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墨彩破土而出

时间:2022-07-12 03:24:11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2013年春节前夕,“腊梅迎春——冯林华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隆重开幕。冯先生展出的高温色釉“意象墨彩”陶瓷系列作品,至今“余音绕梁”,为许多艺术家念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求变创新是艺术繁荣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也是冯先生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正如冯先生瓷板上的墨梅横空出世一样,其意象更是破土而出。正因为冯先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景德镇这块陶瓷艺术热土的挚爱之情,使他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冯先生意象墨彩系列作品使人为之震撼,他的求变创新精神更让人感动。

此次展出作品共百余件,大部分是冯先生重新回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工作两年来的创新之作。此次展品大致可以作如下划分:从题材来看,以梅花为主,兼及山水花鸟;从造型来看,以瓷板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瓶和镶器;从风格来看,既有瑰丽奇特的,亦有天然去雕饰朴实清新的;从品位来看,以创新为主,亦有传统中不乏新意的作品;从格调来看,既有小桥流水清韵悠悠之品,更有大江东去气势恢弘之器。此次展出让人惊叹、最为震撼的是他的高温色釉“意象墨彩”陶瓷系列作品。

一般而言,所谓的传统陶瓷艺术作品(主要指绘画性的或者装饰性的),是以陶瓷为材质而进行艺术创作与加工的艺术作品。陶瓷材质尤其是瓷质,多以传统意义上的瓷石加高岭土为材料(当然也有以骨质为材质的),经过多个如拉坯、利坯等生产程序,制成坯,有的烧成胎。当今的陶瓷艺术家,多在这种坯或者胎体上,进行艺术加工或者说创作。其艺术语言,多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语言或者说技巧。当然,也有的用划、刻、雕、镂、捏等技法,进行绘形塑影,或者绘画或者设计或者装饰,釉下彩罩之透明釉或者高温色釉,入窑(现基本为气窑,极少量的用柴窑)经高温烧成;釉上彩入炉低温烤烧而成,俗称烤花。这是当今的陶瓷艺术的生产、艺术加工的通行做法。所谓的“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即指此而谓。甚至可以说无论古今,亦无论官民窑,均如是。明清御窑,尚有“禁廷出样”之规,督陶官只是在御窑厂依样督造而已。

在这种陶瓷艺术作品中,材质或者说材料,其用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作制坯或者制胎的原材料,还有的用作制釉;二是用作陶瓷绘画的料或者颜色,如青花料,粉彩颜色等。其主要手段是用毛笔蘸上这些料或者颜色进行画或者装饰,其效果是在窑火中或者炉火中烧烤后的成色效果,或明或暗或艳或丽,当然在其中也有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的制品。

因此,观赏此类作品,主要还是用传统的国画的观念(所谓的经营位置、传移摹写、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等“绘画六法”)加上烧成效果,评判其艺术水平之高下、创作与烧成之得失。材料只是辅助手段,或者只是起到如绘画中的墨汁一样的作用,所不同的是陶瓷的效果不仅要依赖艺术装饰手法,还要依赖材质的运用、技法的创新和窑火的把控。

