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系列教材质量的两端管理

时间:2022-07-13 01:21:17

【前言】论高校系列教材质量的两端管理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提炼选题。信息获取之后,要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在经过细致的加工基础上,提炼出选题。确定选题时应统筹考量选题是否与出版社战略目标一致,是否符合全盘出版经营计划。选题一旦确定,就要对所属领域和专业的各种信息做进一步挖掘、分析。找到市场空白点和切入...

论高校系列教材质量的两端管理

图书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是出版社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图书质量工作,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将2007年,2011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大力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现在图书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出版界人士所认可和接受。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重视出版流程的中期编校、印制质量,而轻视前期策划质量和后期监控质量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这种做法导致了图书质量控制链上两端环扣的缺失,使图书质量难以得到严格完整的保证。因而,要想真正将图书TQM落到实处,就必须在确保中期的同时,狠抓两端,使质量控制链形成闭环,实现对图书质量全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高校系列教材来讲,因其一般针对一个或一类专业,具有品种多、投资大、风险高、系统性强、影响深远等特点,对其全面质量管理,尤其是狠抓两端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抓系列教材两端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前端质量管理

1.获取信息,提炼选题

(1)获取信息。信息是策划的源头,是选题的根本。对于策划高校系列教材来说,要想获取及时、准确、富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时刻关注所属行业、领域、专业和高校的动态,关注同类教材市场的供需状况,关注教育部最新的教改精神,关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同时,要综合、筛选各种信息,对专业的前景进行预测。信息获取的渠道很多:包括参加各种学会、协会及“专指会”会议,利用网络和大众传媒,调查图书交易场所等等。而经常走访学校和教师,与相关专业的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络和有效的沟通,则是获取教材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2)提炼选题。信息获取之后,要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在经过细致的加工基础上,提炼出选题。确定选题时应统筹考量选题是否与出版社战略目标一致,是否符合全盘出版经营计划。选题一旦确定,就要对所属领域和专业的各种信息做进一步挖掘、分析。找到市场空白点和切入点,制定整体开发战略,并要初步确定系列教材的启动书目、读者对象、编写定位、教材特色等。同时,要及时与其他编辑人员沟通,采用头脑风暴法,对选题进行完善,并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充分论证,获得批准。

2.遴选编者,优化大纲

(1)遴选编者。系列教材首先要组建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应由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领导能力的专家学者组成,这会对各项工作的协调大有裨益。编委会主任最好能聘请到教育部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或相关学会、协会的领导担任,这样对系列教材的推广和纳入国家规划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确定教材主编时.应该根据所编写教材的特点,选择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学生接受能力和需求,并有一定组织能力、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优秀主编可以通过作者自荐、专家推荐、出版社邀请等方式产生,对于重要作者,编辑还要有“三顾茅庐”“程门立雪”的精神。

(2)优化大纲。优化大纲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单本书的优化,二是整套的系统优化。

1)对单本书大纲的优化,要注意把握住读者对象,符合实际教学要求,符合整套书的整体特色,并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2)整套大纲的系统优化是提高系列教材质量的关键一环。在单本书大纲全部确定以后,要将确定好的所有的大纲汇集到一起,由编审委员统一组织审核。根据学科教学体系的要求,对套书之间的重叠知识点和空缺知识点进行汇总,统一增删,统一优化,从而使系列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更为合理,系绕性更强。

3.全程跟踪,集中审稿

(1)全程跟踪。在编写工作开始以后,编辑要对系列教材中每本书稿的编写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对作者在编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同时,要对编写进度进行密切的监控和督促,以保证编写进度按预定计划进行。否则很可能造成作者后期“赶稿”现象,使书稿质量下降,也会打乱整套教材的出版节奏。在交稿环节,稿件要符合出版社的编写体例要求,并作到“齐”“清”“定”。

(2)集中审稿。在系列教材初稿全部完成以后,要将所有参加编写人员召集起来。组织统一、交叉审稿。在审稿会上,所有主编应一起对各门课程中容易交叉的知识点作进一步的协调和分配,以进一步加强整套教材的系统性。应由编审委员会统一给每本教材指定主审人员,既要保证每本教材自身的内容质量,又要保证单本教材符合系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做好与其他教材的衔接配合。

4.项目管理,科学分工

系列教材的品种数量多则几十种,少的也有七八种。且投资规模大、运作周期长、知识跨度大,收益和风险都较高。如果对系列教材仍采用策划编辑专抓策划,加工编辑专管加工的固有运作模式,势必使整套书的系统思想难以得到有效贯彻。以策划编辑一人之力来操作整套教材,工作强度很大,而加工编辑由于受知识面的限制,也难以保证加工质量。

因而,应该把系列教材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做。首先要组建富有柔性、扁平化的项目小组,由主策划人负责协调小组的运行。然后对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并按流程进行任务分解,根据个人特点进行科学分工,确定每段流程的责任人。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小组内成员要保持密切沟通,实时通报各环节进展情况,使每名成员对项目都能有全面的了解。对系列教材实施项目管理的意义还在于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加工编辑和策划编辑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特长,有效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后端质量管理

1.样书检查

样书的核检是图书进入市场前对质量的最后一次把关,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对于系列教材,对样书除进行严格的常规检查外,还应重点检查序言、编审委员会名单等内容。因为作为系列教材,这些内容会在多本书上重复出现,一旦出现彼此不一致的情况,将对套书的系统性产生消极影响。而对首本教材样书的核检则应更为严格。

2.用户反馈

为了便于及时搜集系列教材反馈信息,可以在每本书后附上读者调查问卷。问卷可以包括教师信息、错谬评点,特色评价等内容。对积极回馈意见的老师,应给予赠送图书等奖励;在必要时,可邀请一些老师代表举办教材质量座谈会。同时,应建立读者(尤其是授课教师)信息库,及时掌握终端用户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密切关注系列教材的市场表现,和市场上同类教材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为下一步的修订和宣传工作奠定基础。

3.研讨修订

在系列教材出齐以后,应将全部参加编写人员召集起来,对整套书进行研讨,综合评估是否达到编前制定的目标。研讨会还可以邀请一些授课教师参加,进行经验交流,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对编写质量高、教学难度大的教材,还可组织课程研修班,由主编向授课教师介绍整体特色、写作思路、课时安排等,并对书中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系列教材在修订时应统筹规划,不要因某本教材的修订而破坏整套的体系和风格。

4.服务制胜

目前,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已进入“服务制胜”阶段。要想使生产的产品富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只靠单一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改做教材为做领域。即在开发系列教材的同时,要将配套的教学课件,实验、实习指导书及案例教程等同步启动,实现立体化;以系列教材为中心,向上、下端延伸,实现教材层次多元化;引进同类外版教材,构筑“出版社一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实现全方位覆盖;将领域内的人脉资源进行扩充、整合,搭建领域教研平台。做领域是系列教材提高整体质量、实现滚动发展、营造强势品牌、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只有深入领会“服务制胜”的理念,对切入的领域进行深入发掘,才能使系列教材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并使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高校系列教材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对系列教材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全力打造“前期策划精心组织,中期编印精益运作,后期服务精确实施”的一条龙流程体系。而在确保中期的同时,只有狠抓两端质量管理,才能使系列教材真正做到“优生优育”,并在市场的风浪中勇立潮头,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系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绿色出版,出版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一篇:后iPad时代数字出版如何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