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财务理论构建探析

时间:2022-07-12 10:54:32

柔性财务理论构建探析

财务学的奠定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4年夏普发表了《资本资产定价:风险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一文,由此,财务学才真正成为一门成熟而科学的学科。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一大进步之处就是在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基础上对风险有了较高的认识与把握,而与风险相伴的就是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随后针对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等方面的议题,理论界不断发展了相应的计量模型,如套利定价模型(APM)、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这些理论及模型的发展有一个贯穿于始终的主线,即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财务学的真正蓬勃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也正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而深入发展。在此期间,我国财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发展环境变迁,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财务环境的变迁,我国财务学者先后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经营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以及利益相关者财务论等。笔者从国外及我国财务学的发展中得出环境的变迁对财务理论发展变化有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往往使它与风险相互依存,对此,财务学界在理论研究时没有真正意识到财务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而往往对其体现更多的“刚性”理解却忽视财务“柔性”的另一面。这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在理财假设上,缺少社会责任的假设;在财务目标上,缺少“以人为本”的利益相关特点;在财务内容上,缺乏“人文关怀”的激励机制及相机治理机制;在理论研究起点上,漠视财务环境变迁的作用。

一、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一)理财假设方面的不足 理财假设包括理财主体、持续经营、有效市场、资金增值及理性理财假设(王化成,2006)。但这些假设缺乏与我国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相容性,即一味的继承新古典经济学遗留下来的诟病而缺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容的时代特性。诸如理财主体表现出浓厚的“理性经济人”色彩,在决策时很少考虑人的感性社会效果而一味追求理性经济效果;理财主体为了实现资金增值而忽视社会伦理、缺乏社会责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由此带来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等。一方面,这反映了我国财务学发展未能跟进财务环境变迁,却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这对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另一方面,这正是太多的“刚性”财务理论无法应对财务环境的变迁所表现的缺陷。由此,笔者认为,缺少社会责任假设是近来诸多污染事件发生的主因。社会责任假设更多的体现了企业“财务柔性”的特点,继而缓解了“财务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不仅有利于让企业在财务意识上得到社会责任的积极意识反射,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前提下,成文的规定在潜意识方面更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更能规范企业的行为。正如法律诉讼上的“无罪辩护”,先假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在财务上是负有社会责任的,如果企业违背社会责任假设,一方面,正如“无罪辩护”一样企业会在社会的监督下难以自圆其说,也就不用解释就“有罪”;另一方面,因为假设企业是负有社会责任的,但却由于利益驱动而违背了这一假设,其后果就是企业既会遭受道德的谴责而且与相应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必会负有较高的社会成本并被社会竞争机制淘汰,毕竟声誉的丧失、遭受舆论的谴责及罚款支出的增加在纳税时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都将会减少社会对它的信任进而失去顾客的支持、债权人的融资支持及投资者的青睐等,进一步引起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最终引发现金流短缺而面临财务危机。

(二)财务目标方面的不足 在财务学教科书上,企业财务目标包括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学术界经过激烈争论后最终更倾向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企业价值最大化弥补了前两者的不足,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而且扩大了财务目标主体的范围,即根据重要性原则,从只考虑股东利益转变为考虑股东、债权人、职工及政府(王化成,2006),但这不足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利益相关者观点,还是属于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强权及股东利益至上观点。首先,财务目标主体考虑不全。它忽略了对社会公众、供应商及客户的考虑,想“以偏概全”来体现利益相关者观点实为欠妥。这也正体现了学术界对财务环境变迁的漠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进入知识经济及“顾客至上”的时代,如果企业还秉承原先的重要性原则,而忽视市场资本的提供者——客户及供应商与社会资本的提供者——社会公众的力量,在追求“用户体验”及重视“社会和谐”的当下,无疑会让企业在产品竞争及价值创造方面落败,从而无法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更不可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次,财务目标作为企业财务的风向标及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向导,企业价值最大化并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通常,在定义表述上,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但查阅各种财务教科书,不难发现企业总价值的计算仍旧是股权价值与债权价值之和,而且在定义表述上也未体现利益相关的性质。此外,从计量角度考虑,这会阻碍财务计量模型的建设及财务理论在发展上的创新,继而陷入路径依赖恶性循环。对此,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真正企业总价值应包括股权价值、债权价值、市场价值及社会价值。在定义表述上笼统的说明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在价值计量上舍弃市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计量,这些不免让财务目标显得太晦涩而依旧重复着“股东至上”的财务逻辑,这也体现了主流财务理论漠视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所要求的利益相关特性而固守本原。

(三)财务内容方面的不足 根据财务分层管理理论,财务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及财务经理财务(汤谷良,1997)。笔者出于财务柔性角度考虑,对财务进行了新的划分,即它包括财务人财务与财务委托人财务。首先,财务理论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是詹森与麦克林理论的建立,它是区分近代与现代财务的根本标志。理论的建立也正体现了在财务理论及实务研究中重视不完全信息对财务影响的作用。由此,委托问题是财务困境形成的主因。其次,随着两权的分离,企业财务运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财务负责人,即财务人。财务人具体表现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与总会计师等。他们在企业中的职位以及地位也正反映了他们对财务运行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至此,在财务内容方面,笔者引例财务人来加以论证。

