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运动员当作普通人看待

时间:2022-07-13 12:18:12

把运动员当作普通人看待

编前语

志愿者服务是一张赛事的名片,一张赛事举办地的名片,运动会中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就是运动会水平高低的一部分。对于如何做好残疾人运动会志愿者工作,本文从理论到应用细节做了详细的阐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不断得到改善。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日益受到重视,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受教育、参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保护。尤其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残疾人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残疾人体育运动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涉及人数众多的社会现象;残疾人体育赛事成为了残疾人的节庆。成功的赛事举办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仪式上所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的基石。志愿者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他们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与奥运会的顺利运作需要大量的志愿者一样,其他类型的体育赛事同样需要来自志愿者的支持。而在残疾人体育赛事中更需要高水平的志愿者提供贴心的服务,本文就残疾人体育赛事中对志愿者的特殊要求,就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提出一些建议。

一、残疾人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志愿者服务

就体育赛事来说,志愿者服务很早就出现了。体育俱乐部和单项组织的经营都离不开志愿者的义务服务、自愿奉献。残疾人体育赛事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服务。尤其是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残疾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使健全人对残疾人产生了许多歧视和偏见,认为残疾人不能参加体育运动,只能当作易碎品“小心轻放”。但是一些残疾人以顽强的毅力向自我挑战、向自然挑战,他们以拼搏实现心中的梦想。但是由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滞后、各种外在环境的限制,导致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仍然要面临诸多的障碍。残疾人体育赛事也就需要更多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志愿服务可以消除隔阂,实现平等交流,最终促进平等、参与、共享、融合的新残疾人观的形成。

二、残疾人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1.如何与残疾人交往?

由于歧视与排斥,许多残疾人长期被束缚在家里,生活的圈子非常狭窄,总体来看仍处于社会隔离的状况。许多人仍然缺乏与残疾人的交往经验,不知道如何与残疾人交往。是否跟上肢畸形的人握手?问起致残原因是否会引起反感?使用“看见”等字眼是否会伤害视力障碍者的自尊心?这些问题都是许多人从来没有考虑的,因此在与残疾人的交往中常常不知如何相处。

2.残疾人是病人吗?

受占统治地位的残疾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们把残疾等同于疾病,至少是疾病导致的后果,把残疾人当作病人看待。不可否认一些疾病会导致残疾,但是并非所有的残疾都是由疾病所致。即使是小儿麻痹症、脉管炎等各种疾病导致的残疾,这些人也都不再是患者、病人,缺损和残疾不过是一种“结果”。在许多残疾人自己的观念中,他们始终把自己视为正常人,因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很强,能够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完全能够通过功能代偿机制适应环境。所以对于志愿者来说,不应当把残疾人当作病人来关怀照顾。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残疾的社会模式的意义,认为是社会环境导致残疾人在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将残疾人进行分类也是医学模式的影响,社会模式的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也是正常人,不过是在行为方式上与其他人略有不同而已。把残疾人当正常人看待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3.残疾人需要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吗?

出于对残疾的不理解,有些人对残疾人的照顾特别小心,生怕一不小心会碰碎了。为残疾人推轮椅,搀扶行走不便的下肢残疾者,甚至要为盲人喂饭唯恐他们吃不到嘴里。实际上作为体育运动的参加者,这些残疾人运动员都拥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他们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各种障碍,实现了生活的自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普通人。一些以轮椅代步的残疾人练出了发达的肌肉,对轮椅控制自如、自由行动。可是如果被志愿者推着轮椅,他会觉得失去了对轮椅和方向的控制。

4.仅有技术和微笑足够吗?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中制定的残奥会赛事志愿者培训运行计划规定:除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之外,残奥会志愿者的培训“侧重于培训残奥会和残疾人的相关知识,增强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理解,提高志愿者服务残疾人的技能”。残疾人的心理有一些与健全人不同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是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巨大的区别。因此对志愿者培训不同类型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并不能成为志愿者解决问题的法宝。为残疾人服务需要一定的能力,但并非是各种技能或技巧。在了解一些基本常识之后,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换位思考。

三、残疾人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应当注意的事项

1.真诚以待、建立信任

真诚是拉近心与心之间距离的最好方法,不要迷信任何教人如何待人接物的书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获得信任的秘诀。真诚体现在志愿者是否为别人考虑,是否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是否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许多地方。

2.热情勤快、帮助适当

好的志愿者应当做到热情勤快,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热心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帮助,如果志愿者真的将残疾人运动员的事情当作了自己的事情看待,服务就一定会赢得残疾人运动员的满意和好评。

