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

时间:2022-09-15 12:07:50

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

[摘要]随着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文章从城市化的角度对中部崛起进行了探讨。通过市场需求、社会分工、城市效应和创新等渠道,城市化在中部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对城市群、增长极培育、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等问题加以重点关注。

[关键词]中部崛起;城市化;创新

[作者简介]段瑞君,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讲师,博士,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18-04

一、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

随着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地区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从经济总量看,2008年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9.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54.3%,可见,中部地区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2010年国家发改委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今后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发挥优势、实现突破、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一时期中部地区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加快城市化是中部崛起的关键环节,通过城市化可以带动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目前,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不容乐观,大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化水平整体较低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湖北省外,2005-2008年,中部地区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也看到,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整体较低,除了2005年湖北省的城市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年份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例如,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城市化率分别为84.90%、88.60%、77.23%、63.37%、54.30%和57.60%,都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2、各省内部的城市化差异较大

中部地区各省份内部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以河南省为例,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各地市的城市化发展极其不平衡,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郑州的城市化率达到了62.3%,而周口和驻马店的城市化率仅为27.7%,在其它的中部省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各省内部的城市化差异明显。由于城市化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各地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2008年郑州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003.99亿元,而驻马店、周口分别为812.98亿元和984.13亿元,差距达到了3.7倍和3.1倍。

3、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明显

目前,中部地区的城市在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品制造等方面存在趋同现象,产业的地域特点逐渐淡化。以河南省为例,根据2008年各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几乎所有的地市都在生产服装、布、纱、饮料酒、合成氨、农用化肥、农药、塑料制品、人造板、水泥等等,各地市逐渐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的完整体系,城市之间功能相似,相互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产业结构趋同导致城市产业优势的丧失,各城市之间为争夺资源恶性竞争,使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城市也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4、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这种辐射带动能力是由经济实力和聚集各种资源的能力决定的。目前,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较弱,无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并举、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难以发挥统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城市效应。例如,2008年合肥和太原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630亿元、1468亿元,财政收入分别是301.2亿元、306.9亿元,而东部地区杭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781.16亿元,财政收入是907.8亿元,同为省会城市,杭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合肥和太原的2.93倍、3.26倍,财政收入是3.01倍、2.96倍,中部地区的一些省会城市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甚至都低于某些东部地区的地级城市,可见,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还难以发挥出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二、城市化对中部崛起的作用

根据国外的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为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目前,中部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中部地区的崛起,城市化的贡献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因素。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无疑会成为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领头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对中部崛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化扩大了中部地区的市场需求

2008年中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52.8亿元,占全国19.7%,而东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60539.7亿元,占全国54%。可见,目前中部地区的市场需求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斯密的观点,农村与城市相比,有些业务,哪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可见,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市场需求增加的过程,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相应也会增加,从而带动了食品、服装、机械、电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农村地区,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26元,而农村地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53元,相差2.97倍。对中部地区而言,城市既是经济中心,又是区域最大的市场,城市市场规模越大,其经济优势越明显,吸引区外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越强,城乡之问的交易越频繁和交易量就越大,城市带动乡村经济的能力越强。

2、城市化促进了中部地区社会分工

中部地区的社会分工还处于较低层次,分工体系主要以农业、矿产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展开,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还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正是由于中部地区所处的这种社会分工的现状,也造成了中部资源省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的局面。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城市化的发展将扩大社会分工的范围,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演进,分工的演进过程就是经济增长过程,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社会分工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目前,中部地区都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向高端产业进军。根据国家的规划,中部地区将成为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也只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加以实现。

3、城市化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的聚集效应

城市化经济的最大特征为对企业和产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因而城市化经济中的经济聚集不限于某一产业内不同企业,而是众多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聚集。正因为这种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聚集,大大降低了区域整体的交易成本,经济活动聚集在城市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这反过来又强有力地

刺激区域整体的经济增长,这就是城市化效应。目前,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城市效应还存在很大差距,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如深圳特区、天津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较好的发挥城市聚集效应的增长极。中部地区由于城市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较弱,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城市效应,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是通过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把优质资源汇聚到城市,从而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增长。

4、城市化促进了中部地区的创新

就城市化经济而言,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城市中,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尽管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创新活动都具有周期性,但不同行业的创新周期不可能都是同一个时间段,因而城市总的创新活动相对而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城市就是创新的发源地,也是经济变革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从表3可以看到,中部地区6省与广东省相比,在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R&D经费、技术市场成交额方面差距非常明显,说明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处在较低层次,因此,通过城市化的发展,依靠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必将可以提高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

三、中部崛起过程中发展城市化的对策

1、加快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建设

城市群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城市群是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城市组成,群内城市之间保持比群外城市更为密切的要素流动、产业联系和信息交流。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将会从“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为主体的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城市群形态转变。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聚集的趋势不断加强,中部地区已经意识到城市群对促进经济增长、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它们越来越重视城市间联合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中部地区都在积极规划本地区城市群建设,如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群、山西的太原都市圈等等,建设城市群已成为中部地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途径。城市群的发展必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2、注重中部地区增长极的培育

根据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增长极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能够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核心城市,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郑州、武汉、太原等核心城市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增长极”的作用。在增长极的培育中,要注重中部地区推进型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推进型产业,使之聚集成为增长极,促进核心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要注重核心城市自身的建设,不断扩大和完善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承载能力,增强核心城市的聚集效应,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依靠核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中心地位,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形成相互串联、联系密切的区域网络,使核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充分发挥,并带动邻近地区共同发展。

3、积极推动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

城市等级结构是以垂直联系为特征的,商品往往顺着大城市、中等城市到小城镇的方向单向流动。小城镇与周围农村地区是横向联系的,各种农产品通过小城镇出售得以购买城市生产的产品。这样,小城镇就成为城乡联系的节点,在城乡联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缺乏小城镇的联系,大城市与乡村之间将出现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分割,而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中部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重依托核心城市,有重点、有选择地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要与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重点发展区位条件好、基础设施佳、发展潜力大、处于城乡联系节点上的小城镇。同时,依靠市场手段积极引导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核心城市的推动型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通过产业的互补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4、注重中部地区的城乡统筹

由于城市的交易效率和专业化水平要高于农村地区,因而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避免城乡差距的扩大,注重城乡统筹是解决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中部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首先,中部地区应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证进城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稳妥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次,鼓励农民到城市就业创业,加强对城市中农村务工人员的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再次,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同时,要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最后,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口扩张给城市带来的压力,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2。

[2]安虎森,等,新区域经济学[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段瑞君,安虎森,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4]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2008,(10)。

上一篇:无锡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建设模式探析 下一篇:国外高新技术发展对环三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