财务内容包括了资金的筹集、投入、收回、分配,也就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郭复初,1999)。在财务内容方面的不足,着重体现在对财务活动形成特定的财务关系的重视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处理财务人的关系上。通常,在财务活动中,财务人被当作“经济人”,而忽略了其作为“社会人”的特点以及企业领导者缺乏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应用及理解,进而引起财务人在财务行为选择上的偏离而不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从激励角度考虑,在筹资上,由于缺乏“自我实现”层次的激励,财务人在筹资渠道及方式上产生错误的选择,例如,从资本成本角度考虑,可以进行债务融资的,最终却选择了成本较高的股票融资等;在对内的项目投资上,当现金流充足时,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在对外的金融投资上,不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地风险评估而冒险地投资风险较大的衍生金融工具;在分配上,对于股东的股利支付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规则采取低股利政策,保留更多的现金在企业以供自己在职消费;在营运资金管理上,对存货保险储备、最佳现金持有流量的考虑不周等。当然,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这些是很难察觉的,这也体现了财务人具有“内部人控制”的影响。从相机治理角度考虑,如果缺乏对财务人激励的重视,那么公司很难将财务治理结构与战略管理结构相结合而实现企业有效价值增值。因为在组织治理中,由于成本的存在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性”(张维迎,1996)及“人力资本的产权相当特别:只能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周其仁,1996),如果对财务人激励不足,且财务人作为财务治理结构与战略管理结构的主导者,那么原先价值增值的部分势必或多或少地转化为成本,从而使企业财务目标难以实现,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同时也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理论研究起点方面的不足 我国学术界对理论研究的起点仅仅局限于财务本质、假设、目标、本金,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客观财务环境的作用。其实,以上理论研究起点无不是客观财务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离开客观财务环境来研究财务理论,那么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无法真正促进财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重视财务“刚性”的研究而忽视财务“柔性”研究所造成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就是最好的证明。诸如在列报上,财务报告的列报不能适应财务环境变迁的影响导致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完整;在计量属性选择上,财务报告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使会计要素的价值显示出更多的滞后性而不能真实的反映各会计要素价值。这导致对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不全,如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完全而产生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现象,从而导致中小股东“用脚投票”的行为,使资本市场不能真正起到它内在的资源配置作用与价值发现功能而表现出更多的内涵与外延的脆弱性,更无法引导企业积极应对由于财务环境不确定性而引起的一轮轮财务危机。

二、柔性财务理论构建

(一)柔性财务的理论研究起点与内涵 为了了解柔性财务的理论研究起点,必须了解企业的本质。围绕企业本质的探索,学术界形成了企业资源理论、竞争理论及知识理论。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并认同企业与市场(或环境)的价值置换功能,并有确定的界面以及发生在界面间的资源交流。此外,该理论也提供了企业为了进行价值的置换与创造主动应对环境不确定的可能性。企业动态竞争理论认为,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有“创造性毁灭”的动态竞争能力,而关键在于强调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更新自身的技能与提高相应的优势。基于以上理论,不难发现企业与环境的密切联系。所以财务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与环境的联系密不可分。再者,从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让绝大多数企业陷入诸如资金链断裂的财务困境及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充分说明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对财务环境变迁影响的重视不够。如果企业真正能认识并重视财务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拥有柔性财务的功能安稳度过危机并实现价值的创造;如果学术界能较早重视财务环境的起点作用,随着财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企业应对由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财务危机能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建议、措施与方法。因此,柔性财务的理论研究起点是财务环境。

在管理学领域,“刚性”的基本含义是面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通常在管理活动方面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而相对于“刚性”,“柔性”较多地体现了企业面对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在管理活动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基于企业柔性学习观角度,万伦来等(2002)认为,企业柔性是指企业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地、持续地整合内外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的一种能力。至此,我国财务学术界关于企业财务柔性内涵基本都是基于万伦来的企业柔性观点来定义的。邓明然等(2000)认为,企业理财系统柔性是快速而经济地处理理财活动中环境变化或由环境引起的时时、处处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应由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赵华等(2010)认为,企业财务柔性是企业系统的一种适应财务环境的动态变化和系统的不确定性、有效管理财务风险的财务综合调控能力。此外,西方财务学者认为,财务柔性表现为一种应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对公司现金持有量或者投资机会的把握,以此产生对环境不确定性及时反应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Franck等,2011;Denis,2011)。针对中外关于财务柔性内涵的定义,两者共同点都在于应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但在财务柔性研究的侧重点、方法上略有不同。在侧重点上,我国学术界更注重理论的研究,西方则更注重实务。在方法上,由于侧重点不同而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目前我国对柔性财务学的研究方法仍处于探索状态,而西方则以现金持有量或投资机会为突破口来探索柔性财务研究的方法。

