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时间:2022-07-12 05:22:06

高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摘 要:文章从高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技能,并分别提出了来源于高校、工厂、企业与研究所的教师“双师型”培养路径。

关键词:卓越计划;“双师型”教师;高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55-02

对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行研究,必须深刻理解“卓越计划”的内涵,领会“卓越计划”要求高等院校培养何种人才,然后由此出发确定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高等院校在现有的师资条件基础上,如何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对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做出基本界定,进而根据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对高等院校现有的专任教师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

一、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许多教育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评定机制以及可持续性等等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的极少,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参阅现有的文献资料,结合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际,课题组成员对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做了基本界定。所谓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基本的大学本科教育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能胜任教育和培训教育任务的高等教学机构的教育者[1]。

二、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为了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师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还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传,还要通过身教;不仅要运用丰富的学时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示人,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学生的心灵[2]。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师长、朋友,还要做学生的家长,从各方面关心和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二)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要求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练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时,理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容量适度,针对性、应用性、先进性较强;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灵活运用,讲授内容重点、难点处理突出,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较好。同时,能够将实际的应用实例引入理论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学生反映和评价好,学期的讲课水平三级测评在90分以上。要不定期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和进修,做到各项教学材料完备、质量高。

(三)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对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定要求。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专业生产实践能力较强、熟练程度较高,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和操作本专业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要求有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生产,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的经历,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要求以主要参加者参加过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能够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的研究能力,特别是与企业联手的产学研相结合项目,科研成果要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本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前沿有一定理解和研究,能够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达到一定效果。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既能锻炼学生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类专业学生是面向企业一线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3]。要培养这样的学生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的专任教师进行调查,认为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从教师的来源入手,针对不同来源的教师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一)对来源于高校的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源于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目前这些新毕业的专职教师几乎全部都是博士研究生,而且其中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小学到博士毕业一直未走出校园。这部分人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也有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对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以及最新理论的应用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一定的优势。这些青年教师即使亲自指导学生实习和实验,但去工厂和企业参加实践的机会却很少,实际动手的机会就更少,而且学生多数的实习和实验都是演示性的,创造性的很少。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偏差,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更差些。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方案。

1.这些新毕业的青年教师一直在做学生,即使研究生期间帮助导师辅导本科生,但机会也不是很多,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还不明确。因此,需要聘请教育专家为他们“讲”、“演”新的高教理念和教法,使他们对教育理论、教学法有深刻的体会,学做“先生”与“师傅”[4]。同时,还要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法的研究活动;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和教授助课至少一个学年以上;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实验和实习环节,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对这些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安排在实验室工作半年以上,并与实验室的教师交流经验,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可以将他们派到相关企业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在相应的技术与管理岗位顶岗工作,做“徒弟”实践锻炼;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的新教师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并在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指导下直接获得专业技术,争做专业“能手”与“专家”[5]。

3.青年教师还需要积极参加学校、企业的各类教育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参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以后自己主持项目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对来源于工厂、企业的教师应注重教学、理论能力的培养

来源于工厂、企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继续深造以后留在学校任教的老师。这部分人大多数是中年人,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能用各种不同的实例验证同一个基础理论,如果加上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虽然经过一定程度的继续深造,但与一直在高校研究前沿理论的教师相比,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有些偏差,特别是专业方向的把握、专业最新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等等。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方案。

1.需要深入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要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法的研究活动;必须走进教学名师等的课堂听课,经常与有经验的教师探讨教学过程;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会议;各项教学工作和材料都必须力求规范。

2.支持、鼓励这部分教师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接受培养和锻炼,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准,逐步成为具有“双教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还要指导各类研究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主要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实验,找到工厂实际操作和学校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别,找到如何将实际问题与课本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找到如何让学生既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等等。

(三)对来源于研究所的教师应注重教学、推广能力的培养

来源于研究所的教师,基本都是大学毕业后到研究所工作,然后又调到高校任教的教师。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而且在研究所工作有更多的机会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应用实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他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本专业的发展的信心。但是,研究所对专业前沿理论的研究相对高校还是偏少,且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活动。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方案。

1.要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法的研究活动,经常去听一些教学名师等的课堂教学,经常与有经验的教师探讨教学过程;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会议。

2.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其目标应为“专家型”教师。可以为他们创建“特色研究所”,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能够带着课题走进实验室,在科研实践中提升自我,逐渐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与此同时,应该多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实训项目,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素质,还可以为自己相应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学校应该利用多种渠道为有能力的教师打开对

外服务的窗口,承接专业技术服务,让教师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得以推广和转化应用,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真正为教学和社会服务。

高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确定。此外,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手段、评定机制和可持续性也会直接影响“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因而对这三个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和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3][4][5]陈萌等.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与评价分析[J].职业技术,2012,(5).

[2]焦伟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师评价[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收稿日期:2013-10-23

作者简介:张莉(1977―),女,山东枣庄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与评定机制研究”(GBD1211005)

上一篇:基于“三观”的葡萄酒法规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下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