心与愿景。这是南昌城市发展的最大制约点。其次,南昌在高等教育层面,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唯一一个新增的中科院院士,也没有出在高校,而是出在科研所。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211高校,比邻省湖南、湖北各有两所985高校而言,差距巨大,这就直接导致了科研水平的低下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外流。缺乏优质人才的地区,始终难以有充分的竞争力。第三,南昌缺乏部级的经济组织资源。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突出体现为城市的竞争,而城市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城市内企业的竞争。南昌市没有全国知名企业,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南昌只有一家企业江铃汽车上榜,排在276位,企业规模与产值长期得不到整合提升,这也给南昌城市经济发展造成硬伤。江苏省张家港市,一个县级市的企业集团在500强中竟然占有4家。没有强大的企业集团的产业集聚能力,很难推动城市的经济起飞。最后,南昌城市缺乏引领性的文化凝聚力。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在全省范围内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也并不强。北边的九江依托长江发展,与外省经济文化交流更为明显。赣西地区的萍乡、宜春,离湖南省会长南昌还近,很多萍乡人坐火车或飞机,都经湖南中转。赣南地区的赣州,长期以来形成了对于珠三角的经济文化依赖,大多数的人口外流到了广州、深圳等地。而赣东南的鹰潭、上饶、抚州地区又与沿海发达的浙江、福建接壤,经济文化联系也更为外向。因此,南昌在江西几乎失去了自身的腹地,其文化的向心力因缺少优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经济活力而逐渐丧失殆尽。这些要素经过“循环累积因果效应”[5]的发酵,客观上造成了南昌城市难以配置高端资源要素,长期陷入低水平发展的困境之中。如果南昌再不大胆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又一次错过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期,难以建构满足需求的城市竞争力。

2英雄城南昌的战略转型与定位重构

一个城市长期处于“后发劣势”困境下,要善于从SWOT格局中,找到自身的特色竞争力,以特色竞争力的建构带动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具有完全的优势,关键在于创造优势,克服劣势,建立竞争优势。按照波特的竞争三理论之目标集聚、差异化、成本领先战略,一个城市要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目标集聚就是要求城市定位要明确,发展目标要清晰,差异化战略就是用差异化来建构自己的特色竞争力,成本领先战略可以理解为将城市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设计到最宽松、最具活力、最少交易成本以培育各种要素,让要素的增长实现最优成本模型。确立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就是在创造城市发展的资本与动力。每个城市需要在产业发展中创造新的体系,在文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在政治体系中找到自己城市哲学,更需要在全球一体化中创造独有的经济类型、文化类型和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6]南昌城市在定位模糊,城市空间增长动力缺失,文化流失、发展腹地弱化、要素低水平的“后发劣势”基础上,必须实现果断的战略转型与定位重构,去创造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2.1城市发展的目标调整与再定位

城市愿景的实现首先源自愿景的确立。城市愿景由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定位、城市理想等要素构成。因此,一个城市要有愿景,必须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在目标基础上精细定位,从而勾画出城市发展的方向、路径、步骤与策略,并紧紧围绕定位与目标,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南昌城在新的发展机遇期,首先要清晰地提出自身在引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作用与作为。打造“南昌1小时环鄱阳湖城市群”,成为推动整个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动力核。其次南昌更需清楚地定位自己为“京九枢纽区、鄱湖龙头城”。南昌必须做区域龙头,引领环鄱湖城市群的整体向前发展,而不是仅仅成为“鄱湖明珠”,明珠仅仅是珍珠串的一颗,唯有龙头才符合南昌的地位与角色。京九枢纽地本身就包含有现代商贸物流、商务金融、信息服务中心地位的产业发展方向。第三,南昌还需将自己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红色英雄城、天下灵秀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围绕红色旅游、军事博物馆、艺术创意、水文化做更多创意开发,经营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本空间。另外,南昌还需在国际化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功能与目标,南昌可以将自己打造成为“东方军事文化名城”,通过挖掘唯一性文化特色建构属于城市的“本土性文化定位”[7],在此定位模式下,可以持续开发八一起义纪念馆群落、建设军事主题公园、开发铁人三项、军事五项等相关的国际性赛事,塑造出国际影响力的军事文化名城意象,从而拓展自己的知名度、影响力与旅游吸引力。

2.2城市活力重构与文化归位

城市活力是一种表现城市动力机制的抽象形态。城市活力包含了“城市企业的活力、资本的活力、文化科技教育的活力、城市对世界开放的程度、城市的创新能力、城市的治理结构以及城市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处理等内容。”[8]城市活力的构建是一种全方位的要素开放与城市生活民主化形态。也体现为“一个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及对生态环境、人的能力提升的支持程度。”[9]一个具有鲜明城市活力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可以激发城市居民、城市旅客亢奋心情的城市,她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潜力与消费热情,从而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与魅力。这对城市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旅游吸引力、消费能力提升等都有巨大的提升效果。一个有活力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开放发达的城市。