出于财务环境起点的考虑,笔者认为,财务柔性是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而应对未来财务环境不确定性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被动型能力与主动型能力。其中,被动型能力为缓冲、适应能力,主动型能力为创新、整合能力。基于我国学术界已对被动型能力有较大篇幅的论述(邓明然,2000),笔者主要就主动型能力进行阐述。首先,创新能力就是所谓的对旧事物的变革能力。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寻求组织有效变革。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产生新的理念、思维与生产方式,才能与竞争者形成产品差异化、生产专业化,成本优势等,获取动态竞争的优势,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价值创造。其次,单纯只有创新能力是不够的,因为没有终端的整合能力,企业很难真正实现创新能力所带来的价值。正如格兰特(Grant)认为,企业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将存在于许多个人中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将整合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劳务。由此根据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柔性财务也就“天然”地继承了企业的整合能力,而这种整合既包括对财务资源,也包括对非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本等)的整合。

(二)柔性财务的假设 柔性财务的假设分别为理财主体、社会责任、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首先,理财主体是指独立地具有以财权为核心,并伴有相应权利(经营权、控制权等)进行财权配置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流入的组织或个人。理财主体假设的设立,使得柔性财务学有了财务目标主体,为柔性财务活动提供了主体支持,明确界定了理财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的关系,也为柔性财务学目标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其次,社会责任假设体现了我国和谐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融合了资源观、环境观等相关理论,让企业真正意识到价值创造过程中应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重要性,并且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社会声誉,这不仅会带来社会效益的提高,而且为企业有效把握财务环境的变迁提供支持,从而降低企业社会成本,促进企业资源的创新与整合。最后,环境不确定性假设与风险及报酬同增假设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它符合柔性财务的内涵,且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依存关系也奠定了两者的这种必然联系,由此在柔性财务假设上也得以体现。

(三)柔性财务的目标 柔性财务学的目标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首先,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相比,在定义表述上没有陷入资本强权论及股东至上的逻辑之中,而更多地体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这与柔性财务中社会责任假设形成呼应,达成了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相容性。其次,它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利益相关特点,重视了在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财务关系,使组织内部更易于产生良好的财务文化氛围。良好的财务文化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使利益相关者在总体目标上步调一致,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再者,这也增强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增强科层组织间的有效沟通,避免了企业内部的财务冲突。最后,基于所有权理论,企业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张维迎,1996),这更能唤醒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积极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与价值创造。一方面,源自状态依存所有权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使按照资本强权论来理解,股东与债权人是企业财务资本的提供者,经营者与普通职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供者,供应商与客户是企业市场资本的提供者,政府与社会公众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提供者,因为企业的所有权归于资本所有者,考虑到各自的利益关联度,在财权配置中利益相关者势必都会起到各自应有的作用。

(四)柔性财务的内容 柔性财务的内容应紧紧围绕财务人财务来构建,它既包括传统的财务内容,即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收益分配管理,而且也包括柔性财务特有的内容,即柔性财务治理。在传统财务内容方面,企业应牢固认识财务人“非理性”的意识、机会主义行为,并有效把握这些根据质量互变规律体现在财务活动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针对财务人的财务行为企业应设计一套符合自身发展对财务人的财务激励计划,如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使财务人与企业主体产生利益关联并意识到自己对企业的责任意识,这样在企业财务内容各方面避免了不必要的价值损失。具体表现为:根据财务环境的变化,在筹资上,企业能有效地进行多元化融资;在投资上,有效地捕捉投资机会;在营运资金管理上,合理保留最佳现金持有量、存货保险储备等来应对财务危机;在收益分配上,合理运用股利政策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公司的发展信息,以此获得利益相关者在投融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发挥财务委托人的作用,对财务人形成有效的监管。基于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这既包括财务委托人财务对财务人财务的内部牵制也包括前者对后者的外部管制。在内部牵制方面,有待于企业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外部管制方面,有待于作为委托人的政府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并建立委托人集体诉讼制度等。柔性财务治理贯穿于传统财务内容始终,它着重表现为处理与财务人财务关系方面的内容,意在降低公司成本,进而在应对未来财务环境不确定性时形成较好的财务关系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增值的过程。如果不重视柔性财务的治理内容,财务人主观主义、福利主义及功利主义等会影响企业传统财务内容价值创造过程而无法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且财务人对企业贡献更少的财务柔性同样不利于价值创造与增值,这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本创值的重视,从而也就忽视了财务环境变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结构》,《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

[2]赵华、张鼎祖:《企业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4]邓明然、钟丽萍、代继平:《企业理财系统柔性及其评价研究》,《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郭复初:《财务通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David J. Denis. Financial flexibility and corporate liquidity.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糊评价法的高校财务人员业绩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