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高增缘何而来?

时间:2022-07-12 02:25:09

信贷高增缘何而来?

市场和政策双重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对信贷需求的结转。统计检验表明,贷款增加额与同期GDP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2008年GDP超过30万亿元,扣除对当年经济增长影响不大的贷款(如土地购置贷款和年底突击放贷等),经测算,相对于经济增长所需资金而言,2008年贷款少放了5000亿~8000亿元,这些贷款需求是刚性的,直接结转到了2009年,引起了年初贷款增长过快。另外,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2008年贷款增长11.4%,比上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的资金需求,大约有1500亿~2000亿元结转到2009年。

企业长期压抑的信贷需求得到突然爆发。2004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2007~2008年两年全社会投资总额高达30万亿元,此轮投资的重点是工业(主要制造业)和房地产。2007年工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2.4%,而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1.2%,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达34.8%。大量的投资使制造业产能得到迅速提高,产量迅速扩大,企业对流动资金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但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国家严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特别是国家实行信贷规模严格控制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对2.7万家大中型企业资金形势调查表明,反映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不断增加,2008年四季度达到38.1%。2009年1月份,票据融资高达6239亿元,反映了企业对弥补流动资金需求迫切渴望。

信贷替代产品的“暗翻明”。2008年由于信贷规模控制,商业银行既要严格执行规模管理要求,又要满足企业不断增多的资金需求。维护客户关系,显然处于非常被动境地,因此,一些以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信托理财业务和产品便应运而生。这些理财产品虽然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统计为贷款,但作用与贷款一样,可解决客户的融资急需,也可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其实是贷款的替代产品。2008年底放开信贷规模管理,此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就转为了贷款,有些没有到期,由于连续下调贷款利率使其原来的高利率不合算了,企业也要求停止信托合同转为贷款。估计全国金融机构此类信贷理财产品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暗翻明”也直接增加了银行贷款需求。

宏观政策对银行发放贷款的强大推动。宏观政策是推动信贷迅猛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从2008年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明显加大,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如启动扩大内需十大措施,规划4万亿的投资规模,取消信贷规模管理,连续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明确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等,各级地方政府更是信心百倍,大干快上,推出拉动需求的近20万亿元的投资项目,在各行各业为“保增长、扩内需”作贡献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都推出了很多投资项目,并在土地、审批、税收等方面采取了优惠政策,商业银行过去长期孜孜以求的好项目现在不期而遇,这些宏观政策的出台为信贷的快速增长起了摧化剂作用。

直接融资大幅度下降。2008年下半年以来,证券市场公司首发筹资几乎停止,2008年9月份为12.4亿,10~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都为零。2008年全年股票筹资大约3200亿元,仅为2007年8520亿元的37%。同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也是一路下滑,2008年1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2%,而11月则为下降36%,2009年1月下降32%。证券市场筹资功能减弱,外资因金融危机而投入下降,有的是惶恐外逃,直接融资金额大幅度下降,迫使企业筹资又走向信贷这

条“独木桥”。使信贷增长出现了火爆的局面。

贷款高增符合银行经营规律

早投放、早受益。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已是闯关成功,公司治理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稳健,效益很好。尽管不少银行提出了价值最大化或价值持续创造能力的经营理念,但年度考核或绩效评价时,利润始终是商业银行各级机构追求的第一大目标,也是与员工绩效直接挂钩的主要指标。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下,要使贷款对银行会计年度利润贡献最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贷款早投放、早受益。如果12月份发放贷款,当年只收一个月利息,而1月份发放贷款,则可以收12个月利息,如果是同一笔贷款,其杠杆作用是11倍。因此,商业银行年初发放贷款多一些可以说是一个规律性问题,从来就是如此。

2009年商业银行财务压力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上市银行,股东的投资是需要回报的,没有回报的银行会遭到股东抛弃(用脚投票)、员工抛弃、社会抛弃。由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下行周期的双重叠加,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生产下滑、经营效益下降、投资回报减少、失业人数增加等现象,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经济周期下行的严峻考验。同时,中央银行多次下调利率,使商业银行利差明显收窄,投资风险明显增大,中间业务开拓困难重重,商业银行财务压力明显增大,“保增长、保利润、保份额”是2009年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目前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仍占80%以上,多发放贷款则成为商业银行保利润的主要措施。

抢夺市场,功在当代利在长远。中央确定的4万亿投资规划和地方政府确定的20万亿投资规模,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和民生工程项目,如铁路、公路、民航、港口、城市交通、水利、风电等等,这些项目本来是我国未来发展规划的项目,如“十二五”期间项目,为抵御当前经济下滑的风险、大力拉动内需,政府把这些项目提前实施了。这些项目是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项目,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开拓或抢夺的项目,因此,抢夺市场、占领先机、加快发展是商业银行2009年的共同愿望。许多商业银行打破常规、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出手快、下手狠,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了项目的各项评估和审批,并及时发放贷款。这些项目贷款数额大,贷款时间长,贷款风险小,可替代性低,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也是很好的基础。

商业银行资金充裕。资金充裕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当前商业银行资金普遍充裕。一是中央银行从2008年9月25日开始,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降到13.5%,释放资金大约15000亿元左右。目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高达3%左右,银行超额储备超过1万亿元。二是存款增长较快。2008年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了2.3万亿元,由于证券市场低迷,仅储蓄存款就多增了3.4万亿元。三是存贷差仍较大,2008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超过16万亿元,2009年1月份尽管贷款猛增,存款也在猛增,存贷差仍维持在16万亿元。四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商业银行其它投资行为较为谨慎,相应增加了贷款可用资金。

有利于不良贷款的“双降”。商业银行经营压力除了来自股东以外,监管部门也有一股强大的压力。其中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的“双降”一直以来都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一个核心考核指标,关系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展开,也关系到银行内部的绩效考评。2009年由于宏观形势不乐观,信贷资产要经受经济下滑周期的考验,可能会产生一些系统性风险,暴露一些不良资产,增加贷款规模也可以降低贷款不良率。增加贷款多收利息也可以弥补因核销坏账而减少利润。因此,多发放贷款对“双降”是有直接好处的。

总的来看,1月份贷款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没有信贷规模管理和中央要求支持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的环境下,企业短期资金需求使票据融资大增,扩大内需启动的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等工程又使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当然,经济发展有其自然规律,资金的供给也不是无限制的,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投资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办法,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也要受其资本约束和管理能力的约束,从形势看,2009年的信贷投放可能要多一些,这是政策和市场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的期望。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副总经理)

上一篇:剪不断,理还乱 下一篇:银行业跨国合资模式透析