志愿者助残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提出需要帮助时,不要去帮他们。如果个人比较敏感热情,善于发现一些自认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地方,那么最好先征得残疾人运动员的允许和同意,否则帮助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志愿者看到运动员的东西比较凌乱,擅自为他们整理一番,结果运动员――尤其是盲人运动员回来之后就找不到自己的物品了。因为盲人运动员主要靠记忆来确定日常物品的位置,如果志愿者把自己的物品挪动了,自己就找不到了。双下肢高位截肢的运动员,可能会在臀部固定一个小凳子,依靠双臂支撑行走。这在许多志愿者的眼中是匪夷所思的,是亟需提供帮助的对象。但是对于运动员本人来讲这再正常不过了。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可以很好应对生活和比赛中的各种事情。所以志愿者在提供帮助的时候,首先要征得残疾人运动员的允许,这样才不至于使帮助成为“帮倒忙”。

3.语言禁忌、平等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比喻,都是拿残疾人的缺陷来进行。如 “你眼瞎了么?没看到踩了我的脚?!”作为志愿者在为残疾人服务时说出这样的话,就在无意中冒犯了残疾人。此外认为残疾是一种命运的不幸、认为残疾人是一种“牺牲品”,使用“不正常”、“有毛病”等词语也是非常忌讳的。

4.讲究礼仪、用心服务

当志愿者与残疾人运动员的日常交往还应当讲究一定的礼仪。比如初次见面的时候,通常都会握手致意,即便是手部有缺陷的人、甚至没有手臂只有一个残肢的人也应当同他们一一握手。许多残疾人运动员都有领队或教练相陪伴,如果要询问残疾人运动员一些问题不要通过领队或教练间接进行,完全可以直接询问运动员本人,这也体现出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尊重。问话的内容应当更多是强调运动员的成绩、取得的成就、现有的能力、个人的素质等方面,不要过分强调区别,直接将残疾人运动员归于某种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与他们的交流和接触要讲究不同的技巧。例如与听觉障碍运动员交往,你可以挥挥手或轻轻拍打一下他们的肩膀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聋人运动员还有部分听力,但是不能以喊叫的方式与他交谈,这样做很不礼貌。还有一些听觉障碍的运动员已经掌握了唇读的技能,这就要求志愿者讲话时面对运动员,按照正常的语速、字正腔圆地讲话,不要过分夸张嘴唇的动作幅度,更不要很大声音来喊话。同时可以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等帮助残疾人运动员理解。视觉障碍运动员会随着信任的加深,显示出健谈、思维缜密的品质。为视觉障碍运动员提供服务,志愿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随时告诉盲人运动员周边的情况,如谁在附近?自己在哪里?周围的场面如何?通过志愿者的叙述为他们描绘一个场景。在同运动员握手的时候,要加上自我介绍,告诉他自己是哪位志愿者。这样的握手和介绍就使运动员将温暖的手、洪亮的声音与某位志愿者建立了联系。为视觉障碍运动员领坐时要把他领到椅子旁边,让他的手摸着椅子的靠背或者扶手,然后自己落座。志愿者因故离开也要同服务对象讲明。

特奥运动的志愿服务更应当体现出爱心、耐心、细心的良好品质,把智障运动员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充分尊重他们意愿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竞争。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被有些人概括为“微笑”,实质上“微笑”服务与“用心”服务是不同的层次,前者是外在的,表象的,后者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在亚特兰大残奥会上,志愿者的服务被人诟病,他们总是微笑着说“我不清楚”、“我帮不了你”。这样的微笑服务让人觉得非常虚伪,不能令运动员满意。如果真心地为残疾人运动员服务,不需要志愿者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而是需要发自内心的对运动员的关怀。细致入微的服务、体贴热情的关怀使志愿者很容易走进残疾人运动员的心里。这时志愿者和运动员不仅仅是服务和被服务者的关系,他们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四、结语

志愿者在体育赛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体育赛事的举办中来。志愿者服务是一张赛事的名片,一张赛事举办地的名片。上述建议只是为残疾人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提供了些许的建议,也应成为残疾人赛事志愿者服务培训的内容。不要把残疾人运动员当作易碎品,也不要把他们当作英雄崇拜,他们不过是一些平常人,普通人。如果志愿者能够在观念上将残疾人运动员当作普通人同等看待,这将是巨大的进步,对残疾人来说也是莫大的欣慰。残疾人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不需要太多的技能技巧,用心服务就足够了。无论工作岗位是什么,工作内容如何,如果你对所从事的事情充满了爱心,那么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相信残疾人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热忱、细致、周到的服务也一定能赢得残疾人运动员的理解、支持和信赖。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上一篇:关于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助残日,我为别人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