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语文自主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2 11:50:09

网络环境语文自主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向信息时代的迈入,网络技术的运用已日渐普及。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不断探索发挥网络的优势,凸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可开放性、可共享性、可交互性和可协作性,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逐步整合并发挥最佳的效果。

本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探索在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自主建构知识、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主体自主建构

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对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不但本身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将课堂无限地伸展,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良好环境。同时,由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可开放性、可共享性、可交互性和可协作性,决定了网络教学本身就是以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主要特征。

一、利用网络,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力推进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以这种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为基础,在给学习者创设一定的环境,促进其自主建构和创造的过程方面,具有着自身优势。

(一)自主建构,获得知识

互联网就像一座浩瀚的资源库,教师的任务已不是告诉学生知识,而是告诉学生可以在哪获取知识。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引擎查询到所需的各种知识,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的想象力有了鲜活的源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源,进行选择和应用,可以培养学生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选择和应用的能力,并通过自主建构获得了知识。

如我在教学《黄河象》一课时,安排了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的环节,让学生以“小小考古家”的身份,通过网络穿越时空来到发现黄河象的现场,搜集到了黄河象的图片及大量课文中没有的更为详实的资料,然后让学生选择需要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黄河象的考察报告,内容包括“生存年代”、“死亡原因”、“发现时间”、“发现地点”及骨骼化石的身高、象牙长等具体资料。学生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兴趣盎然地将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附上图片,并写上自己在这次“科考活动”产生的感受,完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考察报告,接着在交流平台中进行了展示与交流。此时,学生已不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块块吸收知识的海绵,不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感受着自主探究带来的成功喜悦,也培养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再如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第九册的《练》中有一题仅画着一幅图,图上画着一位老妇人给一位少年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便让学生在网络中以“精忠报国”为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走进“历史长廊”,了解这位老妇人和这位少年分别是谁,老妇人为什么给少年刺上“精忠报国”几个字,以及少年身上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等等。学生在搜索了和这幅图有关的资料、图片后,再把自己搜索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文字加工,在史实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在电脑上写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之后,我又让学生浏览以爱国英雄为主题的专题学习网站“爱国英雄展馆”,以大量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构建,既培养了选取有用信息及创造性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在生动、丰富的环境中自主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合作,乐于表达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放松了自己的状态,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激发了内在潜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选取信息,决定学习路径,自定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自主参与和自由表达的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对象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悟,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的思维刻意局限在一种认识和理解上,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不但可以和文本、教师、学习伙伴交流、对话,还可以和网络中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对象进行对话,把学习中的感悟与教师、学习伙伴分享。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使学生能取长补短,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满足知识的需求,并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精神。网络环境中的学生比较喜欢的合作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就教师提出的某一学习内容先进行各自的上网学习,在查阅资料、编辑信息等之后,主动地浏览其他学习伙伴下载或呈现的信息,进行互动交流;另一种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组合成小组,并进行任务分工,再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二、用好网络,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帮助者

(一)目标定位要恰当

在网络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以及教学工具与课程整合在一起的。信息技术既然也是一种学习对象,那么,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除了学科目标,信息技术同样作为目标之一。把学科内容和学生所需的网络操作能力同时纳入到学习目标之中.如我在小学语文第九册《人造卫星的返家本领》的网络课的教学设计中列出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浏览的学习,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回收方面的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通过电子辞典理解词义。

3、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信息及拓展信息的自主探究方法,培养动手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

4、激发学生探究航空航天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第一个、第二个教学目标属于认知目标,重在突出学科内容,但也同时强调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来促进目标的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属于操作技能目标,主要突出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第四个教学目标属于情感目标,重在激发学生乐于关注和接受某方面信息的情感。

在设置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信息技术水平,以便适度地决定本课教学引入信息技术技能的多少。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教师要围绕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及教学进度,力争使等多的学生既能完成学科内容的学习,又培养了现代的信息技术技能,从实现“一课一得”到实现“一课多得”,而且这种“得”是实实在在的知识获得与实践能力的获得。

