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启示

时间:2022-08-28 10:33:36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启示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过程中,“大东北城市群”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辽宁中部城市群。该城市群集中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7个大中城市,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3.8%;人口2135万,占全省的51%。以沈阳为中心100公里半径内,汇集了人口超百万的3座特大城市(沈阳、鞍山、抚顺),人口在50万以上的3座大城市(本溪、营口、辽阳),1座中等城市(铁岭),目前,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8%。

“沈阳经济区”五年回眸

“沈阳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始于2002年6月,当时只限于辽宁中部六城市。后有专家提出,任何一个城市群都不能缺少出海口,遂使营口凭借营口港得以加入,构成“6+1”格局。十分有意思的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不是由政府推动的,而是最先于2004年由7城市政协提出和推动的,并率先建立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论坛”,第一次会议在沈阳召开,以后每年一次,现已召开了4次。2004年下半年,辽宁省委正式提出“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构建大沈阳经济体”,并作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之一。2005年4月,7城市书记市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沈阳召开,之后每年一次。2007年初,辽宁省委书记又提出沈阳、抚顺、铁岭、本溪4城市实行“同城化”,并将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与“五点一线”沿海开发战略共同作为振兴辽宁的两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06年,辽宁中部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全面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38亿元,占全省的61%;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占全省的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9亿元,占全省的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43亿元,占全省的57%。今年上半年,辽宁中部城市群GDP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2%。

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一体化,尤其是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进展最快。继沈阳地铁一号线开工建设并给抚顺留出接口后,沈阳、辽阳、抚顺、本溪、铁岭5城市间总长215公里的城际轨道呼之欲出,全力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沈阳与抚顺更准备构建“半小时通勤圈”,沈抚年内实现城际公路客运公交化,沈铁将率先实现024电信区号资源共享;在市场一体化方面,旅游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一体化进展迅速,抚顺、铁岭、本溪都提出要建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后花园”,沈阳、抚顺、辽阳拟共同筹备“清(满)文化节”,各市之间在人才共同认证、劳动力无障碍流动等方面已达成一系列协议;在产业结构一体化方面,沈抚同城化、沈铁工业走廊、沈本一体化、沈西工业走廊向西经过辽阳、鞍山到营口港形成一条新的产业大道,这些空间的拉开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总量的提升和城市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各市的产业定位也逐渐明晰:沈阳全力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鞍山、本溪全面建设世界级钢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抚顺与沈阳共建浑河北岸生态区和浑河南岸产业区,营口重点加强港口建设,辽阳全力建设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铁岭以沈铁工业走廊建设为切入点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圈;在行政体制一体化方面,由于7城市政协论坛、书记市长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高层次协商协调机制已开始形成。

但也应该看到,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缺乏总体规划,缺少强有力的行政协调机制;二是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尤其是供水城市与用水城市之间、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能源设施一体化方面,尚未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三是在建立区域共同市场、主要是金融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7城市竞争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四是产业一体化进展相对缓慢,各城市的产业定位虽已明确,但缺乏紧密性联系,仍然存在产业同构问题;五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亟待实行深层次的合作。

辽宁中部城市群向何处去

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进一步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的进程,亟需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加强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协调。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加强总体规划与协调,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省级层面来看,应将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单独作为一个专项规划加以考虑,以充分发挥沈阳作为东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辽宁内陆腹地与沿海经济带的协调发展,推动沈大经济带、进而推动“大东北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将沈阳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的统一规划之中;二是从沈阳市的角度看,为充分发挥沈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加快经济区一体化的进程,应在规划中进一步加大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份量和比重,逐步形成完整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并形成若干专项规划,从而在区域一体化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三是经济区内各城市应加强与省和沈阳市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在各自的规划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第二,整合区域内资源,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可能而且最容易实现的当属基础设施一体化。例如,加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改造和扩建,加快营口港的建设,加速形成城际高速公路网络和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沈阳地铁建设以及相关配套建设,以便为尽快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半小时通勤圈”创造条件。二是实现市政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三是能源设施系统的一体化。从总体上说,今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部分基础设施虽仍由各城市分别建设,但为使其在相邻地区间实现衔接,需要形成新的协商机制,并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创新。

第三,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构建区域竞争与合作机制。市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由以行政区为域的地方市场,到以经济区为域的共同市场,再到全国统一市场,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辽中城市群建设中,市场一体化进程相对较快,已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旅游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等。但相对说来,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这与省内金融中心定位不清、缺乏发展地方性金融的政策等因素有关。辽中城市群一体化离不开金融一体化,为此要求做到:确定沈阳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与周边6城市金融合作的机制;建立机制完善、功能健全、协调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

第四,建立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创新。产业结构一体化或产业创新是辽中城市群一体化的较高层次目标,也是区域一体化中较难实现的环节。实现产业创新要增强两个能力,即产业转型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此必须实现两个创新:一是产业基地创新。这里所说的“产业基地”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即指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打破已有的行政区划限制,在一定空间内构建的若干功能性区域。为此,必须做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如实现鞍本钢联合、建立新的北满特钢等。从大的方面说,辽中城市群产业基地创新主要应建立三大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每个大的基地下面可以有若干小的基地;二是产业集群创新。所谓“产业集群”并非一个个“产业”,从一定意义上只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也并非政府预先规划的结果,而主要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甚至带有某些偶然的因素。从我国现实发展来看,产业集群往往不是同大企业、而是与该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辽中城市群内国有大企业较多,适合建立产业基地;而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则适合发展产业集群或“小企业集群”。

从未来发展方向看,“产业基地”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将可能成为辽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一体化的一大亮点。为实现这一目标,省市政府可实施“产业创新”的系统工程,即实施重点技术领域优先发展战略、技术扩散创新战略、产业创新分工战略和产业一体化协作战略等。

(作者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领导者媒介素养调查 下一篇:巩义:“中原首富”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