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2 05:57:57

浅议“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进行思想和心灵交换的场所,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的生长点,更是教材走向心理、思维不断升华的载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任务之一应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在课堂上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行之有效的数学情境呢?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其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可以举这样的实例:将进货单位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可卖出100件,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涨价1元,其销售就减少10件。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售价应定为几元?这样就把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使枯燥的内容变活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的信息有60%~80%来自于视觉,只有15%~20%来自于听觉。因此,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快捷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将事先制作好的两圆纸板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一圆向另一圆靠近的运动变化过程,思考“圆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再如讲“多面体与正多面体”这一节时,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三棱锥、四棱锥等模型,让学生通过认真地观察、想象,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更能降低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难度,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传统的教学是使用长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因为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教师演示时会挡住等原因,往往会让学生看不清长方体的某些特征,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弊端。先在屏幕上通过电脑演示面、棱、顶点,按一定顺序依次显示并闪动,使学生观察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然后通过观察长方体框架中三组棱的运行情况,让学生观察出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最后,在讲解长方体6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时,电脑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重叠的画面。

四、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矛盾状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悱心理和急切的思想欲望。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利用世界著名的埃及金字塔的测高问题设置悬念:“在19世纪阳光明媚的一天,一位德国数学家正在埃及金字塔脚下散步。他看见一群人正围着一则告示议论、摇头。有人告诉他这告示是:神父将重赏能测出法老胡夫金字塔(最高的一座)塔高的人。这位数学家略加思索,马上胸有成竹地表示能迅速解答。他叫人找来一根竹竿、一根皮尺,把竹竿竖直插在地面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竹竿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然后又量出金字塔的影长。不一会儿,他就准确报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并得到了神父的重赏。教师讲述之后,问学生:“你知道这位数学家是用什么方法测算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吗?”通过这一悬念,就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五、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情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在问题解决的良好情境中学好数学。在教学“菱形的性质”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任务一:你能从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出一个菱形来吗?(学生由平行四边形较短的边折叠到较长的边上,剪去不重合部分,可得到一个菱形)。任务二:很多学生通过不同的操作都得到一个菱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什么是菱形吗?(同学们可以通过小组互相交流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都是活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良好学习动机、意识的养成,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全程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燃起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使情境教学开出奇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魏集中学)

上一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山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