南昌必须在构建城市活力层面有所作为。南昌曾经于2006年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Newsweek)国际版选为全球十大动感都会(The Ten Most Dynamic Cities)之一,但“动感都会”并不能因为赣江边伫立的无人游览的“摩天轮”而止步,也并不能因为举办过第十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而停步,城市活力的构建一定要从城市文化形态、城市精神层面引导,更要从城市开放度、城市外向度、城市社会参与度等层面全方位发力。城市活力包含有企业发展、投资活力、文化科技教育的开放、机制体制的创新、城市外向度、政商关系、政社关系等多向度的开放、改革、创新、民主化形态。其中城市开放度与创新度是最为决定性的要素。这就要求南昌在制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设计路径、实施方案层面的创新思维与开放、包容心态,引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全面的增强活力。最终呈现出企业蓬勃发展、经济繁荣向上、文化多元共存、社会和谐团结、科技教育的创新突破、商业活动频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对外交流日益活跃等具有活力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体系。南昌应该争取发展更具品牌特色的会展经济、商务论坛、文化庆典、民俗节庆、体育赛事,以构筑活力之源。

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精神的呈现样态。南昌的城市精神“大气、开放、诚信、图强”,大气要求一种更加包容、宽容、友善的城市文化品格;开放是城市活力构建的基础,诚信是一种政府、企业、居民的诚朴、诚信的品德要求;而图强体现了一种向上、向好、向前的动力与品格。南昌的城市精神应该落实到塑造新南昌人、塑造新南昌文化、新南昌性格的层面,改变南昌人那种从口音中便能传递出来的“粗野、强制、保守、不友善”文化性格。南昌要举行一次扭转城市文化基因的“大讨论、大反省、大革新”活动,真正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文化层面改变阻碍城市发展、影响城市活力的文化形态。要让城市文化归位,真正成为一个人杰地灵、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滕王阁序”所描绘出来的城市文化气质。唯有如此,南昌才能真正找回全面振兴的文化基因,并借此展开城市全面创新,提升城市活力,夯实城市竞争力。

2.3强化省会城市战略规划的主导力

中部地区的各省会城市大都构建了自己为核心的城市群,太原、郑州、武汉、长沙等都明确提出了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能够引领更广阔范围的资源整合与空间规划,形成空间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南昌在规划发展环鄱湖城市群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发挥“省会城市+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双重引领力――省会政策引导力与空间规划主导力。这种城市战略规划的引导力,将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交通规划、资源整合层面为整个区域提供协调发展的平台。

城市群区域内的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够最大化释放要素整合的能力。目前长三角都已经开始开通了跨省公交系统,而之前的公交一体化早已稳步实施。医疗保险与报销一体化业已开通,这个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大的机会。南昌应该抓住时机掌握主动,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框架内提出“南昌1小时环鄱湖都市圈”发展规划,通过都市圈(城市群)发展规划,整合空间资源,布局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社会规划等要素配置。赣东北区域有近2000万人口,如果整合得当,将1500万人口配置到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圈,将大大释放土地生产力与空间生产力。以目前南昌500万人口的规模,要想实现赶超周边其他省会城市,几无可能。只有整合区域资源,将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做到0.3以上,实现规模化效应,才有可能真正壮大自己。

南昌环鄱湖都市圈将可以有效实现一体化规划发展。目前南昌到九江、南昌到新余、南昌到抚州、南昌到鹰潭、南昌到景德镇都可以实现1个小时左右的高速公路及铁路通达。区域内还包括了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乐平市、奉新县、上高县、安义县、永修县、德安县、共青城、九江县、进贤县、东乡县、余江县、余干县、鄱阳县等二十几个县市。通过南昌为龙头的“城市圈化”带动“县域城市化”,从而将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江西省的城市化率才刚超过40%,环鄱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率约为45%左右,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近60%的城市化率,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必须城市圈内实现要素资源的开放流动,形成覆盖近2000万人口的区域大市场,提升城市化水平,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区域内生发展能力。这也与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与连接西部地区的大战略匹配。通过这样的战略规划,使南昌获取了真正的发展腹地与空间扩展能力,最终形成一个高能级的城市圈中心城市。

2.4提升环鄱湖区域的集聚能力

城市的集聚功能,是城市区别于乡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城市的集聚功能包括了“人口集中与集聚,产业的集中与集聚,文化活动的集聚,商务交流的集聚,信息交通的集聚等要素性集聚,同时也包括了空间生产的集中与集聚。”[10]集聚是一种拉力、引力与外部推力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城市要形成强大的集聚能力,必须要有足够的能级与影响力。城市规模与能级不同,其集聚能力也不一样。世界城市,都是那些可以集聚全球要素的城市,比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也早已成为了国内乃至亚洲地区具有强大集聚能力的城市。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虽没有能力形成全省性的集聚能力,但必须在环鄱阳湖生态集聚区形成较强的集聚能力,这就要求南昌必须加快城市能级的提升。

