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出去”战略 构建“浙式”跨国公司

时间:2022-07-12 05:15:34

坚持“走出去”战略 构建“浙式”跨国公司

编者按:近年来,绍兴越美集团通过“走出去”,8年内实现了“三级跳”,从一家名不经传的民营小企业发展成为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跨国公司。越美集团的成功做法,不仅拓宽了企业本身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而且也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企业解困破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越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原是诸暨一家从事纺织、服装加工的民营小企业,自从2000年10月尝试“走出去”,设立境外营销窗口,继而创办境外生产企业,再发展到在尼日利亚开发占地600余亩的“非洲第一纺织园区”,8年内实现了“三级跳”,形成了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跨国经营体系,并以一年16亿元的销售额跻身绍兴市民营企业50强。目前越美集团下属12家子公司,6家境外销售公司,2家境外生产型企业和1个境外纺织工业园,总资产20多亿元,其中境外总投资7246万美元,产品主要销往西非、南非、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地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利税1?郾5亿多元。越美集团通过“走出去”拓展带动境内母体企业做大做强的做法,引起了商务部及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被誉为“越美模式”。

越美集团“走出去”发展历程

越美集团“走出去”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一)市场倒逼,艰难走出第一步。上世纪90年代,越美集团主要通过香港人承接外贸订单,产品大多销往尼日利亚。后来随着国内市场恶性竞争加剧,再加上贸易中间商层层盘剥,企业出口利润急剧下降。2000年10月,越美集团带着试试看的心理“走出去”,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中国城设立了一家销售公司,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集团负责人徐志明亲自到各个批发店、门市部广发样品和名片,产品一下子供不应求,每天都排队抢购。当年尼日利亚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就是越美集团在国内企业的5倍,而且平均利润率超过40%,部分产品利润率高达100%。首家境外销售公司的成功创办,让越美集团尝到了甜头。随后,他们又陆续在俄罗斯、刚果、喀麦隆、迪拜、马里、安哥拉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家销售公司,通过厂方直销,出口产品获得了比较高的利润。

(二)规避风险,着手创办生产型企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到尼日利亚经营纺织面料,冲击了当地市场。2004年,尼日利亚开始严格限制纺织品进口。一时间,中国出口的许多纺织品被海关没收,境外工作人员也时常要被海关以走私关押。越美集团20余个集装箱价值5000万元人民币的产品也被扣押,直接出口这条路变得艰难。越美集团意识到,必须办生产型企业,融入当地生产,才能规避尼日利亚禁止纺织品进口的障碍。2004年底,经过国家商务部和尼日利亚政府批准,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卡拉巴保税区投资100万美元,设立了第一家境外加工贸易生产企业――“金美(尼日利亚)纺织品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开设使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的纺织品销售再次抢占了先机。之后几年,越美集团不断追加投资,目前已累计投资1088万美元。2006年8月,越美集团又在西非塞内加尔投资500万美元,创建了第二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始纷纷关注欧美市场不同,近年来越美集团一直以关注非洲市场为主,并在非洲市场开拓取得了先机。

(三)抢抓机遇,率先设立纺织工业园区。2007年上半年,越美集团筹划设立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总投资4980万美元,占地面积600亩,共建设标准厂房以及办公、宿舍楼计28万平方米,预计2009年上半年可全部竣工开园。目前,园区的招商工作已全面展开。越美集团与原先和尼日利亚有贸易往来的20多家企业达成意向,选择其中的棉纺、织造、服装、针织、印染、绣花等15家左右企业进园发展,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纺织工业园的设立有着良好的前景,一方面,尼日利亚人口1?郾4亿,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地的纺织制造业相当薄弱,80%纺织产品依靠进口;另一方面,园区既享受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对非投资的优惠政策,又享受尼日利亚自由贸易区政策。同时,尼日利亚还加入了不少重要的贸易协定,对国内纺织品通过尼日利亚进入欧盟、美国和非洲大陆其他市场非常有利。