(二)支架作用要到位

网络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既好奇,又兴奋,既紧张,又放松,来自教师的压力大大减少,而来自自身以及周围协作、竞争伙伴的压力大大增加,这种压力促使学生争分夺秒地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在这种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中却显得不能完全“独立”,他们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面对多层次的学习途径,对于如何自主调用信息,如何自主控制顺序、进度等,有时显得无所适从,有的课堂上学生看似高高兴兴,实际上糊里糊涂地“玩”了一节课。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充分发挥支架作用。“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恰当地讲解、演示、一些呈现工具的运用、信息的组织,以及创设问题的情境或呈现答案来进行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加强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在获取学生反馈信息之后,利用中央控制系统进行个别辅导或同步交流、讨论,从而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

(三)自主建构要落实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过程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而教师只能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提供了学习路径后,就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决定学习路径、学习内容,独立思考,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其中包括教师的指导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讨论、交流,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教师、学生与文本、网络之中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来形成更正确、更全面的理解,学生在这种边思、边学、边悟的讨论过程中,逐步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但有些教师总是怕完不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自主学是流于形式。例如我观摩过的一节网络课《颐和园》上,网络课件中容入了大量的信息,画面精美,学生颇感兴趣。但教师给学生网上操作的时间比较少,学生在交流时,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往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引,学生趣味索然。其实本课内容并不复杂,词句也很好理解。教师完全可以把教学过程放开来,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景区,了解自己喜欢的景点,搜集有关图片和资料,再和学习伙伴交流,喜欢什么就说什么,教师无须过多干涉。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以小导游的身份完成景点的导游介绍,把搜索的资料与自己感悟结合起来,作为学习成果在集体交流中与大家分享,学生不但体味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在与教师、其他学习伙伴的对话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把自己的导游介绍修改的同时,知识的自主建构落到实处。

(四)自主拓展要及时

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第九册中有一篇感人的文章《永生的眼睛》,讲述了作者捐赠自己的父母及女儿的眼角膜的故事。在教学中,学生们被琳达的美好心灵深深打动了,有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触:“对每个人来说,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极珍贵的,琳达在亲人死后能忍着巨大的悲痛捐出眼角膜让盲人重见光明,给盲人极其亲人带来了无比的欢乐,自己也感到莫大的欣慰。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爱呀!”这分明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充分流泻,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切入点,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升华点。我果断抛开事先设计好的一番说教,顺势讲道:“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琳达一样充满爱心,那么,将有多少人减少痛苦,有多少家庭重拾欢笑呀!”学生期待而探询的目光伸向了社会。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先从网络中了解了大量关于义务献血及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器官捐献的相关资料,然后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他们来到医院,来到街头,虽然遭受了不少白眼,但坚持把调查进行了下去,询问人们对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器官捐献及义务献血的看法。并把调查结果整理成wood文档形式,在下一节课中,通过局域网把小组调查报告在大屏幕上,由小组代表进行鼠标指示和讲解。这次课外拓展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注,学生如实地记载了被调查者的看法,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画出了比例图。在活动中,有一组同学直接采用了网络调查的形式,广泛收集调查信息;还有一组同学通过电子邮箱向有关专家作了咨询,了解了更专业的知识。学生本着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热情,把学习活动向广阔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延伸。当他们有进一步探求问题的冲动而教师又无法给他们最好的答案时,网络满足了他们求知欲望,学生的听、说、读、写、问的能力与信息技术技能得到了综合发展与提高,学生在主体探索的过程中较好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把握学生探索,实践的切入点,抓住现实生活的热点、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思维训练的发散点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借助网络,倡导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它真正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建构者,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能力。而教师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这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教给学生更多“学”的能力,使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更璀璨的智慧火花!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儒德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