城市要成为强大的资源集聚地。首先要有发达的交通信息网络,目前南昌作为省内区域中心城市的节点,还有待于继续完善。以南昌为原点的高速公路网络还只有通往赣北的昌九线,赣西的沪昆线,赣南的昌樟吉线,赣东南的赣抚线,赣东的昆沪线,还缺少赣西北腹地、赣东北区域的高速网络,而这两条关键线路都处于环鄱阳湖区域,因此加快建设区域内的发达、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势在必行。只有交通网络完善了,集聚的线路才明确了。其次,南昌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环鄱阳湖区域的大型市场,如汽车市场、商品市场、信息市场、投资市场等,没有大型市场便没有商品与服务贸易的集聚能力。为此,南昌要加快空港物流园的提档升级,同时要加快水路运输的内港物流基地建设,这样才能在区域内形成商贸流通与服务贸易的集散中心地位。再次,南昌必须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都市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具前景、最低碳化的新型产业,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南昌作为江西省唯一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传媒机构集中地,必须大力培育本土文化创意企业的崛起,让文化引领区域的人才、信息、创意、科技集聚。最后,南昌还需调整思路,建设成为区域金融投资中心,通过培育更多的金融投资机构来实现区域内投融资服务,要让资金留在区域内循环,实现“在地化”的增值与服务,这也是南昌打造省内首位城市、龙头城市、枢纽城市最有优势的领域。

城市的发展能力,先有集聚才有扩散。在做强城市的集聚能力的同时,自然产生同步的扩散效应,以带动整个区域的普遍化发展。南昌在未来的10―20年期间,必须要在集聚与扩散能力上下大工夫,让南昌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

2.5强化城市营销,做大影响力

城市营销是城市进入竞争性发展时代的重要战略发展手段。美国人McDonald在1938年出版的《如何促进社区及工业发展》(How to Promote Communit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一书中,便开启了城市营销研究的思想源头。到了1950年后,较为清晰的城市营销研究逐渐显现了轮廓。当时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时代,便大张旗鼓地“营销”了西部概念。城市营销思想家科特勒认为,place marketing(地区营销)是指为满足地区目标市场的需而进行的规划和设计,成功的地区营销应使市民、企业对其所在的社区感到满意,游客和投资者对地区的期望得到满足。科特勒同时认为“place(地区)指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理政治区域;一个行政区域省;一个以历史、文化或族群为标志的地区;一个城市及其周边的人口带;一个有着各种明确属性的市场;一个工业基地和相近工业及其供应商的聚集地;也可是人际关系的心理属性”。[11]之后,城市营销作为place marketing理论的重要应用范畴。城市营销核心目标是为了让城市获取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同时希望投资者、旅游者、各种利益相关者对城市满意,从而增加城市发展的各种内外部机遇。作为后发城市的南昌,更需建立系统的城市营销战略,以改变促进更好的改变。

南昌必须跳出思维局限,补强城市营销传播短板。南昌一直缺乏高端媒体关注度,这与城市本身的宣传、推广、传播、营销思路有密切关联,也同城市不自信的文化基因。城市营销同样需要注重4P理论。首先是城市必须策划、设计、开展好自己的营销产品(product),从政策、经济、文化、社会、人物故事、突发事件等一系列领域开发出好营销的内容。比如强化大型活动的承办力度,做实做好城市的重大项目,创新设计各种唯一性或领先性的政策、机制与体制等等。其次,要有相关的营销传播的人力资源及组织机构(personnel),这一点需要提升改造宣传部门、媒体机构、旅游部门、商务部门的营销理念与思维,要让主控城市营销的各主体机构及其人员高度重视城市营销的策略、手段与方法。第三,建立良好的传播渠道与载体(place)。作为省会城市,完全有必要吸引国内外的高端媒体进驻城市,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及提供相关便利条件。同时密切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引导媒体多做报道,这比企业做硬广告要优惠得多。最后,还应开发良好的城市促销(promotiong)手段。城市重大节庆、城市周、城市日、城市典型人物及故事以及城市新闻事件的策略型促销,将能够大大提升城市营销的传播效果。南昌需要提升媒体能见度,需要拓展影响力,必须从城市营销的四个层面强化提升,以营销替代广告,以营销提升影响力,以营销增加城市发展机会。

后发地区的发展,既承载着自身历史劣势,又面临着外部全新更剧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寻找到突围的发展道路,考验着后发地区的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的智慧与勇气。中部崛起背景下的英雄城市南昌,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的美好蓝图上,必须大破大立,重新定位、重整思路,才能重振信心,以谋求属于自己的后发优势。这既是城市自身的历史使命,更是国家均衡发展的战略要求。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7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复明.城市定位问题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2000(3).

[3]吴妤.理想中的城市:建设生态与循环型城市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8.

[4]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74.

[5]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27.

[6]张鸿雁.被长三角结构空洞化的南京城市定位批判研究与建构―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雷同化纠谬与创新[J].中国名城,2011(3).

[7]张鸿雁.城市定位的中国本土化与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8(7).

[8]李怀亮,任锦鸾,刘志强.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2.

[9]刘黎,徐逸伦,江善虎,吴庆明.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城市活力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1).

[10]徐国贞.上海利用外资发展策略与实务[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239.

[11]Kotler P,Haider D H,Rein I.Marketing Places.New York:Free Press,1993.

上一篇: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与其它发达国家的... 下一篇:特色扎巴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