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渐次融入大都市

时间:2022-07-13 05:39:28

小山村渐次融入大都市

回眸三十年,改革春风吹绿大江南北,城市建设巨大变化有目共睹;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行各业包括国土资源事业兴旺发展。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哈少乡人字号村也不例外。

土地承包制使小山村大变样

30年前,我的家乡人字号这个小山村沟壕遍地、地连不成片,人均只有坡耕地5亩多,靠天吃大锅饭。1981年,改革的春风给这个村带来了希望,村里实行了包产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耕地质量提高,土地逐步合理利用,效益逐步好转,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家家不再吃返销粮,除了交公粮外,口粮有了盈余,有自己的承包田和私有财产牛、马、羊等。再后来劳力多的人家盖起了砖瓦房,有的农户先有了手表、缝纫机,后来有了摩托车、小三轮、四轮车等,机械设备代替了一部分人工、畜力劳作。

因地制宜走向大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小山村的亮点不断显现。这一带出产的莜麦做成莜面很有市场前景。武川莜面有名,庙沟莜面更好,小山村人字号的莜面更不用说。在上世纪80年代,呼市地区就有武川莜面馆,到后来,武川也有庙沟莜面馆,是人字号这个小山村人开的。不仅莜面好,这里的马铃薯口感也是一绝,虽然皮看上去稍有点发暗,由于它是种植在沙土中,很少施化肥,吃起来沙软可口。因此小山村及周围村的莜面、土豆等特产便以“庙沟莜面”、 “庙沟土豆”等名号形成品牌,逐步走向大市场。

村里人涌入大都市

高考制度的恢复给小山村送来缕缕春风,村里有的人考上了大学,有的学技术手艺的农民也开始走向城镇。随着城镇化政策的不断改革,走向城镇的人越来越多。每逢过年,这些人都会回到小山村,村里顿时沸腾起来,谁家孩子受到了学校的奖励、谁家的孩子学了什么手艺、谁家打工挣了多少钱,大家议论纷纷,由衷感叹国家政策好,改革开放好

小山村找到发展之路

近些年,小山村由以前的过度放牧变为禁牧、轮牧,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还草,昔日荒凉光秃的山坡,在夏季又变得郁郁葱葱,秋季满山遍野橙黄色景象。这一举措为的是恢复生态,遏制沙尘暴的袭击,在北方竖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使小山村的面貌逐渐改观。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像这样不宜耕作、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将根据国家、地方政府计划实行移民,这也是适合当地实际的长远之计。小山村人字号也找到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即种树种草,恢复生态,整体或部分移民,当地可利用资源(极少数易耕地和草坡)按一定方式(入股、租赁、证券化等)归并承包给专业大户经营。这些,都是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我就是从这个小山村出生成长的,是这个小山村的人和土地哺育了我,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并到城里工作。现在我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战线上工作。30年来,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越来越严格,法律法规制度越来越健全,机构正逐步在理顺。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国土资源管理任务更重,要求更严,责任更大,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工作。在庆祝改革开放30年之际,将我的家乡变化呈现于大家,就是想说明农村改革,特别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方式转变,合理利用土地给农村带来了可喜变化,也让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上一篇:感受变革 第12期 下一篇:从自收自支到全额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