高温颜色釉由于必须在1300℃以上烧成,较青花、古彩、粉彩等装饰手法更难把握。近年来,冯先生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在其娴熟的色釉综合装饰、青花及釉里红装饰技法的基础上,成功独创了高温颜色釉“墨彩”技法。他充分把握了高温颜色釉在窑火中的流动、色相变化等属性,利用色釉的自然流动与融汇,创造出自己需要的釉面,进行绘画加彩,严格把握窑位和窑温,把材质变化、色釉窑变与绘画艺术巧妙结合、高度融合,充分展示了色釉的丰富色彩肌理和震撼人心的魅力,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从视觉到触觉,形成了陶瓷绘画中新的墨彩意象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篇》提到:“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冯先生充分运用高温色釉窑变所产生的奇妙无穷、变幻莫测的效果和意境,完美表达了其胸中之意。他的作品既不执著于客观自然的真实表现,也不执著于脱离自然物象的抽象表现,以意摄象、立象尽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相对于传统陶瓷绘画,他的艺术手法、技巧、技法,已不是传统的勾线敷彩,而是在瓷板的坯胎上,用配制好的高温色釉,在意念之间,或泼或洒,一挥而就,有时如大雨倾盆,有时如细雨绵绵,有时如高山流水气势若虹,有时如泉水叮咚温文尔雅。泼洒出的意象,有时如出鞘的剑,有时如绣花的针,有时如奔腾的马,有时如婉游的鱼,有时似铁骨铮铮的梅的枝干,有时似鲜花盛开的梅的花蕾,有时如苍松,有时如翠竹,有时如奇绝的高山,有时如涛涛的大海。

更为奇妙的是,在这泼洒之间,浓与淡,轻与重,厚与薄,把握得恰到好处。经高温烧成后,呈现一幅幅美妙的墨彩写意画!由寻象到忘象,由忘象到存象,漫天飞舞的雪片,遒劲沧桑的梅干,破蕊怒放的梅花,很容易把观赏者带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艺术妙境,明显地感受到艺术家的意气超迈与情感激越,明显地感受到美的节奏律动与气韵流动。

材质尤其是高温色釉釉质,在这里不单单是艺术表现的辅助手段与材质,而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审美心象与艺术家艺术意念的符号;不仅仅充分释放如现代陶艺所要求的其泥性釉性,而是这高温釉彩的材料,在艺术家的手中,成为鲜活的艺术语言,成为艺术表现的手段,亦成为艺术效果本身!釉质的审美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审美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所以,其作品,酣畅淋漓,而又飘逸灵动,可谓境由心生,天人合一!观赏这样的作品,观赏者在感受到通常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闻到了泥香,感觉到了泥与火的无穷魅力!

通常,高温色釉,在时下的艺术家手中,只是其艺术表现的辅助手段,一般都是在泥坯上先画意象,然后施高温色釉入窑烧成。因此,在这里,高温色釉是实现艺术效果的材质,尽管会呈现出它的奇妙的艺术效果,但它不是艺术效果本身,不是艺术表现意象,不是艺术家的审美心象。但是在冯先生的心中眼中手中,这高温色釉,变成了七彩的云,变成了神奇的画笔,变成了美丽的维纳斯,赋予了高温色釉新的艺术生命与艺术活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先生的高温色釉泼彩作品,是本质意义上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千年景德镇瓷艺百花园中,成为一枝独秀的奇葩,正如周国桢先生、李菊生先生所言:冯林华独创的高温色釉“意象墨彩”陶瓷系列作品,在瓷都景德镇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俗语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冯先生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他的艺术道路和艺术创新,同样是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在每个阶段与过程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刻瓷与色釉的结合方面,就曾经历过三十年的摸索,推出一些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精品力作,直至今日的“意象墨彩”,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

在这些阶段,尽管有不同的风格和成就,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不断地求新求变,不断地推陈出新!不过,求新求变也好,推陈出新也好,尽管都有一些精品力作,但在这些作品中,总隐隐约约有别人的影子,总隐隐约约有过去的影子,总隐隐约约有心手不相应的影子。冯先生天生有着艺术家的天性与灵性,有着独辟蹊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精神与意志!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冯先生以独特的“匠心”去观照,将审视与内省、感性与理性、意识与潜意识在辩证统一的轨迹上进行升华,从审美情趣到艺术技巧及水墨情韵,不但能够别成一家,而且开一代新风。冯先生始终认为,学无止境,艺海无涯,这只是一个小小成功,美好的开始。在新的时代,不断传承创新陶瓷艺术,弘扬陶瓷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无悔的追求!

陈雨前: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校长、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小楷学习漫谈(连载·14) 下一篇:诸遂良《雁塔圣教序》讲座(连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