越美集团“走出去”的主要成效

(一)借助营销平台,有效扩大出口。越美集团最初是依靠中间商出口的,在“走出去”以前,越美每年自营出口不足300万美元,2000年10月“走出去”以后,出口额成倍上涨,当年自营出口额同比翻了两番,2008年,自营出口7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3?郾3%。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创新高,2000年集团年销售收入不足4000万元,2008年达2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5%以上。在国内许多外贸企业抱怨人民币升值太快而遭受损失时,越美集团不仅规避了资金风险,甚至还依靠远期结汇等金融工具,合理调节汇率,每年为企业创收2000多万元的额外赢利。

(二)壮大本土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走出去”,越美集团顺利实现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延伸了产业链,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2004年,国内纺织产能过剩,越美集团通过在境外设立加工企业,把国内过时但在非洲却适用的设备逐步转移到境外,实现了过剩产业转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越美集团坚持国内国外两手抓的经营思路,国内母体企业重点抓好原材料,不断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延伸,实现了面纱收购――纺纱――印染――面料收购的一条龙产业链;国外则抓好市场开拓,强大的母体企业给予境外投资稳定的支持,而境外企业的不断拓展也增强了母体企业的实力。通过两手抓,抓住生产和销售的两端,不仅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而且抗风险能力也得到增强。

(三)实行“三外”互动,促进以贸引资和对外合作。越美集团与一般企业单纯“走出去”不同,除有效扩大出口外,还积极吸引外资到国内母体企业投资。2000年,由于越美集团在非洲市场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一位香港客商就提出和他合作在诸暨办企业,以分享越美集团在非洲获得的订单。近年来,越美集团通过在尼日利亚、中国香港、迪拜等地设立贸易公司,结识终端客商,开展合作洽谈,实现无缝对接,共设立4家合资合作企业,累计引进外资3200万美元,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原始积累时期资金短缺问题。

(四)突破贸易壁垒,构建跨国营销体系。“走出去”创办贸易型企业和加工企业,最直接作用是有效突破贸易壁垒。2004年起,尼日利亚严禁中国纺织品进口,这道贸易壁垒阻住了很多中国纺织企业。但是,越美集团通过设立加工贸易企业,顺利越过了这道壁垒。同样,2006年越美集团在塞内加尔设立加工贸易生产企业,不仅有效地规避了塞内加尔对纺织品的贸易壁垒,还构建了跨国生产体系。

“越美模式”的几点启示

(一)“走出去”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在当前贸易磨擦频繁、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风险加大的背景下,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加工贸易企业和工业园区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有利于企业调整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缓解国内资源及环境压力,也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性布局,突破贸易壁垒,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二)破除“三大”制约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解决融资、人才和风险防范三大制约。解决融资难题,越美集团采取的办法:一是慎重投资,仔细核算;二是利用现成设备,进行作价投资,节约成本;三是“走出去”初期,坚持以自有资金为主,少量依靠银行贷款。解决人才制约,越美集团的举措,一是自主培养,德才并举。越美集团外派人员基本上选用公司内部工作多年信赖度高的员工。二是合同管理,明确责任。对“走出去”的人才,在国内就明确其职责,并签订劳动合同,同时根据境外的情况,制订境外的系列工作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三是高薪支持,情感留人。对外派管理人员,薪水一般比国内高两倍,一般工作人员的薪水比国内高1倍。对聘用到境外工作的员工,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国内相关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对于投资风险问题,越美集团一是建立预警和应对办法,对政治风险、资金风险、管理人才和企业员工管理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做好预警准备,以防不测;二是加强与当地大使馆商务处、华侨和商会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三是密切同尼日利亚当地各级政府的关系,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赢得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好感。

(三)推进企业“走出去”,政府大有作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保障上。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企业“走出去”困难重重、风险较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无疑会起到坚定信心、帮困解难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走出去”的企业要在专项资金扶持、税收优惠、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二是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海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海外投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要加快研究海外投资保障制度,并且在现有法律法规中寻求保护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对策措施。三是建立健全海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支持,提供贸易壁垒、投资国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等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培训管理、技术和其他复合型人才,组织专家对海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为更多企业“走出去”,实现梯度转移创造条件。加强投资协助,通过提供企业所需的外交服务、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指导、与投资目的国签订双边保护协定等方式,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上一篇: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努力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下一篇:上海、江苏、山东今年经济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