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采血中的问题

时间:2022-07-13 12:04:03

如何解决采血中的问题

【摘要】在血站的工作中,血液采集是一项最基础工作,血液采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输用及血液成分的制备。然而在采血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采集工作不 能顺利进行, 尽管已有很多种解决方法, 但一般都是针对采集后血液不合格而采取的补救措施。这种重复处理会造成原料耗损, 费工费时、增加成本, 且污染机会大。 为此, 笔者把如何解决采血中出现的问题 , 保证血液质量做为探索 目标, 初步找到了解决和处理的方法,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血液;采集;问题分析;措施

静脉采血是一项重要工作,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熟练的技术,又能对采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判断和处理,本研究着重探讨采血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采血反应

采血反应多是由于强烈刺激而引发迷走神 经亢奋,出现短暂性脑供血障碍而引发。常见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疼痛因素、体质因素。

(一)环境因素

环境陌生让供血者出现不舒适感,过于嘈杂、空气不流通,氛围紧张等。

(二)心理因素

供血者,特别是第一次进行供血者,看到自己的血源 源不断被抽吸到试管中会有强烈的紧张、害怕等情绪。

(三)疼痛因素

供血者均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感受到不同的采血时的疼 痛。一般来说,老年人对疼痛的刺激反射不敏感,而中青年人对疼痛感觉更敏锐,易出现晕针反应。

(四)体质因素

体质虚弱、 疲劳、饥饿等也会加重采血反应。采血时应该提供安静、舒适 的环境,给予供血者关心,体贴的服务,同时注意观察供血者的 面色、神情,对于体质较差、身体偏瘦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年轻 男性要重点观察,同时提高采血技术,减少疼痛刺激。

二、标本溶血

标本溶血原因主要血管细、弹性差而引发, 在采血时用力拍打、挤压,穿刺后血液流入试管的速度过慢,导致溶血。试管内负压较大,血液以较快的速度射向管底,引 起机械性溶血。采血时间过长,采血的量过大,会发生溶血。发生标本溶血,不但是血液的浪费,也会增加患者痛苦。因此对于血管细、弹性差的供血者,可以用按摩、热敷的方法,而不 要用力拍打、挤压静脉。不宜用力握拳或过紧扎止血带,针头 插入时将试管倾斜 45°,使血液顺管壁流下,而不是直射管导致 机械性溶血的发生。

三、血流不畅

真空管内负压不足或消失。发生血流不畅 主要是由于前端针头滑出血管外、与血管壁贴的过紧、后端针 头紧贴试管壁 、低血压或血黏度高、扎止血带过紧影响静脉 血流。为避免出现血流不畅,采血时采血人员应认真检查安 全盖有无松动、试管有无裂隙;因管内负压不足而出现血流不 畅者,可用注射器抽气形成人工负压,若还是不可以避免,则需 要更换试管。穿刺成功后因针头紧贴管壁引起的血流不畅,则 只需对针头位置进行调整即可。

四、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多与血管的机械性损伤有关, 促成血管损伤主要有血管自身因素、年龄因素、针头翻转、负压 因素及带负压常规旧法拔针损伤血管内膜因素。因此在进行 穿刺时要选择弹性好、粗直的静脉,穿刺处勿沾水,避免针头滑 动翻转损伤血管内膜,在拔针同时将棉球迅速向下按压,避免 先按后拔时针头斜面对血管的损伤。有研究表明静脉炎在真 空采血法中发生的比例要高于传统采血法,在真空采血时要 特别注意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献血 者与采血人员在采血前均应用 1:200 的“84”消毒液清洗和泡 手 5 ~ 10 min,避免将体表的细菌带入血液中。一旦消毒后, 不可再触碰其他未消毒部位。严格规范的消毒过程是预防静 脉炎的关键措施,并注意操作的各个环节,做好预见性护理。

五、局部瘀血

发生原因:(1)血管凝血功能差、弹性差或 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2)拔针后即进行剧烈运动或负 重也会导致瘀血的发生;(3)采血后按压不当,会导致血管针 眼处血液外流,拔针后采血人员让供血者一个手指头压迫针眼 处,结果可能出现淤血;同时供血者按压时间过短,或衣服过 紧,均会导致瘀血的产生;(4)护理人员技术较差,反复穿刺或 改变角度,损伤血管。为了避免局部瘀血,首先要选择较粗、较 直,有弹性的血管进行采血,同时要提高自身穿刺血管的技术。 其次,采血人员提示供血者在皮下采血 1 h 内避免提、握、推、拉 等剧烈运动。同时要指导供血者正确按压采血部位,采血之后 应用中间三个手指压迫针眼处,主要是因为采血针头进入血管 与进入皮肤可能不在一个点上,以一个手指压迫皮肤进针点止 血可能压迫不到位,易出现皮下淤血,同时压迫进针处的时间 也要在 5 ~ 10 min,观察确认不再出血,方可松手离开。

六、提高采血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质量意识

采血人员应具备质量意识的素质,采血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血液质量是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 健康,关系到生命救治,医疗处理的重要物质。因此必须始终 把血液质量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减少采血过程中各种意外 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保证血液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保护供血者 的安全,保证血液来源及供血者的献血热情。

(二)加强消毒意识

采血之前要做好消毒液的准备工作,检 查消毒液的有效期,并按规定严格进行消毒液的配制,消毒瓶随 用随盖,避免挥发,以保证消毒液的浓度。消毒穿刺部位时,应以 穿刺点为中心向外展开 10 cm×10 cm,不能重复消毒。消毒采血 部位时速度不可太快,消毒液待干后再进行穿刺。穿刺时应使针 头先进皮肤,再进血管,这样就可以避免血液溅到皮肤之外。

(三)加强服务意识

采血人员的服务能力与采血的顺利进 行和血液质量密切相关。采血人员在采血前务必对供血者尽 到告知义务,对可能出现的晕针、标本溶血、血流不畅、静脉炎、 局部瘀血等情况进行告之,以取得供血者的充分信任,做好应 对各种状况的思想准备。在采血时应做到耐心细致、和蔼可亲、 热情周到。采血过程中要多与献血员交流沟通,引导他们转移 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总之,针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采血反应、标本溶血、血流不畅、静 脉炎、局部瘀血等常见问题进行适当处理,可以减少问题的发 生,提高采血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晓梅,闫军 . 静脉采血晕针 54 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中国误诊误 治杂志,2011,8(29):7165.

[2]刘肖肖 . 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中国疗养医学,2012,4(17):225.

上一篇:重症患者大便失禁的肛周皮肤护理 下一篇:食物为脑力“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